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越會花錢的孩子越有前途?猶太專家的富養之道轟動美國

越會花錢的孩子越有前途?猶太專家的富養之道轟動美國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3.4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窮養”還是“富養”是很多中國父母非常糾結的問題:“窮養”,可能會造成孩子內心的匱乏感;“富養”,則可能會寵壞孩子。其實,美國中產階級家庭也很糾結這個問題,他們一方面認爲應該給予孩子儘量富足的物質條件;另一方面又很擔心孩子被寵壞,絞盡腦汁與孩子的慾望鬥智鬥勇。

正因如此,近期一本名爲《The Opposite of Spoiled(寵壞的反面)》的新書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該書作者Ron Lieber是紐約時報個人理財欄目專欄作家,同時也是一位猶太裔父親。他多年來一直傾力研究兒童與金錢的課題,依據社會學家、心理學家、理財專家的相關研究成果,以及自身十多年來通過採訪、調研以及在紐約時報專欄和facebook上與粉絲互動而積累的豐富洞察,試圖爲既想富養孩子又擔心寵壞孩子的父母們指出一條明路。

他認爲富養有道就不會把孩子寵壞,倡導從小給孩子錢、給孩子權力支配錢、並且鼓勵孩子花錢……聽上去是不是有點匪夷所思?“爸爸真棒”小夥伴們也懷揣着好奇去拜讀了這本書,瞬間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即是這本書中最有借鑑意義的一些觀點,希望帶給大家啓發與思考。

1寵壞的反面,不是窮養

也許有些家長認爲,只要限制孩子接觸錢、以及苛扣孩子的花銷,就能將不良的價值觀(物質至上、貪得無厭、自私自利等)扼殺掉,孩子就不會被寵壞。這些年,通過研究來自全美各地的大量的家庭案例,Ron Lieber已經很確定這種方法有害無益。因爲無論家長如何限制,孩子都會對錢產生好奇,想去了解錢和支配錢,尤其是在社交媒體如此發達的互聯網時代,孩子必定會受到有關錢的信息與社會價值觀的影響。

越會花錢的孩子越有前途?猶太專家的富養之道轟動美國

Lieber發現,孩子會不會被寵壞,與窮養還是富養無關,其根本在於孩子是否樹立健康的金錢觀;這跟錢的多少也無關,而關乎錢背後的價值觀和品格;最重要的是,將孩子與錢隔離,會讓孩子失去學習健康的金錢觀的機會。

所以,他通過這本書想要傳達一個核心觀點,那就是:

要想孩子不被寵壞,關鍵在於從小培養與錢有關的優秀價值觀與品格-勤儉節約、理性消費、自控力、感恩、慷慨,等等,而這些價值觀與品格必須以“錢”爲工具來進行培養,富養有道是不會寵壞孩子的。

2九個好的富養方法

>>>和孩子聊聊有關錢的事兒

Lieber在研究中發現,3-4歲的孩子就已經觀察到錢,並且開始對錢產生好奇與興趣。大多數家長承認曾遭遇過這些常見問題:我們有錢嗎?我們是窮人嗎?你掙多少錢?……

越會花錢的孩子越有前途?猶太專家的富養之道轟動美國 第2張

然而很多父母對於和孩子談論有關錢的話題有着本能的牴觸,Lieber笑稱“對家長來說,和孩子談論性、也許都比和孩子談論爸媽掙了多少錢來得舒服。”

也許是因爲談論家庭收入與支出等財政問題會帶來羞恥感、尷尬感等不舒服的情緒,同時也擔心和孩子談論金錢,會讓孩子更貪婪、想要索取更多,總之這是一個敏感話題。

Lieber明確指出,迴避孩子的問題或欺騙孩子並不是一個好方法,這並不能打消孩子的好奇心,他們會自己去尋求答案,比如從社交媒體和同輩那裏,所以如果父母想讓孩子對錢有正確的理解,那麼就應該以坦誠的姿態與孩子談論它……

