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聰明父母最大的遠見,就是教會孩子這件事......

聰明父母最大的遠見,就是教會孩子這件事......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最近,在網上看到一段視頻。

從視頻中看到,因爲一位家長在紅線處違停,警衛上前告知此處不能停車,家長卻對警衛的勸阻置之不理,兩人因此發生爭執。

家長一直在爲自己的行爲找理由,覺得雖然紅線處不能停車是事實,但是自己只是稍微停一下,警衛的行爲未免太大驚小怪,同時表示出對警衛工作的不尊重和看不起。

而警衛一直在申明自己爲了居民安全,職責所在。

就在兩個人爭執不下之時,車內的孩子突然哭喊着說:“叔叔對不起,都是我的錯”。

哭聲裏有害怕,有愧疚,讓聽的人都感覺心酸。警衛連忙說:“不是你的錯,是你的家長的觀念需要改一下。”

可是孩子的家長仍然拒絕道歉並制止孩子道歉,在孩子的哭泣聲中,顯得十分刺耳。

家長自己已然知道紅線處不能停車這一規則,但是爲了一時的方便,還是心存僥倖,引發爭執後還不知悔改,最後卻造成孩子受了驚嚇。

網上關於父母帶孩子無視規則的報道層出不窮,關於“熊家長”、“熊孩子”的討論也是此消彼長。

男孩在飛機上騷擾乘客,父母視而不見惹怒乘客,引發肢體衝突,被遣返並限制出境;

地鐵內老人制止孩子亂扔垃圾,父親惱羞成怒對老人大打出手;

男孩在家習慣亂跑不聽從教導,開學四小時就因爲不守學校規則被勸退……

德國心理治療師、家庭系統排列創始人海靈格曾經說過:

如果孩子欽佩他們的父母並能體驗到父母的了不起,那麼在孩子身上才能形成一種安全感。

相反,如果父母讓孩子感到羞恥,必然帶給孩子恐懼感。

在家長破壞規則、與規則的維護者起爭執的時候,不要小看孩子的哭泣,一起丟掉的還有孩子的安全感、信任感和對規則的敬畏感。

家長對規則的破壞往往發生在身邊很小的事情上。

有一次坐公交車,車上人比較多,我站在車廂前邊,旁邊坐着一位媽媽帶着六七歲的男孩,男孩正眉飛色舞地和媽媽講學校裏的事情。

這時車上上來兩位老年夫婦。男孩立刻想要起身,可是卻被他媽媽一把拉住。男孩不知所措地看了一眼媽媽,放棄了起身。

司機用廣播呼籲乘客爲老人讓座,男孩再次想站起來,卻仍被媽媽阻止。她小聲地說:“你幹嘛,還有好幾站!”

我看到男孩臉上寫滿羞愧和不安,直到下車他都低着頭,之前的開心愉快早已不見了蹤影。

孩子肯定心生疑惑:媽媽這樣做和老師講得完全不一樣啊,到底我該怎麼辦啊?別人會不會笑話我啊?

媽媽對“主動讓座”的忽視,媽媽和老師兩種權威的對抗,讓孩子心理安全感被擊破,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

1.規則≠不自由

規則意識與孩子的自由成長並不違背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很有必要,但是無規矩不成方圓,規則是底線, 規則對人有約束和限制作用它能保障孩子的安全,並引領孩子在正確的生活路線上成長。

自由必須在規則所允許的範圍內“活動”,給予孩子規則以內的最大自由,纔是真正的自由。

聰明父母最大的遠見,就是教會孩子這件事......

