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魚缸法則:家長要給孩子自由的成長空間

魚缸法則:家長要給孩子自由的成長空間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4.9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把十幾條三寸長的熱帶金魚放在魚缸中餵養,兩年之後,它們還是三寸長。但是如果將它們放到水池中餵養的話,只需要兩個月的時間,你便會驚奇地發現,它們居然長到了一尺長!

這便是著名的“魚缸法則”,常被拿來適用在企業管理上,同樣適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

魚缸法則:家長要給孩子自由的成長空間

故事源自一個偶然的發現,說是在美國一個大公司的紐約總部,一走進映入眼簾的便是辦公室門口擺放的漂亮魚缸。魚缸裏自由自在地遊曳着十幾條三寸長的熱帶金魚,進進出出的人們無不被這些色彩斑斕的魚吸引目光而駐足停留。

但是有一天,這個魚缸不小心被董事長調皮的兒子打破了,人們急忙把金魚撿起來,暫時安放在了院子裏的水池中,讓噴水池暫做魚兒們的容身之地,等待新魚缸的採購。

兩個月後,一個嶄新的魚缸被擡回來了,當人們紛紛跑到噴水池去打撈那些漂亮的小金魚,結果驚奇的事發生了!僅僅兩個月的時間,這些魚由三寸來長,瘋長到了一尺長!

金魚爲什麼會這麼快成長?對此,人們議論紛紛,有的說可能是噴水泉的水是活水,利於魚兒的成長;有的說噴水泉中含有豐富的礦物質,促進了魚的生長;也有的說,這魚可能吃到了什麼特殊的食物……衆說紛紜,但是,有一個不變的前提是:那就是噴水泉要比魚缸大得多!

這就是自由生長的威力!

“魚缸法則”的道理其實也一樣,放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那就是“給孩子充分的自由,他才能茁壯地成長!”

對比我們自己與孩子的童年,很多父母都會發出和我一樣的感慨:孩子智力,好像比當年懵懂的我們聰明不少,可是其他方面的能力,不忍直視:五歲了,可能還要父母幫着餵飯;六歲了,還要父母幫着穿衣服;七歲了,他還無法獨自一個人睡覺……

再回想我們自己曾經的歲月,六七歲開始造就幫着家裏收拾家務,洗衣服、洗碗、打掃衛生,甚至是幫着做飯。

我們的童年,與孩子的童年,到底存在着怎樣的差距?

細細想來,其實也是順應了“魚缸法則”,我們在水池裏生活,孩子在魚缸裏成長!並且真相是:因生活所迫,父母被動着交給我們很多自由;而我們因對生活的渴望,主動地繳械了孩子的很多自由!

魚缸法則:家長要給孩子自由的成長空間 第2張

做爲孩子的父母,從八十年代成長起來的我們,在那個物質還貧乏的年代裏,我們的父母大多忙於養家餬口,奔波在解決溫飽的生計上。他們要麼日夜三班倒地在廠子裏趕工,要麼看天吃飯,沒日沒夜撲在農田裏,巴不得有個好收成!

那個時候,我們的父母真的是無暇照顧我們,只要安頓我們吃飽、穿暖,其他的,無論願意還是不願意,他們也就睜眼閉眼地放任我們。

“孩子,不就是這麼滾在泥巴里長大的嗎?”這是我們父母輩養育孩子的真理。他們的放手程度,放在今天去回憶,連我的母親也感到後怕,可是在當年,就是覺得如此之正常之普通。

記得那時候,我還只是一個八歲的孩子,那年冬天,姨夫過世,姨媽一人在家有些不安,託人捎信,想讓我媽把兩歲大的弟弟帶過去,她來幫帶一段時間。

媽媽忙於三班倒,爸爸忙於農活,於是我自告奮勇:我能自己抱着弟弟去姨媽家!

一個八歲大的孩子,帶着兩歲的孩子,獨自坐中巴車到十公里開外的另一個鎮子,並且下車後,還得走上一段長長的路。這個放在今天,毫不猶豫會被否決的提議,在那個年代裏,沒有太多糾結,我的母親爽快答應了!