面對所有關於錢的問題,Lieber建議最佳的迴應方法是反問孩子:“爲什麼問這個?(Why do you ask? )”這樣迴應能夠給父母一個緩衝的時機,去發現其背後隱藏的孩子真正關心或擔憂的問題。

Lieber研究發現,絕大多數關於錢的問題源自於孩子的恐懼心理,多數來自於日常生活,比如偷聽到父母在爭吵關於抵押貸款的事,或者在學校聽到孩子們爭論誰的父母更加有錢。

舉個例子,當孩子問“我們有錢嗎?”,並不是確切地在問你的薪水是多少。他們可能聽到另一個家庭買了一輛新車,然後好奇你是不是也能買得起一輛;或者,他可能看到一個無家可歸的流浪漢,然後擔心自己會不會某一天也流浪街頭。發現孩子真實的擔憂,瞭解它從何而來,父母才能給予孩子最合適的反饋。

當孩子變大一些,他們可能會提出更多有針對性的問題,父母應該尊重他們、認真地回答他們的問題。可以主動和孩子分享家庭日常開支的狀況以及每項事物所支出的實際金額。針對一些家庭購買計劃,可以試着和孩子一起討論預算和購買方案。比如,多少錢纔夠?我們應該買哪個品牌?去哪兒買折扣最多?等等。

從小和孩子談論家庭財務決策,將幫助孩子理解錢是如何工作的、如何聰明理性地花錢、省錢有什麼好處。相比從來不關心家庭開支的孩子,這樣長大的孩子將會更瞭解生活,對金錢的態度也會更爲健康和淡定。

>>>讓零用錢變成“練習錢”

理財能力是一個成年人必須具備的生活技能,然而學校並不傳授這種技能,那麼在孩子成年之前,他們如何去學習這項技能呢?

對此,Lieber確信,沒有比零用錢更好的教育工具了。讓零用錢變成“練習錢”,“讓孩子們在真實的世界中使用手中的真金白銀,是再好不過的理財課了”,Lieber說。

越會花錢的孩子越有前途?猶太專家的富養之道轟動美國 第3張

一個月一次或一個星期一次定期發放零用錢,每年可以適度增加零用錢額度,比如每年增長1美元,讓孩子感覺自己在成長。

不過有一點必須注意:零用錢不應與家務掛鉤。因爲做家務的意義是爲了讓孩子認識到自己是家庭的一部分,有義務爲家庭做出貢獻。一旦與金錢掛鉤,做家務就轉變成了一種商業交易。

>>>給一套“系統”,讓孩子管理自己的零用錢

光給孩子錢當然不行,還得給他一個管理系統。

Lieber建議,把零用錢分裝在三個透明罐子裏,分別貼上三個標籤:give,save,spend。

越會花錢的孩子越有前途?猶太專家的富養之道轟動美國 第4張

這三個罐子模擬了一個成長型的預算系統。財政狀態健康的成年人一般將收入的約80%用來花費,15%-20%用來儲蓄,剩餘用作慈善捐贈。所以,放入“Spend” 罐子的是用作日常花費的錢,放入“Save” 罐子的是暫時存起來以備未來之需或大件購買的錢,而放入“Give” 罐子的是用作慈善捐贈的儲備。

一開始,由父母幫孩子決定每個儲蓄罐該分配多少錢,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可以給他們更多自主權去分配這些錢。

這個簡易系統不僅能夠模擬財務管理功能,還能向孩子潛移默化地灌輸健康的金錢價值觀。“Spend”可以教導孩子謙遜、節儉和審慎的決策,避免衝動型消費;“Save”可以培養孩子爲長遠目標等待的耐心;而“Give”則可以教養出懂得付出與感恩的慈善之心。

除此之外,這套系統讓零用錢變得可控制可管理,還能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與自我控制能力。

