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我贏了,但卻是“輸了”

我贏了,但卻是“輸了”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贏了,但卻是“輸了”

2016年的春節是我在英國留學的第五個春節,朋友們相約在愛丁堡度過的。並且還邀請了一對挪威的夫婦,他們是其中一個挪威朋友的哥哥和嫂子。北歐人民看上去都很憨厚和善。

一天臨近晚上十一點,大家無所事事,有人提議來玩Uno。這是一個考快速反應的西班牙紙牌遊戲。遊戲很簡單,原本只是爲了打發時間,接近分勝負的時候,氣氛漸漸變得凝重起來。我坐在椅子上,分明感覺到了腸胃緊張的蠕動。我知道:我想贏。

我贏了,但卻是“輸了” 第2張

結果我運氣很好,居然贏了。坐在旁邊的那個挪威好友的哥哥轉向我,拍拍我的肩,說“Congratulations.” (“祝賀你”)。他的笑容平靜又溫暖,他看着我的眼睛,彷彿我真的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

而我在那短短几秒鐘內,是慌張的,是尷尬的。我爲我剛纔腸胃本能地想要打敗所有人的感覺感到熟悉;也爲他輕鬆真摯的祝賀感到陌生和驚訝;又在這樣的熟悉和陌生的對比下感到愧疚。那時候,我的大腦就像被卡住了一樣,一片空白。

我突然意識到:我長久以來最“合適”的應對祝賀的“謝謝”也是違心的。也許我也認定長久以來我接受過的祝賀也大多是違心的。而這一次我甚至不好意思說“謝謝”,因爲“謝謝”一直以來只是我享受成功的一部分,跟對方其實毫無關係。我不是爲了感謝他,而只是爲了證明我能贏。我的眼裏沒有他,而只是在欣賞我自己。

我贏了,但卻是“輸了” 第3張

似乎從小我們就“以失敗爲恥”。

小時候,大人們會自然地讓你與同伴比個頭,比跑步。長大一點後,就比才藝,比成績,再大一點比學校,比工作,比相貌,比對象...... 於是在這樣的環境的期望中成長,最終我們自己也不知不覺地,無時無刻地在個人發展中,在人際交往中,在伴侶關係中,在兒女教育中比較輸贏,爭強好勝。

比較,當然是難以避免的,人類需要站在贏的一方獲得上癮般的快感,人類社會需要在比較中進步。

問題是,好像沒有人承認一個事實—— 比較,有贏就有輸,有強就有弱。而每當你輸了,人們的鼓勵也總是:“沒關係,彆氣餒,別放棄,要努力,要堅強,積蓄力量,總有一天贏回來,證明你有多強!”

我贏了,但卻是“輸了” 第4張

那麼這樣的後果會是什麼呢?

我們很快無視,甚至嫉妒或仇恨“贏”的一方,安慰着自己有一天要打敗他。

我們把求勝的習慣注入體內,生活中就算最細小的事也能觸發一輪爭戰(也許只是在你的內心,不一定真的實施)。

我們從不考慮贏有多好,輸有多糟;而就盲目地崇拜贏者,懼怕失敗。

最終,我們懼怕回饋,拖延任務,喪失嘗試的勇氣,喪失對於事情過程的判斷,觀察和體會。

我贏了,但卻是“輸了” 第5張

我們的教育裏,永遠都在強調的是你要贏,你很強,你要越來越強。但是忘記了告訴我們,有一天你會輸,然後你要怎麼去面對它。而你有比一方面否認失敗,另一方面爲贏回來累積失敗,更好的選擇。

這個更好的選擇就是:認輸。於是你給自己守住了自我評價和發展的空間。認輸,於是你給對方提供了喜悅興奮的機會,認輸,於是你會了解到世界上遠比輸贏更珍貴的東西,是打破輸贏的隔閡,是分享善意的感受。

我想要說的是:強弱的較量是人類的本能,贏的快感和輸的挫敗也是人類不可避免的感受。

因此,教育的意義在於:如何從小培養和引導我們的孩子,完整而健康地面對輸和失敗。從而,不因爲一次的失敗,而變得退縮逃避,喪失勇氣和樂觀。也不因爲一次成功,而變得驕傲自滿,目中無人,喪失體會他人感受的能力。

“認輸”是真正的“贏”。因爲承認了輸的存在,纔能有能量包容輸的挫敗,纔能有智慧放下輸贏的爭鬥,纔能有空間體會欣賞的喜悅,分享善意的感受。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