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過年這樣做,太傷孩子自尊,家長要注意!

過年這樣做,太傷孩子自尊,家長要注意!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快過年了,又能看到一大家子了,相處幾天,熊孩子做的事還真的會讓家長大跌眼鏡。那麼家長們要怎樣”懲罰“,還不傷到孩子自尊呢?

記得有個大年初一的上午,我從陽臺落地窗往外俯視,整個小區異常安靜,到外是鞭炮碎屑,路上只有保潔員在清理垃圾。

忽然,從一棟樓角急匆匆走出來一箇中年男士,又猛然高興地向遠處招手,他對面的情況我看不到,但一猜就是專門跑出來迎接上門拜年的親戚客人的。

客人出現了,一共有四、五個人,其中有一個大概六七歲的男孩。男孩看見前來迎接他們的中年人,馬上撒腿向前跑去,從男孩子的狀態可以斷定,他和這位成年人很熟。

出乎預料的是,這位男士完全無視興高采烈跑到自己眼皮下的男孩,徑直繼續向前跨出幾步,熱烈地和後面走上來的幾個大人逐一握手寒暄,隨後就領着這羣親戚們提着花花綠綠的禮盒說笑着往家走。

過年這樣做,太傷孩子自尊,家長要注意!

我看到,那一刻小男孩從前一秒的興高采烈,一下變得情緒低落、無精打采,本來應該獲得一個熱烈的擁抱,或者一個握手,再或者摸摸頭、拍拍肩,至少也應該有一個看一眼笑一下的迴應吧,可事實是自己卻如同不存在一樣。

他落寞地低頭踢着地不肯往前再走。而那羣說說笑笑的成年人拐過彎了,才發現孩子沒跟過來,退回來呼喊催促 ,男孩才慢悠悠磨蹭地往前走。雖然我離他們很遠,也可以看出那小小的身影依然一副失落又排斥的樣子。

小男孩遇到的事情不是偶然和孤立的,這種事通常不是成年人一時的疏忽,而是習慣性地認爲社交禮儀中是不包括未成年人的。尤其春節,給了壓歲錢就一切OK了。

可以想象,當這個男孩進入親戚家後,會有好吃的招待,還可能會收到壓歲錢。然而,男孩那一刻自尊卻被貶低了。

過年這樣做,太傷孩子自尊,家長要注意! 第2張

社交中,成年人受到無視和冷落會很傷心,孩子同樣會傷心,甚至程度更強烈。強烈到長大成人後,在社交中也無法完全消除來自童年的底色。

春節就要到了,密集的社交活動中我們應該在哪些禮儀環節中體現對孩子的尊重,不傷孩子的心呢?這裏羅列幾條,給大家提個醒:

1、讓孩子有參與感和被尊重感

成年人間的禮儀互動,如果有孩子在場,家長自己首先不要遺忘或省略了孩子,要把孩子像大人一樣平等對待,不要一見面就逼着孩子喊叔叔阿姨,而要鄭重其事地說,“我來介紹一下,這是我兒子**”。

如果遇到有些人對孩子視而不見,應該巧妙提醒對方,“你看,這是我女兒,有多長時間沒見你了,你都要認不出來了吧。”如此等等,總之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無足輕重,一定要讓他覺得自己是衆多成員中的一個。既不特別重要,也不是可有可無。

2、不要製造“大人說話你別插嘴”的局面

家裏來了客人,或到別人家做客,孩子會覺得很新鮮,忍不住會問這問那,甚至會刻意表現一下,這都非常正常,不要嫌煩,不要說“大人說話你別插嘴”,即使孩子插嘴,不得體,也不要當着大家的面教訓,而要接過孩子的話,順着往下說幾句,趕快結束,然後給孩子安排點有意思的事去做。不要直接說“這兒沒你的事,玩去吧”。

