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別再圍觀別人離婚了,你身後的孩子纔是出了大事情

別再圍觀別人離婚了,你身後的孩子纔是出了大事情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8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從王寶強發表離婚聲明以來,這個事件在網絡上持續發酵,茶餘飯後大家也都在議論。

甚至有網友評論:睡前最後一件事就是關注這件事,早起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機看有沒有新進展。

還有網友說:因爲跟幾個朋友對這件事的看法不同,都辯論兩天了,現在準備決定和這幾個眼界模糊、立場不明的朋友絕交。

真是佔着吃瓜羣衆(閒着沒事看熱鬧的人)的位置,操着娛樂圈圈長的心啊!

其實,不管誰家鬧離婚,誰對誰錯,除了當事人,極少有人能說得清楚。但離婚這件事,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卻是毋庸置疑的,尤其容易讓孩子不信任父母,出現信任危機。

當處於婚姻說翻船就翻船的時代,大多數人在婚姻裏隱忍不發,主要顧慮的還是孩子的成長。

想離婚?先看看這個調查

有學者對138名父母離婚子女和138名完整家庭子女進行了調查,並對他們的信任得分進行了比較。研究結果表明:父母離婚子女的信任得分顯著低於完整家庭子女;在孩子年紀越小的時候離婚,對孩子信任感建立的傷害越大。

父母離異子女與完整家庭子女信任得分比較


父母離異

完整家庭

總分

71

82.85

可預測性

23.76

28.11

可靠性

23.13

27.11

信賴

24.11

27.63

信任得分:孩子對他人的信任分數,該問卷最低分18分,最高分126分,表格中取的是平均值。可預測性、可靠性和信賴,爲信任的三個內涵。

父母離異子女與完整家庭子女在不同年齡階段的信任得分比較

年級


父母離異

完整家庭


總分



小學

72.8

90.5

初二

67.67

79

初三

71.43

81.71

高中

71.60

80.33

你雖然沒離婚,但是同樣在做着傷害孩子的事

看完這個調查,你也許正在慶幸自己沒有離婚:雖然我沒有王寶強有錢,但我能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

卻沒有想過自己平常在教養孩子時,總是不守承諾、忽視孩子的需求、不信任孩子……無法給予和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信任感,很多心理傷害一直伴隨孩子到成年,這並不亞於離婚對孩子的傷害!

就如昨天下午演員沙溢在微博中說道:

別再圍觀別人離婚了,你身後的孩子纔是出了大事情

“我們知道明星離婚的新聞,我們知道所有和我們無關的事情。但是我們不知道怎麼解決當下的情緒,不知道怎樣度過人生最困難的時期,不知道死亡和死後到底如何,與我們最緊密相關的事情,我們從不關心。”

——宗薩欽哲仁波切

你連自己的孩子都顧不過來,怎麼還有時間去圍觀人家的孩子!

以下6種做法,便是最容易毀掉孩子信任感的做法,也是平常教養過程中父母們最容易犯的錯。

1. 孩子想聽你講故事,你卻只關注手機裏的八卦和新聞

你對着手機關注王寶強的孩子受沒受傷害,而你的孩子拿着繪本想讓你講個故事的時候,你卻對他說等會兒,等會兒……

這是我們日常中最容易看到的一幕,父母陪在孩子身邊,卻是孩子玩孩子的,父母都低着頭玩手機。

孩子生來就有被關注、被愛的需求。如果家長在孩子生命早期不聽孩子說話、不理睬孩子,忽略孩子的存在,孩子會以爲這是正常的行爲,是人與人之間的正常關係狀態。如果孩子長期感覺被忽略,不被重視,就會感覺到自尊心受到傷害,從而影響信任感的建立。

別再圍觀別人離婚了,你身後的孩子纔是出了大事情 第2張

2. “明明只告訴了媽媽,怎麼大家都知道了我的祕密?”

先看一個案例:

最近上幼兒園的西西小姑娘很不開心,老師一問才知道是和媽媽鬧彆扭了。西西今年5歲了,有天她對媽媽說:“媽媽,我喜歡成成哥哥,長大我要嫁給他,媽媽要給我保密,不能告訴別人哦!”西西媽一本正經的說:“媽媽會保密的”。可是,西西媽卻在聊天的時候告訴了成成媽。第二天成成媽見到西西的時候,笑着說:“你爲什麼要嫁給我們家成成啊!”西西當場就被嚇哭了,從那以後她再也不敢和成成說話。更不願意理媽媽了!

大人認爲的小玩笑,對孩子的傷害卻是很明顯的。西西被媽媽“出賣”後,覺得媽媽是不安全的,對媽媽失去了信任,不願意再跟媽媽吐露心聲,這會阻斷媽媽與西西溝通的機會,容易使西西變得沉默寡言。

別再圍觀別人離婚了,你身後的孩子纔是出了大事情 第3張

3. 孩子居然說出“恨不得拿刀殺了父母”的話

中國有句古話叫“棍棒底下出孝子”,很多家長認爲孩子犯錯,被打後會就會長記性,不再犯錯,長大也就知道父母是爲了他好,根本顧不上打孩子這個舉動對孩子產生的心理危害。

有記者就採訪過被打的孩子,其中一個孩子的回答說:“恨不得拿刀殺了他們。”多麼恐怖的言論!

