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孩子,不是所有的對不起,都值得原諒

孩子,不是所有的對不起,都值得原諒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6.5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因爲一個玩具,元元被幼兒園的“小霸王”叢寶猛地推倒在地,一條胳膊磕在了凳子腳上,當即就破皮滲出血絲來。

放學的時候,元元把事情告訴媽媽,並表示磕到的胳膊還是疼。於是元媽找對方家長想要套個說法。

沒成想,叢寶爸爸輕描淡寫地說:“小孩子嘛,磕磕碰碰很正常,咱們家長應該放手讓孩子自己處理自己的事。這樣吧,既然你找來了,我讓孩子道個歉。”

一旁的從寶嬉皮笑臉地說:對不起啦!還不忘做個鬼臉,毫無歉疚之意。

元元聽了之後,立刻拿出十二分的童真說:沒關係。

元媽提出兩家一起帶孩子去醫院看看那隻疼着的胳膊。這下叢寶爸爸可不樂意了,嚷嚷着:我們人也來了,歉也道了,你還想怎麼樣?夠了吧?我們走!

留下啞口無言的元媽和一臉迷茫的元元。怎麼這場面……有錯的彷彿是自己,對方卻理直氣壯到讓人無語。

回到家,元媽越想越生氣。

難道熊孩子的欺凌行爲只要換種說法“鬧着玩”就可以既往不咎了?

難道理虧的一方只要說句對不起,別人就一定要原諒你,接受你麼?

難道不接受沒誠意的道歉,就變成我“想怎麼樣”了?

孩子,不是所有的對不起,都值得原諒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黃金原則。

它指的是一種人際策略:我希望別人怎麼對我,我就應該怎麼對別人。這個策略建立在換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基礎上。

可是生活中往往有一種人,喜歡朝相反的方向用這個原則,於是搖身一變,成了“反黃金原則”:我怎樣對你,你就應該怎樣回報我。

用着用着,又衍生出其他樣子,比如以下這些聽上去很耳熟的句式,幾乎都是反黃金原則的變形:

我那麼愛你,你也應該一樣愛我!

我說了謝謝,你當然應該幫助我!

我都說過對不起了,你爲什麼沒完沒了!

乍一聽好像有道理,仔細一想卻經不起推敲。它可能會變成一種綁架,一種要挾,也可能變成一種情感的交易。

事實上,那些輕描淡寫地讓小孩說句對不起就認爲解決問題的家長,遇到別人對不起自家的地方,常常是第一個跳起來的。他們慣常使用雙重標準,拿聖人的標準要求別人,拿賤人的標準衡量自己。

個人可以要求自己寬容,但並不表示別人也一定要對你寬容。一個人可以對別人說對不起,但並不表示別人也一定要對你說沒關係。一個人沒有資格“綁架”另一個人的原諒,哪怕是至親至信。

以前有個韓劇叫《加油,金順》。劇中女主命運多舛,父親早亡,母親拋子離家,音訊全無,長大嫁人後,丈夫竟也意外離世,不幸成爲寡婦。

正當女主恢復平靜心情好好過日子的時候,她那失蹤多年母親突然找上門,拖着體內一對衰竭的腎臟不斷對金順說對不起,哀求女兒原諒自己!

金順的小叔子說了一段公道話:有些人全然忘記,世間任何結果都逃不開“絕非偶然”四個字。當初犯下大錯,遇到困境時,跑來求助,這根本不是悔悟,強迫別人接受,更是不要臉。

沒有態度的“對不起”是廉價的。有些人把對不起當成換取別人原諒自己的籌碼,既沒有真誠的態度,也沒有悔改之意。

很多被家暴的女性,正是因爲一次一次地接受廉價的對不起,阻礙了自己離開暴力的進程,最後致殘,致死,萬劫不復。

掛在嘴上的“對不起”也不是能要的。有些人特別擅長說對不起,一做錯事就左一個對不起,右一個對不起。

但大家都不是傻子,會漸漸發現沒有行動的“對不起”不過是耍耍嘴皮子。這樣的道歉有啥用?

孩子,不是所有的對不起,都值得原諒 第2張

身爲家長,我們應該教會孩子兩件事。

① 當我做錯事,光說對不起是不夠的,必須負起自己的責任,儘量用行動彌補。

② 當別人傷害我的時候,拒絕道德綁架式的寬容:誰說道歉就能解決問題?傷害我的人,該付出代價就得付出代價,該承擔責任就得承擔責任。絕不是一句對不起就能了事的。

前段時間,有一家三口坐飛機去美國度假。這家的熊孩子在飛機上騷擾領座,乘客不勝其擾,向熊孩子父母提出管束孩子的要求。不料熊父母展現出霸道本性,最後發展到雙方扭打成一團。

然而,飛機剛落地。美國海關以故意傷害罪拒絕這家人入境,被遣返回國。

美國海關的做法大快人心。因爲他們深諳人性的弱點。口頭道歉啊,保證沒有下次啊,原諒熊孩子啊,統統沒用。必須讓蠻橫的一家人遭受實際的損失,體驗一把規則的鐵血無情,才能讓他們真正意識到錯了就是錯了,瞭解到什麼叫爲自己的行爲負責,爲自己的愚蠢付出代價!

孩子,不是所有的對不起,都值得說沒關係。而很多時候當我們輕易地說沒關係,其實是對惡行的縱容,也會漠視自己承受的傷害。

嗯,那個酷酷的道明寺早就說過了:如果道歉有用的話,還要警察幹嘛!

孩子,不是所有的對不起,都值得原諒 第3張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