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把6個孩子送進哈佛耶魯後,她說絕不爲孩子犧牲自己

把6個孩子送進哈佛耶魯後,她說絕不爲孩子犧牲自己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9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這是一個震驚了全美國的美籍韓裔家庭。父親高光林,前韓國駐美大使。母親全惠星,在梨花女子大學英文系念二年級時,以全額獎學金作交換學生去美國留學,波士頓大學社會學博士,曾經在耶魯大學擔任教授。

這位被韓國媒體譽爲“首席媽媽”的偉大母親,用自己的方式將六個子女,全部送進美國頂級名校:

把6個孩子送進哈佛耶魯後,她說絕不爲孩子犧牲自己

大女兒慶信,哈佛大學畢業後,又取得麻省理工學院理學博士,韓國中央大學化學系教授;

大兒子京柱,畢業於耶魯大學醫學院,曾任麻省衛生和公共服務部部長,現任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

二兒子東柱,哈佛大學醫學博士和麻省理工學院哲學博士。

三兒子洪柱,哈佛大學學業後,留學英國牛津大學,後回到哈佛大學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之後受到耶魯大學法學院的邀請,成爲該學院首位韓裔客席教授。曾出任助理國務卿。

二女兒慶恩,哈佛大學法學博士學位後,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現任耶魯大學法學院臨牀法學客席教授。耶魯大學聘請的首位非白人的女性客席教授。

小兒子定柱,哈佛大學社會學系畢業後,在波士頓美術博物館和紐約視覺藝術學院獲得了藝術碩士學位。

《紐約時報》評論認爲:“這個家庭,堪與美國曆史上著名的肯尼迪家族相媲美”。

把6個孩子送進哈佛耶魯後,她說絕不爲孩子犧牲自己 第2張

全惠星在接受美國哥倫比亞電視臺專題採訪時,透露了她獨特的教育理念:

我在研究中國古代文化中受到了啓發,中國有句話“功夫在詩外”,運用到我的教育方法中就是功夫在“學”外。以下是這位首席媽媽的家教心得。

1.絕不要爲孩子犧牲自己

我懷上第一個孩子的時候,心情很焦慮。日思夜想怎樣做個好父母,怎麼纔算好父母?

當時又沒有別人的指導,連相關的書籍也找不到。我陷在這樣的焦慮中,不能自拔。

後來,我想起了我的父母,回憶起他們對我的教育過程,瞬間,不只是育兒問題,就連人生問題也好像是重新聚焦了一樣,變得清晰明朗起來。

我的父母不是爲孩子無條件犧牲的人。他們始終在學習、進步,充實自己的人生,他們的生活態度和世界觀影響到了很多人,也成爲孩子們的榜樣。

很多父母愛孩子至深,可能認爲要一切爲了孩子,無條件爲孩子犧牲,這樣才能保證孩子全方位受到呵護。

但是我不這麼認爲。在我看來,作爲父母,關鍵在於如何能夠成爲孩子們的引導者,幫助他們看到未來、走上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

要想成爲最好的引導者,父母首先要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標。計劃好自己的人生,日積月累,有能力去幫助和影響他人,方能成爲孩子的好榜樣。

僅僅有能力養育孩子,卻沒有能力引導孩子的父母,並不是合格和優秀的父母。父母自己一定要有目標意識,即使爲人父母了,也要繼續努力。

父母的人生應該是完整的,不能被孩子所隔斷。做到這點,反而會比無條件犧牲更難。但是,這纔是真正愛孩子,也愛自己的父母要選擇的路。

在這一點上,我們要想想,現在我對孩子的所作所爲是不是出於真正的愛?

我是否被一定要爲孩子無條件犧牲的價值觀所包圍,執着於孩子,而忽視了讓自己成爲被孩子所尊敬和愛戴的父母?

我是否將孩子看作是去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夢想的代理人?

父母生育了孩子,但並不能擁有孩子。父母和孩子從一開始就是各自獨立的,大家都有自己的人生之路要走.

如果愛孩子,就要從“好母親情結”中擺脫出來,努力做自己。

把6個孩子送進哈佛耶魯後,她說絕不爲孩子犧牲自己 第3張

2.創造一個隨時隨地讀書的環境

無論在家裏的哪個角落,都有學習的氛圍。不強求他們去學,孩子們的眼裏看到書桌和正在學習的家人,他們就會覺得學習是生活的一部分。

在我們家,書桌並不僅僅是單純的傢俱,而是用於學習的特別傢俱。先生費心爲我準備書桌,是因爲他不但將我看做他的妻子,更將我視爲一名學者,所以這張書桌才顯得更加珍貴。

父母只要讓孩子們懂得學習並不是什麼特別的事情,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就等於是爲孩子做了一切有關學習的事情了。如果父母能夠自然地坐在書桌前,孩子也會跟書桌親近起來的。

