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親子活動 > 父母未療愈的創傷會通過孩子的問題呈現出來

父母未療愈的創傷會通過孩子的問題呈現出來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7.2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們該如何看待生命中的創傷?我們每個人來這個世界都是有目的和使命的,其中之一就是詮釋“你是誰”和演繹“人生藍圖”。

01

我們該如何看待生命中的創傷?我們每個人來這個世界都是有目的和使命的,其中之一就是詮釋“你是誰”和演繹“人生藍圖”。

一些靈性導師認爲:

人出生前就已經準備好了自己人生的腳本,就是要在生命中完成這輪演出,並得以進化。

然而,這些“生命的藍圖”在我們出生時就被遺忘了,只不過遺忘並不等與失去。

就像電腦的資料壓縮到文件夾裏一樣,它仍然在,並等着我們去開啓。

這些記載着我們“生命藍圖”的資料會因爲我們人生中的挫折、磨難等人生經歷,一點一滴地被喚醒。

這些挫折、磨難等人生經歷統稱爲“創傷”,只是很多人並不瞭解這些創傷對我們的意義。

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很多創傷,這些創傷曾給我們帶來很多負面的情緒和感受。

雖然有些創傷連我們自己都不記得了,但它們一直都深深地隱藏在我們的潛意識中,以負面的能量儲藏起來。

這些負面的能量並不會因我們的知識和年齡增長而自行消失;相反,一旦遇到相應的情境,它們就會以不同形式呈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除非我們能關愛、擁抱和療愈它們。否則,創傷就會在我們生活中不斷製造出各種矛盾、痛苦、困惑和障礙

很多人已經意識到,一些困惑或磨難常常不斷重複地出現在他們的生活中。

父母未療愈的創傷會通過孩子的問題呈現出來

有的人把這當成是命運,其實這正是生命給出的路障或路標,提醒我們那些路行不通,應及時改變生命的航向。

02

如何對待自己的創傷?

人們常用的方式是:退縮、攻擊、順從、凍結。

選擇退縮的人不斷壓抑自己的感受,他們忍住悲傷,在一個平靜和祥和的面具背後,隱藏的卻是恐懼和怨恨;

選擇攻擊的人把自己變成渾身長刺的刺蝟,用盔甲武裝自己;

選擇順從的人表現出愛心的面具,不斷向外討好,常常忽略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選擇凍結的人,強迫自己遺忘,以爲小時候的那些小事不足掛齒,自己早就忘記了,並給出自己合情合理的解釋。

人們不知道,創傷可能有大小,即使是小的創傷,如果一直得不到療愈也會積累成大的創傷,影響我們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當我們選擇了以這些方式處理自己的創傷時,其實我們是一直被創傷牢牢控制着。

我們採用這樣的防禦機制面對我們自己的人生和我們身邊的人,而我們的孩子往往成爲了我們防禦機制下的受害者。

03

父母未療愈的創傷

會通過孩子的問題呈現出來

一個怨恨自己的父母的人,卻以同樣的方式被自己的孩子怨恨着,一個從小失去母愛的人,卻很早就和自己的孩子分開了。

被粗暴的父母對待過的人,沿用粗暴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這些看來並不僅僅是偶然。

同樣的創傷以不同的方式在傳承,甚至在孩子還沒有出生之前,父母的情緒和感受就已經開始影響胎兒的成長和發育了。

“那些都是我小時候經歷的事啊,我的孩子根本一點兒都不知道,怎麼會影響到他呢?”

望着那些困惑的父母,我常常會邀請他們去深層次發現自己,抱着一顆好奇的心去探索自己的經歷和內在。

療愈的第一步就是要找出生活中你正經歷着的痛苦和困惑,無論是精神上的還是肉體上的,依據這些線索,去追尋那個最早的源頭,那個最早的傷痛。

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病痛、困惑和挫折,其實正是對我們療愈自己內心創傷的召喚。

我們製造出它們是爲了讓自己覺知,去到源頭解決我們最初孩子時的傷痛。

其中一種方法就是,重新體驗那個創傷,只是這次我們是以“成人的意識”去體驗它,而不再是“小孩子的意識”。

當我們再次體驗那個創傷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找到內心深處的渴望,並因傷痛的昇華,引領我們發現自己生命的意義和目的。

同樣我也要對那些經歷過或正在經歷困惑的孩子說幾句話。

儘管如此,我們不能因爲這些責怪我們的父母,我們的父母不可能教會我們他們不知道的事情。

如果你的父母不懂得如何去愛他們自己,那麼他們就不可能懂得如何教你去愛自己。

他們只是盡全力把他們在孩提時代學到的東西,依樣畫葫蘆地教導給了他們的孩子。

如果你想更多地理解你的父母,就應該更多地傾聽他們的童年的生活;如果你抱着愛去聽,你會了解他們的恐懼和嚴格出自何處。

這些“對你施加如此方式”的人與你有着同樣的害怕和驚恐。

我們從小依賴父母,一心一意地跟着父母,學習他們的那一套信仰和規則。

等到我們長大,遇上種種經歷,便將從父母那裏學來的運用到自己生活中,不停地、重複地去實行。

而當我們遇到困境和痛苦的時候,就是我們要追本溯源去療愈的時候。

生命因此美麗,一切已經完美,故事裏始終都有愛,永遠是光明的結局。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