棉花糖實驗

2.規則意識是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的重要途徑

四十年前,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米切爾做了著名棉花糖實驗,來考驗兒童耐心和意志力。

在這些實驗中,孩子們可以選擇立刻享有一塊棉花糖,或者選擇等待十五分鐘,得到兩塊棉花糖

通過十幾年跟蹤調查,米切爾發現當初選擇等待、自控力強的孩子成年後更加成功,從而得出結論:即便是孩子,那些有自律精神的孩子,最終也會更容易走向成功。

自律代表着嚴謹、高效,缺乏自律能力,必然意味着拖拉、懶惰、低效……

但是孩子的自律意識並不是天生的,而規則意識就是幫助孩子建立自律意識和能力的外在約束因素。

聰明父母最大的遠見,就是教會孩子這件事...... 第2張

孩子的心靈就像純潔的白板

家長不遵守規則,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隱患很大。

1.助長孩子的投機取巧心理

家長往往對規則有十分清醒的認識,可是有時出於利益考慮,會“酌情”通過破會規則的方式謀求利益。

比如沒車的時候闖紅燈,比如包包裏裝幾包單位的紙巾,這些行爲雖然小之又小,但是這些行爲會讓“天生的模仿家們”錯以爲規則可以爲“需要”讓步,從而養成愛佔小便宜、愛鑽空子的壞毛病

2.破壞孩子的安全感

兩歲前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期,而二到八歲是孩子安全感建構、維護的重要時期。

當家長隨意破壞規則的時候,孩子的價值觀就會被衝擊。家長的做法和書上、課堂上講的正確做法不一樣無疑會讓孩子感覺不知所措,

就像擁有兩塊手錶的人永遠不知道正確的時間一樣。而這種不安的心情會讓孩子對周邊的環境產生恐懼和抵制,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十分不利。

3.對規則的蔑視會養成“熊孩子”

環顧四周,經常看到喜歡破壞規則的 “不合格”家長。例如帶着孩子逃票、跨越護欄、超市亂品嚐……

孩子剛開始的反應往往是低着頭、不好意思。可是耳濡目染之下,孩子會覺得這是正常的處世方式,從而養成“無視規則、我行我素”的壞習氣。

這種“溫水煮青蛙”的方式下養成的壞習慣,往往會伴隨孩子的成長而加劇。

孩子本身沒有熊不熊一說,往往是“熊家長”的錯誤示範讓孩子成長爲“熊孩子”。

把好孩子培養成了“熊孩子”,這是家長無視規則付出的最大代價。習慣,不論好壞,養成以後,會影響孩子一輩子,影響孩子的社交、婚姻、家庭等等。

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是每位家長都必須重視的“必修課”。

1.自身嚴格遵守規則

哥哥規定侄子吃飯的時候不準看電視,可是自己卻邊吃飯邊看手機。

侄子多次申明這樣不公平,可是哥哥卻說:小孩子看電視沒用,大人看手機是工作需要。結果侄子大吵大鬧,非得說自己看電視也可以學習。

與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做樣子。如果父母不能以身作則,不僅會失去威信,也會讓孩子輕視規則。更容易讓孩子養成雙面性格:有人監督的時候遵守規則,沒人在的時候隨意打破規則。

聰明父母最大的遠見,就是教會孩子這件事...... 第3張

2.共同制定家庭規則並嚴格遵守

家庭是社會的演練場,孩子的規則意識培養應該從家庭開始培養。

與孩子共同制定規則,在制定規則的時候尊重孩子的意見。加強孩子的參與感,增強孩子主動遵守規則的意識。同時,避免大人制定的規則脫離孩子實際而失去可行性。

3.規則制定後要有力施行

著名的教育學家蒙特梭利曾經說過:“父母的規矩應該儘量少立,但立了,就一定要遵守。”

無論是自己家中設立的規則,還是社會上的既有規則,一旦明確規則,就應該時時處處遵守。不能“打折”施行,讓孩子以爲規則是可以忽略的。

而孩子一旦出現不守規則的行爲,家長應該及時指出並給與批評。

4.破壞規則以後勇於認錯

作爲家長,如果無意之中違反了規則,那也應該及時“止損”。

錯了就是錯了,在孩子面前低頭不是認慫的表現,恰恰相反,敢於直面錯誤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父母是敢作敢當的父母,

還會增加敬畏規則的意識。規則意識的建立,對孩子來講不是限定,更多的是保護孩子不受規則懲罰。

德國媽媽經常教育自己的孩子: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平,只有規則和秩序。

規則無處不在,比起跟在孩子身後做“小尾巴”,幫助孩子樹立規則意識,纔是爲孩子樹立的最佳安全保障。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