比起說“你學習吧”,更有用的是說“我們學習吧”。

我並不是說讓所有的父母都將書桌搬進房間。我只是想告訴大家,如果想要讓孩子們學習,要做出怎樣的實踐,以及這樣的實踐需要什麼樣的精神。

把6個孩子送進哈佛耶魯後,她說絕不爲孩子犧牲自己 第4張

3.感情好的夫妻容易成爲榜樣

有些人認爲我和先生的感情會特別好,或者共同點非常多。但其實,我們與其他夫妻沒有什麼不同。

也並不是說我們不吵架,只是一開始我們就很瞭解對方的長短處,所以,遇到分歧,我們更懂得尊敬和認可,而不是粗暴地拌嘴或大吵大鬧。

我們之所以儘量避免爭吵,而是用溝通來解決問題,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們不想影響到孩子,想努力爲孩子們做好榜樣。

我和先生在學問研究上有很多共同點,但在生活上卻有很多分歧。例如,他對什麼都很節省,我則不然。雖然我也不是喜歡浪費或奢侈的人,但在細節上經常發生衝突。

不同的環境,會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我們彼此慢慢認同了這種差異。夫妻之間有差異是好事,這樣纔會彼此珍惜。

儘管我們儘量避免,但爭執還是有的。若被孩子們發現我們在吵嘴,我就會想起母親曾說過的“一個家庭裏面至少得有一個唱紅臉的”這句話.

而我也這樣告訴孩子們,跟他們講,要允許差異的存在,夫妻之間的差異在家庭生活中也有益處。當然,在孩子面前,我從來都是爲丈夫樹立父親的權威。

這也是母親的角色。如果母親不尊重作爲父親的丈夫,孩子也不會認可父親的權威,這樣一來,父親的教導就無法站住腳。反之亦然。在妻子成爲母親的瞬間,丈夫就要開始樹立妻子的權威。

你看,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夫妻相親相愛的過程;而感情好的夫妻,肯定會教育出更成功的孩子。

把6個孩子送進哈佛耶魯後,她說絕不爲孩子犧牲自己 第5張

4.打開孩子心靈的方法

我們家每天早上一定要一起吃早餐,這爲我們的交流提供了好時機。無論有多忙,在家裏的家人都要一起吃早餐,這是我的先生定下的原則。

能夠讓自己從每天早上開始認知“家庭中的我”。在新婚的時候,我非常厭煩這樣的原則,但是在養育孩子的時候卻發現這是非常好的習慣。

早上看到孩子們的表情和氛圍就能大概猜出孩子身上發生的事情了,並且能夠輕易地提出問題。

看到比較憂鬱的孩子,母親就能表示關心了。但是表示關心並不等於直接向他們提出問題。直接問的話,不但不能讓孩子感受到你是想跟他交流,反而讓他覺得被你發現了什麼事情。

在與孩子的交流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理解交流的性質。有的話在全家人都在的時候說比較好,而有的話只有兩個人的時候才能講。

如果不能區別這一點,會讓本來就敏感的孩子感到更加傷心,矛盾也就越來越大了。

另外,要注意引入交流的時機,最好不要直接跟孩子說“我們談談吧”。這種單刀直入的形式,會讓開始交流之前的氛圍變得尷尬又生硬,孩子也很難一下子對你敞開心扉。

與孩子一起做他所喜歡的事情,購物啊、看電影啊、看電視啊等,自然地營造一個兩人時間,氛圍變得輕鬆自然了,聊天就可以開始了。

此外,與孩子們交流的方式有很多種。例如,我就經常利用給孩子們理髮的時間,通過給孩子們理髮、撫摸等自然的碰觸,我們的親密感更加強烈。那時自然地問他們我好奇的事情,孩子們便不會排斥。

在聽孩子說他的故事的時候,最好不要直接作出評價。如果孩子感覺到家長是在分析和評價自己,他就不想再說了。

因此,父母可以提出其他問題,或是同意孩子的做法,來繼續誘導孩子講出來。

要給孩子思考的機會,讓他自己整理好思路。這樣一來,他自己就能夠分析出競爭者的優缺點,並在日後加以改正。

交流不能像講課一樣事先定好時間,要努力讓交流自然地成爲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交流的時候還有一點要注意,不能給孩子“我是大人,你是小孩,你要聽我的話”之類的暗示.

最好表現出相反的態度,讓孩子感覺他是在告訴你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這樣,他會很愉快,也很有成就感。

把6個孩子送進哈佛耶魯後,她說絕不爲孩子犧牲自己 第6張

5.與孩子溝通的訣竅

我聽過很多家長抱怨:孩子一長大,就跟自己有隔閡了,什麼事情都不愛跟自己說,而他跟同學、朋友卻好像無話不談。

遇到這種情況的父母,應該好好反思一下到底是誰的問題。

我個人認爲,孩子不跟父母溝通,主要是因爲他覺得跟父母溝通沒有意義。一來父母不理解他,總是從自己角度教育他;二來不能提出建設性或者啓發性的建議。

如果跟父母說說心裏話,父母總拿自己的經驗大做文章,聽不進孩子的想法,不尊重孩子的選擇,這樣的話,哪個孩子還願意跟父母談心呢?

好的父母要始終記住兩個詞語:聆聽,建議。

我自己非常珍惜這樣的經驗,不僅讓自己有所收穫,同樣也能給孩子的成長提供幫助,我特別有做父母的成就感。

所以,我以我的經驗告訴所有的父母,一定要讓自己成長,不斷想辦法提升自己的人生,解決自己人生中的問題。

這樣,當孩子需要幫助時,我們才能擔當起一個有意義的角色,而不是陪着孩子一起發愁。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