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尹建莉:誰說放假一定要寫“假期作業”?

尹建莉:誰說放假一定要寫“假期作業”?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誰說放假一定要寫“假期作業”?

文=尹建莉


假期來臨的時候,就是數以千萬計家長和孩子爲假期作業而糾結痛苦的時候。暑假以來,我在接受媒體採訪中和收到家長們的來信中,總被問到這個問題:孩子不想寫假期作業怎麼辦?

對這個問題,我一直以來所能給出的回答就是,請交給孩子自己安排,允許他們安排不好,也要允許他寫不完。如果擔心到學校不好交代,家長可以代寫。總之就是不要讓暑假作業爲難孩子,避免孩子對學習產生逆反情緒,這樣纔有利於他新學期對學習有基本接納的心態。

尹建莉:誰說放假一定要寫“假期作業”?


“假期”還是假期嗎?


在成年人的世界中,“假期”的基本含義是排除工作的;如果在這個時間有的人還必須得工作,那就是一種非正常狀態,需要領雙倍工資來補償。包括學校的教師,放假也意味着休息,爲什麼單單是孩子們,最需要自由和玩耍的孩子們,他們的假期卻沒有真正的自由和放鬆,必須揹負一項天天都要進行的工作——寫作業。

這麼多年,似乎很少有人思考這樣一個顯而易見的矛盾。我們根深蒂固地認爲,學生的任何休息日都必須是有作業的,就像褲子必須有兩個褲腿一樣。所以,作業是那樣自然而然地出現在孩子的每一天裏——回家有家庭作業,週末兩天有更多的家庭作業,五一、十一小長假有足夠多的作業,較長的寒暑假有更多的作業——365天,孩子們哪裏能休息一天?!

整個人類社會的假期越來越多,無數的成年人享受到了假期的舒適,近二十年,我國在假期設計方面進步非常快,到目前,大體可以和國際接軌了。但是,我們的孩子,在近二十年中,假期卻被越剝奪越少。到當下,中小學生不但沒有了假期,而且假期往往要被填塞進比平時更多的學習任務。除了要把學校佈置的數量不小的作業完成,還要上各種補習班、才藝班、特長班等。他們的假期甚至比平時還要累。

面對孩子,人們已忘記了假期的含義。以至於假期要不要上補習班,在當下居然成了討論不清的話題。

這其實是個簡單的常識判斷。我們只要想一下,全世界的學生和教師爲什麼都要有假期,這個設置最初是基於什麼樣的原因和心理基礎,那麼答案就出來了。假期是人爲設置的,卻是自然告訴人類的。

現代教育引入我國後,“假期”自然也被引進來了。估計在最初的假期中,老師偶爾也會給孩子佈置些作業,但一定很少。大家首先知道,之所以放假,就是要孩子們過一段完全不同於學校生活的自由日子,這樣才能保證他們在接下來的新學期能正常面對新的學習生活。可惜的是,人們後來忽略了自然的用意,慢慢地把當初設置中“作業”這個可有可無的小細節保留下來,並在多年的演變和重複中,誤以爲這細節是必不可少的程序,並漸漸放大其功用,讓寫作業佔用了太多的假期時間。

當下,在我國,假期已不是假期,中小學生的假期已成了另一種形式的“學期”。

尹建莉:誰說放假一定要寫“假期作業”? 第2張


作業之痛是孩子最痛


有人說,童年消失於上學的那一天。也有人說,人生的不幸是從小學一年級開始的。這些略有偏激的話在當下也是事實。家庭作業在製造中小學生的“不幸”中,扮演了一個極重要的角色。

孩子們一上學就掉入作業的漩渦中。他們因作業而失去玩耍的時間,因作業不斷地遭遇家長和老師的訓斥,因作業喪失尊嚴和快樂,失去自信和創造力。作業首先傷害的是孩子的學習情感,使許多孩子永遠地不愛學習了;進而傷害他們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如果我們不虛僞,就要敢於承認這個事實:大量無聊的作業不但無益於學習,而且變得有害,絕大多數的孩子已被作業捆綁得遍體粼傷了!更要命的是,現在幼兒園也開始模仿小學這套作業機制,剛上小班的孩子,居然天天也有家庭作業。孩子們被傷害的時間提前了!

如果職員經常被老闆強迫在該休息時加班,他會反抗。反抗的人多了,那麼老舊的意識,乃至整個社會相關的政策及法律制度就會做出相應調整。孩子們是弱勢羣體,他們即使身受某種摧殘,也無力去申訴和反抗。這些年,因爲作業導致兒童自殺的事件發生過多少起,人們只是習慣到當事人身上問責,或歸因到“生命教育的缺失”,很少有人想到繁重的作業本身就是最大的隱患。

害怕死是人的本能,“珍惜生命”其實不需要去教育。如果一個人沒有痛苦到極限、害怕到極限、絕望到極限,他是不會去自殺的,孩子更是這樣。作業之痛已成爲孩子最痛,他們小小的肩頭已不堪負重!

