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你句句“別人家的孩子”,在孩子心裏是多麼大的傷害!

你句句“別人家的孩子”,在孩子心裏是多麼大的傷害!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6.5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從小我們就在父母“你看人家的孩子都會做什麼了”聲中長大。因此從小我們就發誓,等自己當了父母,絕對不對孩子說這種話。可是事實證明,我們不但遺傳了父母的基因,還不自覺地繼承了他們教育我們的方法。

今天,我想談談“別人家的孩子”這件事,通過下面三點分析,來保護我們和孩子的親子關係。

01別人家的孩子一定好得不得了嗎?

不見得。

出門很乖不亂跑,讓幹什麼就幹什麼的孩子,可能是個被家長牢牢控制的乖乖兒,我們只看見他乖的一面,卻往往沒意識到這樣的孩子沒有主見、缺乏創意、不獨立;

誰都不得罪、遇事和事佬的孩子,可能是個高敏感的孩子,這樣的孩子不得罪人往往不是出於情商高,而是出於對衝突的恐懼。我們再更全面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這樣的孩子在需要競爭的遊戲中容易緊張退縮。

我們往往只看到別人家孩子的一點好,就會無限放大,好像這個孩子就是完美孩子的典範, 而且我們其實也只能看到別人家孩子在外的表現,在家是什麼樣,我們也無從知曉。但爲什麼我們就會無限放大別人的好處,而根本不會去考慮他的整體表現呢?

你句句“別人家的孩子”,在孩子心裏是多麼大的傷害!

因爲稀缺。這不是經濟學意義上的稀缺,而是指一種心態。就是“擁有”少於“需要”的感覺。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智力、創造力、獨立性等等全方面都優秀,所以不管我們孩子已經做成了什麼樣,我們的潛意識裏往往還會覺得:他不夠好!他可以做得更好!

這樣一來就產生了稀缺,稀缺對人類大腦的影響存在於潛意識中,它會在我們毫無知覺的情況下俘獲我們的注意力,從而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影響我們的決策和行爲方式。

所以潛意識裏帶着“我的孩子不夠好”的家長就像隨身帶了個隱形的雷達,當“別人家孩子”表現好的時候,隱形雷達就會噠噠作響,我們的注意力就會迅速被俘獲。

你句句“別人家的孩子”,在孩子心裏是多麼大的傷害! 第2張

不過我們也知道關注“別人家孩子好”不是爲了誇獎別人家的孩子,而是爲了給自己的孩子表現更優秀找個榜樣。因爲說完“別人家孩子怎樣怎樣”之後,我們的下句話往往就是“你看你,你怎麼就做不到呢?”所以你也會明白,爲什麼我們看到的“別人家孩子”好的地方,恰恰是自己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

2自己的孩子一定處處是毛病嗎?

稀缺讓我們隨身帶着隱形雷達,專注着去搜索“別人家孩子的好”來爲自己孩子做榜樣,同時專注於某一事物也意味着我們會忽略其他事物,我們的視野就像進入了一根管子之中,管子之外的事物就被我們無意識地忽略了。這種現象叫“管窺”(tunneling)。

只要我們潛意識裏認爲“我的孩子不夠好,他還得更好”,我們視野的管子裏就只剩下孩子淘氣、不好好寫作業、撒謊、偷懶等等種種毛病,但孩子能夠號召一幫小夥伴一起玩的領導力、被同學羨慕能徒手爬上高高的槓子的超強運動能力等卻完全被排除在管子之外。

管窺讓我們眼裏除了孩子的毛病,塞不進任何一丁點孩子的好。

3如何看到自己孩子的好?

前面提到過,因爲我們潛意識裏認爲孩子不夠好,還要更好,所以我們產生了稀缺的心態。稀缺俘獲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進入“管窺”的狀態,只能看見自己孩子的不好,而看不見自己孩子的好。

所以爲了看到自己孩子的好,最根本的是我們要消除“我的孩子不夠好,他可以做得更好”的潛意識。讓我們不再產生稀缺的感覺。

在這裏,最重要的一點是記住:稀缺的感覺與稀缺的實質存在是不同的。也就是說事實上,你的孩子真的比你感覺的要好!

所以解法是:

第一點:劈開管子,全面看待問題。

當我們看到孩子不好的地方時,時刻提醒自己想想孩子好的一面,這樣我們就可以避免陷入稀缺心態。

第二點,重新看待孩子的不良行爲。

兩個孩子一起吃飯,別人家孩子能夠安安靜靜地坐着吃,一點都不挑食,家長們忍不住就誇她,這時再看看自己的孩子,給這個不要,給那個不要。我們就忍不住教育“你看人家是怎麼吃飯的,你再看看你是怎麼吃飯的。”本以爲說完孩子能學好樣,但發現自己的孩子不但不學好,甚至還把腳伸到桌子上來。這時候如何解決?

每個孩子的行爲都是在追求價值感和歸屬感,但是因爲他們的認知水平有限,所以他們往往採用錯誤的行爲來追求價值感和歸屬感。在上面這個案例中,因爲所有家長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好好吃飯的“別人家的孩子”身上,自己的孩子感覺到被忽略了。

在孩子認爲,哪怕做出不好的行爲也總好過被人忽略,因爲他知道即使自己按照“別人的家的孩子”的樣子做了,家長們還是會繼續關注別人家的孩子,找更多可以拿來當榜樣的行爲。所以他會選擇做出把腳放在桌子上的壞行爲來吸引家長注意力,也不願按照“別人家孩子”的行爲榜樣來做。

你句句“別人家的孩子”,在孩子心裏是多麼大的傷害! 第3張

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爲時,我們不去盯着行爲,而去思考一下:他這樣做是在追求什麼?往往你這麼一想,就會發現搞破壞的孩子只不過是在用另一種語言發出求救信號:“爸爸媽媽,我正在失去歸屬感和價值感,請幫幫我!”

把腳伸到桌上的孩子,當你停下來關注“別人家的孩子”,轉而摸摸他的頭,對他說一句:“我看到你剛纔吃了一大口飯,還可以給我看看怎麼吃一大口菜嗎?”你會發現,孩子會神奇地變得和“別人家的孩子”一樣乖。

因爲,那個不好好吃飯的孩子正是我的女兒。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