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小心,“校園暴力”正在改變着你家孩子的人格

小心,“校園暴力”正在改變着你家孩子的人格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6.6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有個女孩,小時候,是個吵鬧,不安分的孩子。膽子大,敢冒險,很外向,也很聒噪。雖說經常搬家,但她卻能不費吹灰之力就能交到新朋友,她這種充滿活力和外向的性格使她在男女生中都很受歡迎。

有個女孩,小時候,是個吵鬧,不安分的孩子。膽子大,敢冒險,很外向,也很聒噪。雖說經常搬家,但她卻能不費吹灰之力就能交到新朋友,她這種充滿活力和外向的性格使她在男女生中都很受歡迎。

然而,他們又開始搬了一次家,從那以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她當時就讀的學校位於一個極爲勢力的郊區,她在班上個頭最小,年齡最小,還是少數幾個戴眼鏡的孩子之一。班級上的女孩都比較成熟,個個是小淑女,她們談論髮型和漂亮的衣服。而這位女生一點也不像她們,因此,她們不喜歡她。

她家在那個地方呆了四年,那是她人生中最痛苦的四年。她每天與鄰居的孩子一起上學,但他們都不願意跟她玩,也不跟她說話。如果她喜歡勇氣跟他們說話,他們完全不搭理他,她很快不再做任何嘗試了。

一兩年之內,她從一個活躍、外向的孩子變成一個拘謹、害羞的孩子。她的父母對此毫不知情,因爲她在家裏沒有什麼變化,唯一的變化是她變得愛讀書了。每天花很多時間讀書,看書的時間多到父母都認爲太多了。那些勢利的孩子做了一件她父母沒有做的事情,他們改變了她的人格。

小心,“校園暴力”正在改變着你家孩子的人格

孩子生下來就具有某種特質,他們的基因使他們傾向於發展某種人格。但環境可以改變他們,這個環境不是父母提供的教養環境,而是家庭以外的環境,是孩子與同齡人共享的環境。

反覆遭受欺凌會讓孩子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損害孩子的自尊,影響孩子的身體和心理健康,影響人格發展,甚至生命的進程。

小心,“校園暴力”正在改變着你家孩子的人格 第2張

2016年9月,英國布拉福發生了一起令人心痛的悲劇。一名年僅11歲的男孩阿薩德(Asad Khan)在新學期開始短短3周後在家中死亡。他在自己房間內上吊自殺,家人認爲主要原因是遭受學校高年級生的霸凌。

阿薩德本是個快樂的孩子,他喜歡科學,很討人喜歡而且很害羞,跟其他11歲的孩子一樣充滿活力、期待上學。之前,他沒有跟爸媽說發生了什麼事。

阿薩德的爸媽根本不會想到自己的小孩會遭受霸凌,即使發現他有些反常,也是覺得這是新學校、新學期,阿薩德需要調適一下。

誰知,學校一些16,17歲的大孩子常常霸凌阿薩德。阿薩德嚇壞了,不知道自己在該做什麼、該向誰尋求幫助。最終,選擇了最激烈的手段來反抗。他會自殺也許是想獲得關注、或者單純只是受夠了。

小心,“校園暴力”正在改變着你家孩子的人格 第3張

育兒專家Dr. Michele Borba博士表示,令人不安的是,孩子們並不總會告訴我們,他們身上遭遇的一切,包括校園暴力。我花了很多時間與長期遭受校園暴力的孩子們溝通,“你爲什麼不去向信任的成年人求助?”

他們的回覆是這樣的:

“我告訴我的媽媽。她不相信我。”

“我試圖告訴,但我覺得很丟臉,說不出口。”

“如果我告訴我的爸爸,他只會大吼大叫,讓情況變得更糟。”

“何苦呢?我媽媽不會因爲這種事情而耽誤她的工作。”

“你在開玩笑吧?我父親不希望我在學校裏是個窩囊廢。”

很多家長,包括學校老師也會認爲“孩子間的打鬧很正常。”或“男子漢大丈夫,吃點虧能堅強一點。”

孩子們長期的情感壓抑,孤獨,焦慮及缺乏自信的表現,可能正是他們正遭受校園暴力的警告信號。

小心,“校園暴力”正在改變着你家孩子的人格 第4張

什麼是“校園暴力”?

在我國,什麼是“校園暴力”,至今沒有明確界定。很多人認爲,校園裏的語言侮辱或同學間的外號、口頭禪,只是玩笑,不算暴力,只有動了刀子、棍子,有嚴重的攻擊行爲纔是真正的暴力。老師對學生語言上的不妥當,也會被認爲只是出於教育目的,而非暴力。

小心,“校園暴力”正在改變着你家孩子的人格 第5張

出現這種跡象,孩子可能已遭到校園暴力!