2011年新西蘭曾經發布一項令人矚目的調查報告,該調查耗時32年,追蹤了1000個人從出生到32歲的生活狀況,其中一項重大發現是:那些在孩童時代缺乏自我控制力的人,比起自控力很強的人,在32歲時財務狀況普遍比較糟糕-更少儲蓄、更少擁有房產和股票等資產、更少退休金儲備。自我控制能力相比孩子的社會階層和IQ,能夠更爲準確地預言他們成年後的財政狀況。

爲了鼓勵孩子存錢,你還可以加入激勵機制。比如:放入Save罐子的錢可以得到存款利率;孩子得到的零用錢都必須上繳個人所得稅,只不過放入Spend罐子的錢徵收比較高的個人所得稅,而分配到Save和Give罐子的錢,則徵收比較低的個人所得稅。

最後,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必須使用透明罐子,不透明的小豬零錢罐、陶瓷或金屬的罐子都很成問題,因爲我們必須讓孩子能夠看到裏面有多少錢,它們是如何被消耗或增長的。

>>>讓孩子自己做購買決策

如果你想要孩子學會理智聰明地花錢,那麼就要給他們自治權,給他們機會犯錯。

雖然零用錢的金額很小,但已足夠讓孩子體驗不可避免的決策失誤,比如:一時衝動把錢花在不值的東西上,事後當他們不夠錢去購買真正需要的東西時就會感到後悔。“小時候犯點錯,對孩子的成長是很有幫助的,如果你不想他們到了24歲纔開始犯錯的話”,Lieber指出。

越會花錢的孩子越有前途?猶太專家的富養之道轟動美國 第5張

>>> 教孩子學會分辨“Want想要”和“Need需要”

Lieber建議在紙上創作一個Want/Need模型,即畫一條橫線,再從這條橫線中間往下畫一條豎線,豎線的左邊代表“Want想要”,豎線的右邊代表想“Need需要”。比如,雨鞋也許是一種需要,但多花四倍的錢,橡膠並不會變得更好。所以,他把25美元的雨鞋列在”需要“下面,而把100多美元的雨鞋列在’想要”下面。

Want/Need的判斷標準沒有統一答案,每個家庭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設置。重要的是,有了這個模型的幫助,能夠訓練孩子的思維方式,幫助他們分辨自己的慾望,從而學會運用理性判斷進行購買決策。

另外,父母想要拒絕孩子的某些購買要求時,也可以藉助這個模型給孩子一個令人信服的解釋,而不只是命令孩子說“不能買”。

>>>教孩子評估這錢花得值不值

Lieber建議每六個月左右檢查一次孩子的房間,與他們一起做一番清理工作。你可以問:“你當初在博物館花了2美元買回這件玩具,現在我們要把它扔掉了。花出去的2美元收回來了嗎?”

經常提醒孩子進行這樣的評估,可以讓孩子領悟一些健康的消費理念,比如,購物的快感是轉瞬即逝的,而一段愉快的體驗將會在他們的腦海中長久逗留。

Lieber還建議用hours-of-fun-per-dollar test(花費每一美元可以玩多少時間)的遊戲來折算商品的價值,來教育孩子投資回報率的概念。例如,如果購買一個費雪收銀機,花費1美元最高能玩185.5個小時;而如果購買一個能說話的小玩偶,花費1美元只能玩0.08個小時。

