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父親一句話兒子當場自殺,語言暴力有多可怕?

父親一句話兒子當場自殺,語言暴力有多可怕?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語言暴力會給人帶來怎樣的影響?相信最近大家都被泰國一個視頻給震撼了,父親因爲不滿兒子沉迷於遊戲,給了他一把槍,結果兒子真的自殺了,如何在家庭關係中與孩子愉快的相處,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最近看到一個視頻,一位父親因爲氣憤兒子整天玩電腦遊戲,就給了他一把手槍,對他說:有種你就別活了!

結果兒子真的舉起手槍,當場自殺!

父母見狀後立即攤到,情緒崩潰。

也許你認爲這個父親一句話逼死了孩子,也許你會說這個孩子太極端。

不管怎樣,這個父親餘生都會在喪子之痛中痛苦悔恨......

雖然這件事情發生在國外,但是因爲“一言不合”就釀成家庭悲劇的事情,並不分國界。

幾年前就看到一條新聞,一個女孩因爲和父親吵架,喝下農藥百草枯,雖然立即被家人送去醫院洗胃,但是因爲這種農藥劇毒,被吸收入身體的農藥已經沒辦法清除。

這個女孩當時雖被搶救回來,但會在不久之後因爲器官衰竭死亡。

她在生命最後階段很後悔,卻也只能和家人一起痛苦的等待死亡......

有個朋友和我一起看完這個視頻,問我:父母若和子女吵架釀成悲劇,誰的過錯大一些?

我突然想起幾天前看完的一本書中的內容,這個內容或許能回答這個問題。

這是一位“學霸”爸爸寫的書。

這位學霸爸爸叫趙昱鯤,在美國獲得了化學、計算機、心理學三個碩士學位,後來師從美國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學習積極心理學,現在是國際積極心理學協會駐華特別代表、清華大學積極心理學研究中心辦公室主任。

他說,親子溝通應該採用“網球模型”。

在他的書《自主教養:焦慮時代的父母之道》,他用自己的案例描述了這個模型。

這個溝通模型讓我很受啓發——和孩子溝通,就像打一場網球,雙方要配合,才能愉快的進行。

徵求了出版社同意之後,我將書裏面“網球模型”這一章節選分享給大家。

如果每一個父母在頭腦中都有這個“網球模型”,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就會發現一點不困難。

以下內容節選自《自主教養:焦慮時代的父母之道》

做父母的一定要知道,你和孩子處理情緒的能力是不同的。

孩子的大腦發育有個特點,就是產生各種情緒的部分很早就發育得比較成熟了,所以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有喜怒哀樂,但是對情緒進行理智的管理、抑制和分析的部分,也就是掌管理智部分的腦區,要到20歲以後才能完全發育成熟。

所以,孩子時常會變得蠻不講理,因爲他負責明白道理的那部分大腦還沒有長好啊。

而且,這種日子還長着呢,他在上小學後還會繼續拖延耍賴,上中學後還會繼續毛躁輕浮,上大學後還會繼續莽撞衝動——你就慢慢等着吧。

沒辦法,誰叫你生的是人類寶寶,而不是機器人寶寶呢。

父親一句話兒子當場自殺,語言暴力有多可怕?

人類寶寶的大腦發育就是這麼設計的。

可是,你作爲成年人,理性腦已經完全發育好了,你應該有成熟的處理情緒的能力,不僅是你的情緒,也包括孩子的情緒。

所以,你和孩子的溝通,其實並不是同一量級的兩個對手在較量。

你既然處理情緒的能力更強,那麼也就應該負有更多的處理雙方情緒的責任。

和孩子溝通就像是在打網球,你可以直接接球,也可以等球在地面彈一下再打回去。

直接接球,就相當於你直接回應孩子的話;在地上彈一下再打回去,就相當於你把話裏的情緒處理了之後,再回應。

孩子不會處理情緒,所以他只會直接回球。

但是你會處理情緒,你應該根據孩子打過來的球判斷他的話裏有沒有情緒。

如果孩子正在生氣、委屈、難過、困惑,他的話就像是發過來一個紅色的球,那你就需要判斷這個球是直接接,還是得讓它在地上彈一下,變成綠色的之後再接。

這時你首先要處理孩子的情緒,讓他感覺到:“哦,爸爸媽媽是關心我的,他關注到了我的情緒,而且接納了我的情緒。”

比如說,有時候我兒子在公園裏玩得不想回家,我一說回家他就鬧,我真想說:“有什麼好玩的?都玩了一下午了,還沒玩夠啊?”但這句話其實是我的視角,因爲我帶他在這個公園玩了一下午,我已經厭煩了,但孩子沒有玩夠啊。

所以,我還是得首先接納他的情緒,和他說:“嗯,我知道你還想再玩會兒。”或者“我催你回家,你感到很煩,是嗎?”