無法解釋和經常性物理標誌:割傷,瘀傷和擦傷;如果孩子大熱天常穿長袖,可能是想遮掩。

個人物品經常丟失、破損。

如廁習慣改變,非得回家才上廁所,因爲學校的廁所可能已經成爲了施暴場所。

時常沮喪,有自我傷害傾向。

裝病請假,不願上學。

出現失眠、噩夢等睡眠問題。

開始欺負兄弟姐妹或更小的孩子。受校園暴力的孩子有時會轉換角色,變爲施暴者。

校園暴力多發生在什麼年齡段?

依據艾裏克森的八階段理論,校園暴力施暴者的身心狀態屬於青春期(12-18歲),所對應的特點是:自我同一性對應角色混亂,危機便是個人角色的混亂。

艾裏克森曾用此危機解釋青少年對社會不滿和犯罪等社會問題。青少年們在這一階段,開始自我認識和探索,建立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會集體中所處的位置,當他感覺到在這一過程中受到阻礙,或者被剝奪了權力,他就會很奮力地反抗,通常我們又稱作“叛逆期”。

跟男孩打架經常一對一“單挑”不同,女孩子之間的暴力行爲通常是“一羣”對“一個”。

小心,“校園暴力”正在改變着你家孩子的人格 第6張

至於被施暴者,由於需求被長期忽視,因此在遭遇欺凌時,往往不敢反抗或者求助於大人,又或者認爲求助於大人沒有用甚至會換來“你怎麼這麼沒用”的責罵,最終選擇了逆來順受,使得施暴者的行爲變本加厲。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是對校園暴力的助長!

中國政法大學一位專家曾經在媒體上指出,中國校園暴力的受害人大多以沉默應對,報警的受害人很少,這和校方往往“大事化小”的處理方式有關。“如果學生間的暴力行爲,以及學生與校外青少年之間的暴力行爲被校方知曉,程度較輕、估計不構成故意傷害罪的,校方通常也只是批評教育。”

很多學生在學校遇到校園暴力很少告訴老師,老師管就是叫家長,而很多家長又是那個樣子,老師就不管了。

小心,“校園暴力”正在改變着你家孩子的人格 第7張

校園暴力對雙方的影響都非常大,尤其是被施暴的一方,可能會產生厭學情緒、對學習和以後的發展可能有很大影響。

西方國家比較多地使用恢復性司法,簡單理解就是鼓勵犯罪人爲其行爲之後果承擔責任、表達痛悔的心情並修復傷害。如雙方可以組織面對面交談,被害人可以提問“你爲什麼選擇打我”,因爲他被打的時候可能一直在想這個問題,這對他可能是一種必須要走出來的心理陰影。

施暴者和被施暴者都需要心理輔導。對於被施暴者來說他們可能面對一生的噩夢。在他們青春年少、花樣年華的時候,而且心理不太成熟,如果被施暴,他們對人性、對社會可能會失望,可能會影響他們一生的人際關係交往。也有的被施暴者,會產生反社會人格,去報復同學和社會。

而對於施暴者來說,由於他們覺得暴力能解決問題,而且不用受到特別重的懲罰,所以他們以後更加傾向於用暴力行爲,這對於他們的心理和成人期的成長都有莫大的傷害。

小心,“校園暴力”正在改變着你家孩子的人格 第8張

著名心理諮詢師袁榮親認爲:“從心理層面上來說,施暴者和被施暴者其實都屬於同一類人。他們往往都是在家庭和學校中長期被忽視,並最終在行爲上走向了兩個極端。前者極端跋扈,後者極端怯懦。很多施暴者,可能最初也是被施暴對象,最終在從衆心理和自我保護意識的驅使之下,轉變成了施暴者。”

不少校園暴力的個案,其中不少都是同學關係的矛盾處理不好而引發。然而,孩子人際交往技巧,並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

親子教育專家胡嘉建議,孩子3歲之前,如果跟同齡的孩子發生衝突,在沒有造成大的傷害的情況下,大人不用馬上干預。

因爲衝突的過程,是孩子學習的過程,父母如果不讓衝突發生,孩子便被剝奪了學習的機會。衝突過後,父母再引導孩子用正確的方式處理此類衝突,纔是一個培養孩子社交能力的科學過程。

其次,要和孩子、老師保持一個良好的溝通機制。一旦孩子的身上,出現校園暴力的預示性的行爲,必須要能及時發現並妥善處理。當孩子遇到校園暴力時,不少家長的第一反應便是找老師。

根據胡嘉的經驗,如果遇到一個對學生缺乏控制力和化解校園暴力技巧的老師,將孩子身上遭受的校園暴力告訴老師,暴力不僅得不到遏制,還有可能因此變本加厲。

相較之下,父母陪伴上學,受害學生父母找施暴者正面談話,要比找老師更有效。如果談話不起作用,可以找施暴者的父母進行友好協商,共同解決問題。當以上措施都不起作用,再找學校用校規來解決問題。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