我始終記得那個冬天的早晨,天麻麻亮,我的父親用他那輛大大的自行車,一個孩子坐在橫檔上,一個孩子坐在後座上,就這麼從一路從村子騎到了鎮上,來到了車站。

中巴車來了,父親幫着我把弟弟的衣物拿上大巴車,然後叮囑我幾句,重又下了車。我還記得當時售票員阿姨楞了一下:這麼小的孩子獨自出門,她認識路麼?

“認識,認識,去過好多次,車上您給照顧一下吧!”父親拜託好了售票員阿姨之後,與我揮手告別。我就這麼信心滿滿地啓程了。二十分鐘的車程之後,我如願下了車,在衆人的目光下,雄赳赳氣昂昂地抱着弟弟,揹着包袱,走向姨媽的家。

記憶中,那條路好長好長,不知多少次我停下來歇息休整。懷中的弟弟很乖,不哭不鬧,可是我也第一次發現,弟弟竟然比平時沉了那麼多,這是我出發前所沒有料到的。

走走停停,不知走了多久,終於到達了姨媽家。大門緊閉,我隔着窗戶叫醒了還在睡覺的姨媽。當姨媽披着睡衣跑出來迎接,我的任務就這麼光榮地完成了!

所以,在我的記憶中,我幾乎很少聽到媽媽對我這個不會做,那個做不好的指責。相反,因爲受到肯定與鼓勵,我總是想盡辦法想去分擔父母的事兒,去完成那些明明是大人分內的事情。即便是遇到了困難,我都會自己想盡辦法去完成。

原來,我與孩子童年的差距,就在“魚缸”到“水池”的距離。一個人的能力受制於他的主觀能動性,如果發自內心地願意去完成一件事情,真的沒有什麼不可能完成,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力自然而然就培養了。

魚需要自由的成長空間,孩子更是如此。在現實生活中,作爲父母的我們,太過於包辦孩子的生活事務,孩子只需要學會接納,不需要學着去選擇,所以他們變得知識很豐富,能力卻堪憂。

給孩子自由,並非意味着放任孩子自由,它的正確定義應該是,關注孩子的活動,但並不在言行上過多進行干涉。這種關注與被關注,可以讓孩子在獨立完成一件事的過程中遇到困難了,他們能求助於父母;而父母,也可以在孩子需要的時候,施以援手。

魚缸法則:家長要給孩子自由的成長空間 第3張

育兒的道理大多看似簡單,具體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卻難以堅持。那麼我們且將目標拆分到細節中,先從思想根源做好這兩點,解放了思想,才能促進行動。

孩子學會思考

擅於思考的孩子,往往具有獨特的個性,遇事有主見,更具創新能力,未來更好掌握自己的人生。

引導孩子學會思考,首先要在家庭中營造一種勤于思考的氛圍。凡事父母先停一停,問問孩子的看法,再亮出觀點。

比如說:孩子洗澡換衣服這件事。一般情況下,父母都習慣了幫着孩子準備好換身的衣服,也會有條不紊地指導孩子,哪一件要換,哪一件不用換。

引導孩子思考怎麼做?不妨把這個問題交給孩子來解決,問一問孩子:哪些衣服,你覺得要換?當孩子提出有不恰當的地方,父母及時幫着說明矯正,把教育隱藏於無痕中,同樣是一件換衣服的小事,卻因爲這一問,對孩子多了生活的判斷與認識。

父母學會答疑

每一個孩子都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潛質,從一開始,孩子對身邊一切事物充滿了好奇,他們會不斷追問父母“爲什麼?爲什麼?爲什麼?”

每一個父母在一開始都是盡責地,但是漸漸地,你會發現,孩子的追問伴隨着年齡的增長而漸漸減少了!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父母的迴應。當父母對孩子的提問表現出強烈的興趣時,孩子就會受到極大的鼓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索問題的慾望也會不斷得到增強。因此,父母要多傾聽孩子的想法,認真對待孩子提出的問題,與孩子共同思考,共同探討。

愛因斯坦說過這樣一句話:“學會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比獲得知識更重要。”

無論是引導孩子學會思考,還是父母學會答疑,最終的落腳點都是啓發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讓孩子衝出“魚缸”的束縛,到魚缸外面去發現,去尋找,去歷練,去做一條自由自在、快樂成長的魚兒!

“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不試試,怎麼知道呢?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