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成爲有生命力的人,孩子只需要這兩樣東西

成爲有生命力的人,孩子只需要這兩樣東西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如今一到放假,幾乎都成爲了孩子集中發力的課外班主戰區,假期裏,孩子能暢快玩耍的時間少得可憐。要成爲有生命力的人,孩子其實只需要兩樣東西——安全感和自由玩耍。

我們應該像重視孩子學習一樣,重視孩子的自由玩耍。畢竟,這纔是童年最重要的“學習”方式,也是童年最珍貴的寶藏。

給“我”自由玩耍空間

作爲父母,我們都希望給孩子一個幸福快樂的童年。但如今,那份自由自在的快樂似乎離我們的孩子越來越遠了。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關於“兒童幸福度”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荷蘭孩子是全世界最快樂的小孩。

荷蘭小孩爲什麼會最快樂?在《荷蘭育兒法》書中,講述了荷蘭小孩幸福快樂背後的許多祕密,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一個字——玩,如果要加一個定語——就是自由地玩。

玩什麼,怎麼玩,都可以由孩子自己來決定,而不是由大人決定的。相比結果,孩子們更看重玩的過程。

成爲有生命力的人,孩子只需要這兩樣東西

相比成人安排的活動,孩子們的玩耍充滿着想象力和創造力。荷蘭孩子享有這份自由的成長空間,他們可以順應自己的天性,去自由玩耍。

我們小時候應該都或長或短地享受過那份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童年時光。那份記憶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了,但有一個瞬間,我突然被喚起了那份記憶。

那是去年8月的一個下午,我一個人在杭州中天竺法淨寺外散步,我突然看到這棵長着紅果果的樹,我一下子就記起來:我小時跟小夥伴們一起在野地裏探險和奔跑的日子。當我摘下那顆紅果果,放入嘴裏的時候,我一下子就記起了那個味道,儘管已經相隔了20年。

原來,童年時自由自在玩耍的時光,如同味蕾的記憶一般,一直停留在我心裏,給我滋養。

但長大後,我似乎再也沒有嚐到過這種味道。我們被大人教導着“要好好學習,不要貪玩”。在那些大人的眼中,似乎玩就是在浪費時間。

玩真的是在浪費時間嗎?

我們常聽大人說“小孩子家家就知道玩,玩能學會啥?”但轉念一想,爲什麼小孩子天生就知道玩,就會玩,就喜歡玩呢?

因爲,玩是孩子的天性,是他們認識世界、認識自己的內在驅動力。

透過自由玩耍,孩子在感知和探索這個世界。這是孩子懷着自己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去主動探索和發現,所收穫那份驚奇和喜悅,又會吸引着他們不斷去嘗試。

透過自由玩耍,孩子學會跟小夥伴相處,並建立屬於自己的友誼。會玩的孩子,往往有着不錯的社交能力。

透過自由玩耍,孩子還建立規則意識,懂得合作,瞭解自己和他人的邊界。他們在玩耍的過程中,甚至需要動態地調整規則,從而讓每個夥伴都能夠公平且快樂地參與其中。

玩什麼,怎麼玩

由孩子自己決定

玩耍本應該是屬於孩子們的自由空間,是不應該由大人設計和安排的,我們要做只是提供一個開放的、相對安全的環境;

玩什麼、怎麼玩,都應該是由孩子們自己來決定的;這是孩子們自主、自發的活動,他們會帶着極大的熱情投入其中,是有效的學習方式。

透過玩耍,孩子們自由地發揮着他們與生俱來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玩耍過程中,鍛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收穫成就感和自我價值感。

更爲重要的是,玩耍是孩子與自己的相遇和對話,爲“我”——那個獨一無二的“我”的成長,留出更多的可能性。

馬雲去年說了一句話:“不讓孩子玩,他們30年後將找不到工作。”我想說的是,他們或許能找到工作,但他們可能很難找到自己。

發現自己的天賦,找到自己的熱情,這纔是獲得幸福人生的關鍵所在。而孩子們依照着自己的意願,開展自由的玩耍。

透過這份自由成長的空間,才能讓內在真實的自己得以浮現。孩子們需要這份“留白”的空間,去真正跟自己相遇和對話。

自由玩耍的空間都去哪了?

但是,爲什麼我們越來越不敢讓孩子玩?孩子們似乎也越來越不會玩了,孩子的玩耍空間都去哪了?

如今,孩子成爲家庭的中心。往往一個孩子會有很多大人圍着他轉。孩子的需要似乎無時無刻都在被我們關注着。當孩子覺得無聊了,我們會想各種辦法哄孩子開心。

孩子的生活中,充斥着成人的意圖和安排。從成人精心設計的玩具,到所謂的遊戲活動,孩子們自由玩耍的時間如同壓縮餅乾裏的空氣,幾乎都被擠佔了。

除了大人們的圍繞,還有各式各樣的輔導班,以及似乎沒有盡頭的作業和考試。我們無形中用“愛和保護”的名義,剝奪了孩子自由玩耍的空間;我們以“教育和學習”的名義,剝奪了孩子自由玩耍的空間。

如今,我們舉全家之力,把諸多資源、時間和精力都花在孩子的學業上,似乎成爲天經地義的事。但在這份巨大的投入背後,我們追逐的究竟是什麼?