現在的孩子兄弟姐妹少、玩伴少,社交活動少,他們很樂意參與到成年人的交談聊天中,這也是發展孩子社交能力的一個機會,成年人儘量認真傾聽,真誠迴應。即使孩子的表現有些不得體,那也不是問題。首先讓孩子自信,一個自信的孩子很快就能學會和別人打交道的分寸,不自信的孩子永遠學不會。

過年這樣做,太傷孩子自尊,家長要注意! 第3張

3、要提前給孩子做好思想工作

家裏來了親戚朋友,有的家長不管孩子是否願意、方便,當衆呼喚孩子出來見面打招呼。有時還會當衆指派孩子倒茶、洗水果之類的任務,態度上也是呼來喚去的。有的孩子雖然心裏不快,表面上還能配合聽從,有的孩子會直接牴觸拒絕,結果大人孩子都鬱悶。

其實這樣的做法既沒有尊重孩子,又沒有讓孩子體驗到人際交往中的輕鬆愉悅,更不能激發孩子社交中的主動參與意識。家長倒不如在客人到家之前先與孩子溝通好,是否願意見面。事先商量安排好孩子負責哪些招待任務,但不要強迫命令,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願。

過年這樣做,太傷孩子自尊,家長要注意! 第4張

4、不要一廂情願地對孩子熱情,

動作不要誇張

許多情景是親戚們相互一見面,第一時間就是想抱抱孩子,有的孩子越拒絕越強行抱。有時弄得孩子情緒崩潰,哄不住,場面混亂,自己尷尬下不了臺。

這種情況,作爲初見面的“陌生人”要與孩子保持一定的距離,因爲孩子這時也很緊張害怕。所以,友好真誠地說聲:“你好”、“歡迎你”就可以了,或者進一步的可以問:“我們握一下手好嗎?”等孩子慢慢熟悉了環境,孩子自然不抗拒,會同意抱抱TA,會和你一起輕鬆玩耍。

5、收好易碎貴重物品

現在信息通訊便捷,文明禮儀意識增強,人們拜年走訪親朋前都會事先通知聯繫的,如果得知要來拜訪的客人會帶年齡較小的孩子,那就要事先將易碎貴重的藝術品擺件暫時收起來,容易磕碰刮傷孩子的物件也要考慮重新安放,以防被孩子損壞或傷了孩子。

對於帶孩子訪親探友的一方,要事先準備一個或幾個新鮮耐玩的玩具,這樣遇上孩子哭鬧纏人或要玩貴重不方便的東西時可以拿出準備好的玩具救急。

6、引導幫助孩子準備禮物

如果親朋雙方家裏都有小朋友,最好能提醒和幫助孩子給將要見面的小朋友準備小禮物,見面後親自送給小朋友。禮物可以是孩子自己做的賀年卡或者其他DIY作品。

我國是禮儀之邦,我們成年人串親訪友要帶禮物表達親情和友誼,但不要忘了學習社交禮儀、情感表達也是孩子從小要學習的。

過年這樣做,太傷孩子自尊,家長要注意! 第5張

7、尊重孩子的“私產”

還有這樣常見的尷尬場景,孩子去串門做客,走時非要帶走TA喜歡的東西或玩具。特別是玩具,往往有的家長自作主張,爽快地奉送給小客人,不顧自己孩子的感受。理由是“你大了,要做出當哥或姐的樣子”,或者是“TA是客人,你該讓着點”,還有承諾“再買給你”,這讓孩子很受傷。

這個時候家長千萬不要認爲維護自己孩子是小氣失禮的行爲,我認爲維護自己孩子的權利和平等的意識更重要,如果就此得罪了朋友親戚那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明理的人自然能理解,不放在心裏,誰沒有過童年,恐怕都有父母把屬於你自己的東西隨意送人的難受記憶吧?!

