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尹建莉:讓孩子從小學會“不害怕”

尹建莉:讓孩子從小學會“不害怕”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5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人這時應該用輕鬆的口氣談別的事,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他覺得家長沒在意他的恐懼,這樣他就會覺得自己的恐懼可能沒必要。

讓孩子從小學會“不害怕”

很多人都懼怕某種小動物,那是一種痛苦的體驗。沒有懼怕或懼怕不深的人,體會不到那種折磨。

我非常害怕一種小動物,不光怕活物,也怕圖片,甚至連文字也害怕。原本很喜歡看電視《動物世界》,就因爲偶然在鏡頭上看到這種小動物,從此後就再也不敢看這個節目了。即使節目講毫不相干的其他動物,也不敢看,怕萬一遇到。所以在這裏寫到這個問題,都不能寫出這個小動物的名來,否則這篇文章也寫不下去。

我知道這很病態,但克服不了。它不是毅力的事,就像人不可能靠毅力治癒疾病一樣。

我曾在大學裏選修過一門心理諮詢課。有一節課就是講如何克服懼怕小動物。老師採用的是“脫敏療法”,讓我們閉上眼睛,想象自己害怕的那個東西在很遠很遠的地方,然後讓它一點點地慢慢地往自己跟前移。每當感覺害怕時,就停頓一小會兒,讓自己適應一下,能接受了再往前移。

一些同學通過這個方法,慢慢地覺得自己害怕的某種小動物不那麼可怕了,可以接受了。只有幾個人做不到,我就是其中之一。因爲我根本不能接受那個東西的存在,更不要說讓它往近處移,只要視線中有一點影像,就嚇得趕快把眼睛睜開了。

尹建莉:讓孩子從小學會“不害怕”

用心理學來治療我的恐懼看來比較難。我常想,如果這個問題放在我幼年時代解決,也許會容易得多。

我仔細回想懼怕的根源,覺得可能和我母親也怕這種小動物有關。

我依稀記得我很小的時候,我媽媽突然看到這種小動物時那種驚恐的神情。當她發現我也害怕這種小動物時,就很注意保護我不被嚇着。比如哥哥要是拿這種小動物玩具來嚇我,媽媽就會批評他說:“你不知道妹妹怕這個嗎?”這對我可能也是個心理暗示。

不管什麼原因,既然已被種上這樣的恐懼,並深爲此事苦惱,那我就希望我的孩子不要有這類困惑。尤其女孩子,容易害怕什麼,這方面我們就很留心,儘量讓圓圓什麼都不怕。

我帶着她觀察和欣賞各種小動物,玻璃箱裏的蛇,土坯下的潮蟲,甚至欣賞蜘蛛。

本來我有些害怕蜘蛛,但怕得不太厲害,可以忍受,爲了讓圓圓不害怕,就硬着頭皮和她一起觀察,最後甚至大着膽子用手去抓。我表面上總是做出一點都不害怕,甚至是喜歡的樣子。而對於我最害怕的那個小動物,則多次讓她爸爸領着她去看。

她爸爸在和圓圓一起看時,故意以欣賞的口氣談論它,暗示這個小動物多麼可愛。

不知是遺傳還是受到過我某種表情的暗示,圓圓第一次看到這個小動物時,似乎也有些要躲的意思。經過爸爸的引導,她慢慢就接受了。現在她一點都不害怕這種動物,也不害怕別的小動物。有些小動物她不喜歡,但最多是不用手去抓它們,不需要忍受任何懼怕的痛苦。

這方面我得出的幾條經驗是:

第一,大人害怕什麼,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尤其是孩子小時候。比如圓圓小時候我從來不讓她知道我怕那個小動物。在給她講故事時偶然會在書上遇到。要是按以前的樣子,我會嚇得一下子把書扔掉。但爲了不嚇着圓圓,就硬是忍下來了,找個藉口趕快翻過這一頁就是了。爸爸領着她去看那個小動物時,我只是假裝去做別的事,不讓她知道我是因爲害怕纔不過去一起看。等她長大些後才知道我害怕那種東西,那也就影響不到她了。

第二,如果孩子已表現出害怕什麼,要創造機會讓他慢慢接觸那個東西,一點點接受,如果能想辦法讓他接受了第一次,以後就會越來越容易。我記得我小時候有一次差一點要接受那個小動物了,因爲幾個小朋友都在玩它,我也開始有些興趣了,但當時沒有人鼓勵我,就在我快要接受時被人提醒,你怕這個,別玩了。

第三,不要出於保護孩子而強化他對某種東西的恐懼,只要轉移注意力就可以了。比如孩子表現出對某種東西害怕時,不要以憐愛的口氣安慰孩子說“不要怕,我們不怕它”,這種安慰是一種無意識的獎賞,讓他覺得害怕是應該的。大人這時應該用輕鬆的口氣談別的事,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他覺得家長沒在意他的恐懼,這樣他就會覺得自己的恐懼可能沒必要。

第四,不要當着孩子的面,對別人說他怕什麼東西。大人的這種議論會更加強化他的恐懼心理。

好像有一種說法,在所有消極感受中,比如悲傷、焦慮、壓抑等,懼怕是最折磨人的。人生“無怕”也是一種難得的境界,這需要從童年開始,從具體的小事上開始。

不要讓孩子有“怕”。不怕小動物,也不怕“大灰狼”,不怕“警察”,不怕“鬼”——道理都是一樣的。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