我們以爲“頂尖的成績或履歷,就等於頂尖的學校”就等於成功和幸福。真的是這樣嗎?我們犧牲了當下的幸福,真的能夠換來未來的幸福嗎?

我仍記得自己在那些“壓力大、睡眠少、作業多、玩不了”的日子裏,最開心的事情就是拿到班主任的准假條,這樣我可以溜出學校。我仍能清楚地記得自己跨出校門那一刻,那種能夠暢快呼吸的自由,簡直如同“大魚跳進水塘,內心灑滿陽光”。

我高中畢業已經十年了,這種教育模式似乎仍然沒有改變。如果有改變,那就是變得似乎更令人喘不過氣了。

如今,被診斷爲多動症等注意力缺陷,以及抑鬱症的孩子似乎越來越多。甚至有很多不堪重負的孩子,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樣的故事就發生在我的身邊。

我們難道不可以讓孩子擁有快樂的童年,多一份自由玩耍的空間嗎?

兒童的成長有自己的節奏

盧梭在《愛彌兒》中寫到:

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擾了這個秩序,我們就會造就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

孩子有他們自身發展的規律和節奏,我們要做的不是搶跑,而是順應孩子成長的節奏,做好每個階段該做的事。

當孩子在媽媽肚子裏時,他如同一顆埋藏在土壤中的、具足一切的種子,經歷40周的孕育,等待破殼而出。我們都不希望孩子早產,期待他在媽媽的肚子裏獲得足夠的滋養。

孩子出生後,孩子需要母親的懷抱,也需要有空間去施展自己的力量,他努力克服地心引力,去試着擡頭、翻身、然後會坐、會爬、會跌跌撞撞地行走。他如同一顆破土而出的種子,呈現着那股向上生長的力量。

到了2歲,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發,開始學會說一個字“我”,這個僅指代獨一無二自己的我。

隨後,到他換牙前,他似乎擁有者無窮無盡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他們吸收和模仿着自己周圍的環境,並依照着自己的意願去玩耍。

這跟大人拿着一張卡片對孩子說:“寶寶看,這是紅色,這是紅色的蘋果。”孩子的感受和體驗是截然不同。孩子年齡越小,他們就越需要體驗真實的事物和生活。

他會畫出千奇百態的小怪物,會樂此不疲地玩着各種扮演遊戲,他奔跑、跳躍,不斷地嘗試和探索,去認識着世界,也認識着自己。他應該去充分享受這份自由玩耍的樂趣,而不是去識字,去背乘法口訣。

等孩子開始換牙,也大致是他上小學的年齡。他圓滾滾的身子,不知不覺變得修長,如同一棵茁壯成長的小樹苗。

他做事情開始逐漸具有計劃性,開始能夠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但他仍需要基於具體的情景來學習,而不是面對着大量抽象的文字和符號。

然後,孩子進入青春期,升入了中學,這顆小樹苗更加枝葉茂盛了。孩子到了這個年齡段,大腦的海馬體才發育成熟,這意味着長時間記憶功能和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

在此之前,讓孩子進行大量記憶性學習和抽象的邏輯推理,都是不恰當的。

最後,孩子不知不覺長大了、成熟了,他開始獨立生活,並組建自己的家庭。這時纔是判斷一個孩子教育是否成功的時候。

有兩樣東西構成了幸福童年

講到這裏,你可能會說,在一個講求速度和競爭,充斥着焦慮的環境裏,我們真的很難去靜待花開。

的確,我們一直在面臨着各種焦慮。無論是我們自己的狀態,還是孩子的狀態,以及周圍的環境,都可能引發我們各式各樣的焦慮。

但在這看似封閉的循環裏,我們唯一能夠調整的是我們自己的狀態,可能是自己處理情緒的方式,或是自己看待問題的視角。

因爲我們的狀態會成爲孩子成長的重要環境。一個內心充滿喜悅和幸福感的成人,才能帶給孩子以安全感,也才能真正爲孩子營造一個自由的成長空間。

我們不僅需要給予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也需要爲我們自己留出一份空間。在這份空間裏,我們有機會與更多的可能性相遇,也與更多的美好和幸福相遇。這也是我在童書媽媽讀書會這份空間裏收穫到的。

瑞典著名的兒童作家林格倫曾說:

有兩樣東西構成了我的幸福童年:安全感跟自由。安全感來自我父母親彼此相愛……在原野裏自由快樂的奔跑,這快樂的童年是我一生生命力的源泉。

孩子需要家長充滿安全感的陪伴,也需要一份自由成長的空間。這張照片是我2013年在貴州山區支教時拍下的,我總能看到那裏的孩子們在一起自由地玩耍,但他們大多缺少父母穩定的陪伴。

而城市裏的孩子,則通常缺少這樣一份自由玩耍的空間。也許當鄉村裏的孩子和城市裏的孩子,都享有這份安全和自由時,我們國家的孩子就會像荷蘭小孩那樣幸福快樂。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