經常捱打的孩子,覺得自己做什麼都得不到父母的認可,從父母那裏得不到支持和信任,就會變得孤僻,不願與人交流。甚至自暴自棄,乾脆什麼都不學,什麼都不去嘗試,完全封閉自己,這對孩子的成長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有一些父母打過孩子後,又覺得心痛後悔,反過來又去撫摸孩子捱打的痛處,跟孩子保證“再也不打你了”,而下次依舊,這樣的做法會使得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急劇下降,不願再靠近父母。

別再圍觀別人離婚了,你身後的孩子纔是出了大事情 第4張

4. 父母過得不如意,孩子竟然有報復的快感

很多父母以爲,用“你真沒用”、“不爭氣”、“笨”之類的一系列冷言冷語去譏諷、辱罵孩子,能起到“刺激”孩子奮發向上的作用,卻沒想過孩子沒有能力判斷父母是出於一種怎樣的動機,只會認真地把父母的話當真。

這直接摧毀了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孩子之後再遇到問題時,便不願和父母溝通、求助,從感情上一點點遠離父母,長大後容易對父母產生怨恨:

我爸媽不打我,但是罵的很厲害,加上都是怨婦人格,家庭不如意,父親又患癌症去世,我的心理簡直畸形。現在,無論是和活着的母親,還是死去的父親,都有很遠的心理距離。自己只是還有做女兒的義務,但是情意什麼的,很少了。而且現在,想到父親死了,母親過的不如意,我竟然會有報復的快感,想想都可怕。不過,他們過得不好,也證明惡人有惡報吧。我自己幸福就夠了,他們,活該。

——知乎用戶

別再圍觀別人離婚了,你身後的孩子纔是出了大事情 第5張

5. 父親不兌現承諾,孩子心理缺失一輩子

有這樣一個故事:

新新小時候,父親曾經承諾要給他買一輛山地自行車。那個時候山地自行車對於男孩子來說,是夢寐以求的,新新連做夢都騎着山地自行車。爲了父親的一句承諾,新新滿懷信心地努力完成了父親的要求。可是,父親沒有兌現承諾,新新一直沒能擁有屬於自己的山地車,父親也從來沒解釋過原因。一直到成年後,新新想起這件事,都覺得倍受打擊,經常在面對困難時畏手畏腳。

臨牀心理學家安妮麥克馬克說:“父母如果答應了孩子某件事,就應該盡全力實現。否則的話,應當給予解釋。”

而很多父母答應孩子的事沒做到,而孩子質問家長的時候,總是以大人的威嚴迴應孩子:我是你老子,我說怎樣就是怎樣!根本不給孩子任何理由解釋。即使孩子成年後終於有勇氣問起來,父母也常會以“忘記了”爲理由一句帶過。

父母忘記了兌現承諾,並且從不解釋,把承諾當做許給孩子的“空頭支票”,從而讓孩子對父母失去信任,讓承諾變成泡影,讓孩子在一次次的期盼中失去希望,最後變成絕望。

別再圍觀別人離婚了,你身後的孩子纔是出了大事情 第6張

6. “爸媽都不能相信,我還能相信誰?”

在公園裏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況:

孩子跟着父母在草地上玩耍,不小心摔了一跤。他哭了起來。他的媽媽趕緊走上前來,拉起孩子,嚴厲地對孩子說:“你這個孩子就是不聽話!叫你不要跑這麼快!你就是不讓我省心!坐下來!別再亂跑了!”

這個媽媽沒有意識到,她的孩子在受傷的時候,本來是期望着媽媽能夠安慰她,給他揉揉受傷的腿,但是卻發現,媽媽一點也沒有幫助他。他因此學到了跟他媽媽這樣的人在一起,一點也不好玩:我有了麻煩,受了傷,我不能找人幫助。如果孩子連自己的父母都無法相信,那麼,當他日後走向社會的時候,他還能相信誰呢?他只能完全靠他自己。

在這種情形下,孩子不可能發展他對世界、對他人信賴的感覺,因爲他不會相信他的需求會得到迴應。所以孩子無法發展他的基本信任感。

別再圍觀別人離婚了,你身後的孩子纔是出了大事情 第7張

著名的心理學家埃裏克森曾說過:信任能夠增強自我的力量,會讓孩子敢於走向外界進行探索,並且富有理想。反之,則不存奢望,呈現退縮狀態,隨時害怕、憂慮自己的需要能否得到滿足。

那些對他人和外界缺乏基本信任的孩子,會出現見到陌生人就哭泣、害怕與媽媽分開、過分黏人、膽小、害羞等過度反應的現象。唯有建立了好的信任感,孩子纔會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外界同樣是可以信賴、能夠積極主動去嘗試的。

只有孩子對自己的力量有信心,對外界有信心,他對探索和實踐纔能有決心、有魄力,才能真正向前、向上成長。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