越會花錢的孩子越有前途?猶太專家的富養之道轟動美國 第6張

這個方法在青少年時期也同樣適用,比如,在討論家庭旅行方案時,可以將不同的方案用這樣的方法進行折算與評估,從而找到性價比最優的方案。

>>>放手讓孩子去打工

當孩子進入高中,可以開始鼓勵他們去外面打工。這是一種很棒的歷練,孩子可以從付費工作中學到職業道德和金錢是如何取之有道。

很多父母擔心打工會影響學業。事實上恰恰相反,研究發現,每週打工時間不到15個小時的青少年,他們的學習成績比不打工時反而普遍有所進步。

>>>讓孩子參與家庭的慈善行動

研究顯示,如果父母熱心公益,孩子也會趨向如此,慷慨和慈善之心可以在很幼小的時候植入孩子心中。

在你分配慈善預算時,讓孩子也參與進來。讓孩子幫助搜索慈善項目,對於該把錢捐贈到哪個慈善項目,鼓勵孩子也提出自己的意見。

Lieber和他妻子放了100顆豆子(1顆豆子代表1美元)在客廳來代表他們每年的慈善基金,然後與女兒一起討論和決定這些豆子所代表的金額將用在哪些慈善項目上。

允許孩子自己爲 “Give” 罐子裏的錢選擇慈善項目,並確保以他們的名字捐贈。

>>>帶孩子練習感恩

每個家庭都必須培養一種感恩文化。“這能幫助孩子滿足於他所擁有的東西,不會那麼渴望未曾擁有的東西”,Lieber指出。

Lieber建議在飯桌上建立一個感恩儀式,無論是不是宗教徒。

比如有這樣一個家庭,每次開飯前都要舉杯乾杯,敬每一個帶給自己幸福快樂的人、事、物。孩子們很喜愛這個儀式,因爲這給他們一種成長的感覺,同時他們也覺得碰撞玻璃杯十分有趣。即便這只是一個小小的儀式,日積月累將會成爲孩子心中根深蒂固的信仰。

另一個方法是讓孩子多接觸外部世界,認識到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這麼多,比如:讓孩子做公益活動志願者,或與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一起活動。

越會花錢的孩子越有前途?猶太專家的富養之道轟動美國 第7張

3五個最要命的金錢問題

孩子們經常會問出讓家長冒虛汗的問題,比如下面這些問題,該怎麼應對?在Lieber的博客上我們發現了很多奇招,也許能給你一些靈感。

>>>“你能掙多少錢?”

Lieber認爲,和應對孩子們問的所有與錢相關的問題一樣,你的第一反應都應該是反問孩子,“你怎麼想起來問這個啊?(Why do you ask?)”

孩子也許並不需要一個具體的數字作爲解答,尤其是年紀尚幼或者對五、六位的數字沒有概念的孩子。他們可能是擔心家裏會沒錢,或者納悶爲什麼自己家沒有豪宅。

如果年紀較大的孩子們死咬着這個問題不放,做家長的不妨借這個機會給他們上一堂理財課,比如:將家庭開銷細分成償付抵押貸款的資金、電費和伙食費,列出清單,引導孩子們向清單上添加其他的費用,以此讓他們自己找到答案。

>>>“我們家有錢嗎?”

對於年紀小的孩子們來說,財富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讓你的孩子知道,只要他的家人愛他、他的生活狀況比世界上大多數人都要好,他就是富有的。

當然,這種方式對青少年就不會那麼有效了,最好讓他們參與制定家庭理財計劃,來了解家庭財富的真實情況。

>>>“我們是窮人嗎?”

Lieber給女兒的解釋是:窮人是指那些買不起他們想要的東西的人,比如食物、衣服、藥品。我們還是能夠買得起這些東西的,所以我們不算窮人。

>>>“我們爲什麼要省錢?”

可以這樣回答:家裏正在攢錢,這樣等你長大的時候就不需要借錢上大學了。孩子會傾向於接受這種解釋,因爲這種說法讓他們意識到家裏省錢的受益人是他們自己。

對付年長一些的孩子,則可以運用統計圖向孩子解釋父母的預算考慮。比如:當孩子提出去一個更好當然花銷也更大的地方旅行,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把孩子熟悉的日常開銷與此次度假預算相對比,做成一張統計圖表。孩子就能很直觀地理解,更貴的旅行計劃到底意味着多少成本。

>>>他有,爲什麼我沒有?

如果你的孩子因另一個孩子有一件他沒有的東西而萬分沮喪,不妨提醒他注意他也擁有別的孩子沒有的東西。

另外,與其滿足孩子的物質攀比,不如多多帶孩子去創造美好獨特的體驗與記憶,每個人的感覺和記憶都是獨一無二的,是別人無法替代的財富。比如:全家人進行一次特別的旅行,或者帶他去參觀爸爸或媽媽非常酷的工作場所,等等。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