這樣說的好處是,當孩子感到自己的情緒被大人接納後,就會慢慢平靜下來。

相反,如果你不接納他的情緒,比如“就這麼簡單的遊戲,有什麼好玩的?”或者簡單地命令他:“我不管你還想不想玩,現在就是得回家!”那他的對抗情緒就會更激烈,也就更難平靜下來。

在處理完孩子的情緒之後,就要進入第二步:給孩子回球。

這時候你要注意,孩子是不會接從地面彈起的球的。

也就是說,如果你的話是帶有情緒的,比如“整天就知道玩!怎麼沒看見你學習這麼用心過?”他是聽不出來你很生氣的。

所以,哪怕你確實有情緒,也必須把你的話處理成孩子能夠聽得懂的,那就是隻講你的感受,而不帶有對他的指責。

比如上面的例子,你在確認完他的情緒之後可以說:“可是我擔心再不回家,就來不及吃飯了。”

你也可以讓他知道別人的感受,比如:“奶奶在家裏把飯菜都做好了,你還不回去,奶奶就要把飯菜重新熱一遍,那她多累啊。”

如果你說:“奶奶在家裏把飯菜都做好了你還不回去,你怎麼這麼不懂事?!”或者“你有沒有時間觀念!你再不回家,晚上就沒時間做作業了!”這就是在指責他了。

孩子一被指責,就會進入對抗狀態,就像你打給他一個他接不了的球,那這球肯定就沒法打下去了。

如果你實在心裏有火,可以把孩子的行爲加進去,告訴他你爲什麼生氣。

比如“你到了時間還不回家,讓我很生氣”,或者“奶奶做好了飯你還不回去吃,會讓她失望”,只描述孩子的行爲,不加指責地告訴孩子他的行爲對別人的影響。這樣一來,他既知道了別人的感受,又不會太對抗。

然後你就可以進入第三步了,就是雙方都把情緒處理好了,終於可以解決問題了。

具體的做法,仍然和打網球一樣,你說你的想法,我說我的想法,包括我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情緒,我需要怎樣才能消除這樣的情緒。

還是舉我兒子在公園裏玩得不願意回家的例子。

我問他:“爲什麼一讓你回家,你就煩呢?”

他說:“我還想再多玩一會兒。”

我說:“可是我擔心你再不回家,奶奶做的飯就涼了,而且爲了你一個人想在公園玩,大家都沒法按時吃飯,這讓我對你有點兒生氣。”

這時候他的回答特別可愛,他說:“那我也沒辦法啊,我就是必須還要再玩一會兒。”

我說:“那這樣吧,我設個鬧鐘,你再玩1分鐘。”

他立刻抗議:“那不行,至少也要10分鐘!”

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最後我們定爲5分鐘,然後鬧鐘一響,他果然就乖乖地回家了。

這樣的談判過程,就是在教他如何用理性的討論解決問題,而不是要麼孩子用哭鬧要挾大人,要麼大人用暴力制服孩子。

在談判過程中,重要的不是誰說服誰,而是聽到對方的意見,感受到對方的感受。

拜讀完趙昱鯤老師的書 ,我很受啓發。

所以想贈送20本書給有興趣的讀者試讀,希望您可以參加“互動問題”哦!

互動問題:你的育兒之路上也伴隨着焦慮嗎?

如果你對這個話題感興趣,並且想試讀這本書,可以在“寫留言”那裏分享你的心得。

趙昱鯤老師的這本書介紹的方法,可以讓父母在育兒之路上走得更順利,也幫焦慮的爸媽鬆鬆綁——其實養育出來一個好孩子,真的不難。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