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爸媽難爲,該不該讓孩子帶手機上學?

爸媽難爲,該不該讓孩子帶手機上學?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爸媽難爲,該不該讓孩子帶手機上學?

「媽媽,我可不可以帶手機去學校?」小靚露出渴望的眼神,期待着你點頭同意。「媽——媽——可、不、可、以、啦?」

見你不爲所動,孩子只好拉長音,試着讓你改變心意。

「爲什麼我不能帶手機去學校?」關於這個問題,你實在懶得理。

「爲什麼?爲什麼?爲什麼?」小靚仍不放棄。「同學們都有帶啊!爲什麼就只有我不能帶?這樣真的很奇怪耶!」

「很奇怪?哪一點奇怪?」小靚這句話,正好踩中了你不以爲然的底線。「你是去學校讀書,還是去上班做生意?很奇怪?我看你們現在這些小孩纔是很奇怪!帶手機要做什麼?」你用力拋出這個問題,等孩子接招。

「可是,同學都有帶啊!」小靚試着強調這一點。

「同、學、都、有、帶,然後呢?」你眼神堅定地看着孩子。

「就只有我沒有,那不是很奇怪嗎?」小靚有些氣急敗壞地回答,因爲帶手機到學校的要求,她已經不知道說多少遍了。

但顯然這個答案對你來說是弱了點,仍然無法說服你。因爲你覺得,學校不就是上課、學習、和同學相處的地方?能夠面對面,幹嘛還需要手機?

「算了,算了,懶得跟你講了。反正再怎麼說都沒有用,老古板一個,根本不知道人家在想什麼。」小靚心灰意冷地說。

你還是沒有動搖,只是對「老古板」這三個字挺有意見的。

小靚不想說話了,正確地說,是不願再和你說話了,回房離去的背影有些消沉、落寞。但對你來說,似乎宣告着自己剛剛打了一場勝仗。

「帶什麼手機到學校?真的搞不清楚狀況。」

其實搞不清楚狀況的,也包括了我們自己。我們捍衛着一個信念:「上學幹嘛要帶手機?」但是對於當今青少年的互動生態,我們感到陌生,也不瞭解這種和他人不同、難以融入、有壓力的感受。

爸媽難爲,該不該讓孩子帶手機上學? 第2張

◎堅持合理使用3C與網絡的祕訣指南

祕訣1/帶手機上學,要有理由

帶手機到學校?你和孩子都請給彼此一個好理由。給孩子用手機,當然需要理由,而讓國小的孩子帶手機到學校,更需要有合理的理由。帶手機上學,上課其實用不到,除非孩子常常低頭思故鄉──滑手機。

在學校要用手機查資料?說真的,如果老師採取數字教學,那麼學校總會有計算機、有網絡讓孩子查數據。

下課時要看手機?孩子不是強調要和朋友聯繫感情嗎?上學時,同學、好友就在眼前,好好利用下課時間面對面交流,不是更好嗎?更何況,成長中的小孩多去操場、球場跑一跑、跳一跳,對於身高的發育、感情的維繫不是更有幫助?

或許孩子會說,在學校,大家都滑着手機在聊新下載的Apps,這樣可以和同學多多增進感情。這話乍聽似乎有道理,但怎麼能成爲把手機帶去學校的理由?

若孩子想帶手機到學校,你們彼此都需要先釐清這麼做的真正需求。

「很多人都這樣啊!」「爲什麼別人都可以帶?」

聽孩子如此質疑,往往也激得爸媽掰出許多歪理:

「很多人都在讀書啊!」「爲什麼別人都可以考前三名?」

孩子當然不服氣,親子衝突就此爆發。

還有另外一個可能:是不是孩子想炫耀?若果真如此,請孩子把這份心思放在心裏,手機則放在家裏,別表現出去。

祕訣2/爸媽別成爲始作俑者

比較尷尬的是正好相反的情況:是爸媽要求孩子把手機帶在身上,以便隨時追蹤、掌握、好聯絡。

雖然這讓父母安心了,有些老師卻感到頭痛,一是擔心手機帶到學校太招搖;二是手機在學校遺失了很麻煩;三是誘使學生上課不專心,盡是低頭滑手機;四是可能會上課偷拍,上傳到YouTube、FB。

我們的理由是:「如果有急事,至少可以聯絡。」但說真的,給孩子手機這些日子以來,到底有過哪些急事?如果真的很急,請老師幫忙借個電話或用電話卡總可以吧?各位爸媽,請別讓自己成爲麻煩製造者。

祕訣3/對青春期的同儕壓力,多敏感一點

我們不能輕忽小孩想帶手機去學校這件事,特別是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其中還牽涉到同儕的壓力。

你可能會告訴孩子:「你管別人怎麼說!」但是很抱歉,在這個青春期的階段,同儕怎麼說,還真的勝過父母的想法。

請仔細聽聽小孩的想法,或許在孩子心裏,有着一些不爲人知的困擾。當然,許多事情並沒有絕對的可或不可,甚至教育部都訂定了《校園攜帶移動電話使用規範原則》,允許國中小的學生攜帶手機到學校,只是在使用時間上有些規範。

我想關鍵在於:孩子「想要」帶手機到學校,背後的動力是什麼?釐清這一點,也有助於我們瞭解現階段孩子的社羣、互動及想法。孩子的理由,你是否全然相信,這當中也關係着你們彼此的互信。

或許我們可以轉個彎想一想:孩子沒帶手機去學校,到底會怎麼樣?如果換來的答案是「沒有手機好無聊」,那手機可千萬別讓孩子帶上學!

另一個重點是青春期孩子帶手機到學校,要他切換至飛航模式或上課關機,他能不能做得到?我想,一切都要回歸到孩子的自律能力,以及你對他的信任。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