來找我諮詢的家長,大多數是他們的孩子出現了嚴重的心理問題,有的已經處於神經病的邊緣。這些孩子一般都比較大了,至少上初中或高中了。在對孩子成長狀況的詢問中,我幾乎從所有案例中看到了一個共同的細節:從孩子一上學,這些家長就在寫作業、考試成績方面投注過多的熱情,然後對孩子進行錯誤的管制,長期在學習問題上和孩子糾結不清,一點點傷害孩子,一步步把他們推入痛苦的深淵。家長花了很多功夫,可到頭來,卻惶恐地發現,他們的孩子不但學習沒搞好,心理、道德方面也出現了嚴重的問題。

面對這些被永遠傷害了的孩子,我在痛心之餘總會想,假如沒有家庭作業這個東西,孩子們受到的傷害就會小很多;中小學生自殺率及心理疾病發病率就會至少降低一半。

尹建莉:誰說放假一定要寫“假期作業”? 第3張


作業不過是一種習慣


每個成年人都從童年中走過,請返回頭想一下,真誠地回答:中小學時期,尤其小學時期天天佈置的家庭作業、寒暑假作業對我們的學習真有必要嗎,它讓我們的學習狀態更好更穩定,還是僅僅給年幼的我們添一些麻煩?

我們大體都清楚作業是怎麼回事。可以做這樣一個實驗,隨便找一天,隨機抽取全國各級各類中小學當天各科的作業,然後從心理學和教育學的角度來分析一下這些作業的必要性。可以肯定的是,絕大多數作業是無意義的,它們對兒童的學習少有積極意義,總體效果不是零,應是負數。

回家多寫作業就可以讓孩子學得更好,這不過是一種物理意義上的推斷,表面上合乎邏輯,實際往往不成立。物極必反,太多的作業就是反教育的。

我曾看到一個案例,美國一位教育家做了一個試驗。他選擇了兩所水平相當的學校做實驗,一所學校按常規進行教學,即孩子們在學校只是上課和寫作業,類似我國現在的學校狀態;另一所學校的孩子們學習半天,活動半天。活動內容就是做手工,有木工、縫紉、烹調、養植等,沒有書面作業。結果,幾年後,兩所學校的成績不相上下,但後一所學校的孩子們綜合能力明顯高於前一所學校。

當下,似乎所有的人從內心深處都在厭惡“作業”。孩子在作業中痛苦掙扎,家長在對孩子作業管理中生氣,教師在繁重的作業批改中勞累,整個社會在呼籲減輕學生的負擔——但沒有人敢質疑作業存在的合理性。多年的習慣,使作業在人們眼中太過神聖,儘管很多教師和家長自己在兒時也並不喜歡寫作業,但成年後,卻有根深蒂固的作業崇拜情結。包括孩子們自己,當他們不想寫作業時,他們根本不會想到是這作業不該寫。他們只會認爲是自己有問題,自己不夠用功,不是好學生。

我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中有篇文章是《替孩子寫作業》,單是這個題目已對一些人的思維定勢形成挑戰。確實,我當年替女兒寫作業時,有的人聽說後,很有些嗤之以鼻,等着瞧我的好看。現在,有的家長即使看了整篇文章,仍然會說,雖然你說得有道理,但你女兒學習好,所以你可以替她寫作業。我的孩子本來成績不好,不寫作業怎麼行。

我近幾年認識了幾個很優秀的家長,他們的孩子都品學兼優。我們交流了一些家教經驗,發現大家幾乎都替孩子寫過作業。我還從媒體上看到幾個在高考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孩子的報道,他們的家長在談到對孩子的培養時,居然也提到常常替孩子寫作業。所以我感嘆:好的家庭教育都是相似的……

並非家長替孩子寫作業這個行爲本身有什麼教育意義,這些家長共同要做的其實是另一件事:把孩子從作業的奴役下解救出來,保護孩子的學習興趣,幫孩子節約時間。大家敢於這樣做,因爲有共同的心理基礎:實事求是。當家長們坦然地替孩子寫作業時,其實已經勇敢地承認,作業不過是一種習慣,並不是必需。

尹建莉:誰說放假一定要寫“假期作業”? 第4張


應取消家庭作業


每一種作業本身大體都沒有錯,錯的是人們對它的態度和使用方式。正如人體生長和健康需要營養,蛋白質、脂肪、糖、維生素等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哪一樣給得太多太滿,身體相應的功能就會出問題。過剩的營養是殺手,無孔不入的作業也是隱形惡魔。

現在孩子們生活的內容極大地豐富起來,課程以外可學習的、需要學習的內容非常多;而且,學校課程學習本身就應該在學校完成,一般情況下沒有必要延伸進家庭中,尤其對於低幼兒年齡的孩子來說。那麼,家庭作業這個無聊的東西,是不是也該被棄置不用了?

在這裏,我想明確地提出一個建議,這個建議不是提給家長們的,首先是提給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的——第一,取消小學生、初中生的家庭作業(日、周、寒暑假所有書面作業),孩子們的日常作業,要控制在在校時間可以完成的量以內;第二,絕不允許以傳統的上課方式教幼兒園的孩子們學習拼音、數字計算、英語單詞之類的內容,當然更不可以有書面作業;第三,高中生已比較成熟,學習狀態已比較穩定,而且考慮到我國高考的特殊性,高中階段可以佈置選擇性書面作業,寫什麼應讓孩子有自主權。

最後說明的一點是,取消作業後,並不意味着學校功能在假期中的缺失,學校可以指導性地佈置各類活動作業。首先是閱讀。因爲孩子們平時沒有完整的閱讀時間,假期正是閱讀的好時機,學校應想辦法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鼓勵學生閱讀,爲學生閱讀提供各種條件,如開放學校圖書館,或組織小組閱讀活動。學校還可以和社區、家庭合作,開展各種活動,如社區服務、體育活動、娛樂活動等。

取消孩子們的家庭作業,不是不體恤家長們對孩子成績的渴望,不是不顧及孩子的未來;這樣的提議,恰是出於對孩子們一生髮展的考慮,恰是爲了使他們成長爲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熱愛學習、能力出衆的國家和民族的優秀人才。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