交往中既要有禮、謙讓,又不能一味委屈自己,違心地順從討好別人,更容易養成懦弱自卑的性格。會影響孩子人際交往中的放鬆感、自信心和把控力。

作爲要拿走玩具孩子的家長,也要有明確的態度:不是你的東西就是不能拿走。這時既不要打罵孩子,也不要耐心地一遍遍地給孩子講道理,避免另一方的家長陷於尷尬中。

因爲好多人就是在對方孩子的哭鬧中撐不住,只好違心地表態:“孩子喜歡就拿走吧”。讓玩具的小主人氣憤難過。一旦孩子堅持不聽,建議不要怕孩子哭鬧,笑着“奪下”玩具迅速告別出門離開,然後立即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就可以了。

過年這樣做,太傷孩子自尊,家長要注意! 第6張

8、不問成績

見到孩子,不要去問考試成績。我們多數成年人見了孩子總喜歡問孩子考了多少分?學習努力沒有?班級年級排多少名次?這種看上去禮貌的聊天和關心一點也不禮貌。試想如果孩子問你:今年收入多少?買房了嗎?升職了嗎?評上先進了嗎?你會不會有種被冒犯和不爽的感覺。孩子的學習成績、名次等和你的收入、獎金、業績等一樣屬於個人隱私。

孩子的父母也不要和來訪的客人當孩子面談論孩子的成績。一旦有客人問起,家長可以機智幽默地擋回去,如:“這個我們也沒被告知哈”, “這個和我的私房錢一樣——保密”,“ 這個是我們家的一級機密”......

9、不要逼孩子當衆展示才藝

在春節親朋聚會時,成年人特別喜歡讓孩子表演節目,展示才藝。如果願意,那很好,這是個促進孩子自信的好時機,在場的人一定要認真專注地觀看,不要不當回事。適度誇獎,態度真誠,不要言過其實,比如說“你比**還厲害”“你是最棒的”“長大一定是大明星”等等誇張和評價詞語。而要說“謝謝你的表演”“我們太高興了”表述自我感受之類的話,對孩子更誠實有益。

如果孩子不願意,不要反覆給做工作,強迫孩子表演。有的成年人甚至用激將法:“你肯定是不會啊”,或者貼標籤:“這孩子膽小、認生、沒出息”。這些話都不好。

同一個場合如果有幾個小朋友,有的喜歡錶現有的不喜歡,都要尊重,不要說:“你看人家小朋友多棒,你怎麼就不會?你要向人家學習”之類的話。這時可以拿身邊的物品作爲象徵性的花束一樣,讓沒有表演的孩子去“獻花”給表演的孩子,表示感謝和祝賀,一起分享快樂。

10、一視同仁,不厚此薄彼

如果家裏有大一點的孩子,春節又逢寒假期間,孩子的同學和朋友會來家裏玩耍,家長應該熱情禮貌,有時不止一個孩子來,切記要一視同仁,不要厚此薄彼。可能你與某個孩子的家長或孩子本人較熟,無意中與這個孩子攀談多了冷落了其他的孩子。

也有因爲某孩子學習成績差,長得不夠可愛,或因家境、父母職業社會地位而遭受冷落或區別對待,這更是特別殘忍和不厚道不禮貌的行爲。

如果自己的孩子遇上這樣淺薄又勢利的成年人,家長一定要理解孩子的感受,要安慰鼓勵。

過年這樣做,太傷孩子自尊,家長要注意! 第7張

其實如果家長在社交圈中不管對孩子還是成年人,不論是以爲高人一等而傲慢失禮還是自感卑微而巴結奉承,都同樣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影響的,孩子對此儘管鄙視難過,但不知不覺中又會被示範和模仿。

尊重孩子不是我們給孩子的獎賞,而是一種孩子應該得到的愛,是一種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播種與收穫,不尊重孩子也不會收穫孩子的尊重,甚至成爲埋藏於孩子和家長成人間的一顆不斷增加當量的炸彈。

春節拜年大團聚,讓我們一起“長點心吧”!不要無意之中傷了自家孩子和別人家孩子的心。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