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古代名師是如何教導孩子的?

古代名師是如何教導孩子的?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3.5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古代道德教育視個體道德品質的培育爲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務,由此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道德教育理論。這種道德教育理論在實踐中的最好運用是在書院中。其中某些理念和方式,對於今天的德育仍有一定的現實啓示意義。

古代名師是如何教導孩子的?
  其一,“明人倫”的核心目標。所謂“明人倫”,就是明確如何做人,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安身立命,如何爲自己定位。其核心是樹立儒家的倫理道德觀念和完善人的內在道德品格,使人在日常生活中能恰當地處理好各種關係,進而確立積極的人生態度,以促使整個社會達到一種和諧有序的良好狀態。宋代到清代的書院,書院老師通過傳授“聖賢之道”,希望生徒能夠“尊德性”、“明人倫”,塑造理想人格,提高應對世事的能力。爲了實現書院個體品德培育的核心目標,書院老師提出了“明道”、“傳道”的辦學宗旨和德育爲先、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希望“立書院以救學校之失”,並精心設置了書院教育的課程體系,對教學內容的選擇做了嚴格的規定。儘管不同時期不同書院選擇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有所不同,但它們都以儒家的倫理道德觀念以及日常生活中各種待人接物、爲人處世的基本準則爲設置課程的依據。  其二,環境育人的獨特理念。對於個體品德培育來說,環境對其活動效果有着直接的影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足以說明環境對人的道德品質影響的重要性。基於這種認識,書院老師非常重視書院的環境建設,把優美的教育環境作爲實施品德培育的要義,通過環境陶冶生徒高尚的道德情操。書院的選址注重自然環境的淡雅幽靜,書院的建築風格和文化意蘊方面非常注重反映或體現文人、賢士的建築觀念和美學情趣,書院特別重視通過裝飾來營造“文以載道”的人文環境,書院大都通過命名題額、嵌碑立石、懸掛楹聯等舉措裝飾書院,其內容飽含了大量人生哲理,對生徒具有強烈的教化作用。在樸實、典雅、莊重的氛圍中求學,更能喚起書院生徒修身養性的內在迫切感,除去浮躁煩擾惶然之心。
其三,注重個體特質與“分年”教育。關注受教育者的個體特質不僅是書院對生徒文化素質教育實施的培養方式,而且在書院品德培育中被廣泛採用。爲了使品德培育更有針對性,書院提出通過“質疑問難”的途徑來了解生徒,提倡生徒自學,“虛心涵養”,切己體會,循序漸進。與此同時,書院探索出了一種細則化的教育組織形式,對生徒進行層次性、階段性的品德培育,即“分年”教育。由於不同的年齡往往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徵和思維發展水平,相應的品德培育目標也具有階段性,在這方面,朱熹所設計的“分年”教育法頗具代表性。朱熹將人生教育分爲小學教育和大學教育兩個不同階段。他雖然爲每一階段都規定了不同的學習內容,但認爲兩個階段的學習內容並不是孤立割裂的,而是把它們看作品德教育的一個完整過程。小學教育是“學其事”,“教人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愛親、敬長、隆師、親友之道”,教導生徒只是依照規矩去做,“知其然”。大學階段的教育,則主要推究其理,“知其所以然”,因爲此階段的生徒其身心素質已相對成熟,所以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更要對小學階段的內容進行擴充、深化,來完成“聖賢”教育。
其四,開放式教育與道德考評。實行開放式教學,是書院教育與古代官學相區別的一個重要標誌。古代書院所倡導並踐行的開放式教育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其中講會是書院開放性德育課堂的主要形式。雖然許多人認爲,講會是不同學派的學術交流活動,但實際上,講會大多是圍繞倫理道德問題而展開的,討論的中心議題也是如何明理正心、修身進德等相關理論問題。通過討論能夠使人更爲全面地瞭解品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爲提高生徒的道德修養創造條件,因而書院這種開放式的講會更是實施品德培育的公開討論會。除了講會外,接觸自然與接近社會是書院開放式教育的又一重要形式。書院老師認識到對生徒的品德培育既不能自我設限於課堂,也不能拘泥於書本,而應該接觸自然和接近社會,在融入大自然與貼近實際生活的過程中廣泛學習課堂和書本以外的知識。道德考評書院稱之爲“課考”,其考評指標主要參照歷史上“賢者”和“聖人”的言行舉止,考評方法多種多樣,但大致可以分爲他評和自評兩種方法。他評法是指書院選定的主考者對生徒的品德進行考評的方法,自評法是指書院生徒對自己的品德做出自我評價。與此同時,書院還對生徒的品德狀況進行不定期的隨意抽查,督促品德的落實。書院對品德考覈不合格者,根據書院的辦學宗旨和學規教條相應規定,輕者給予處罰,嚴重者直至開除學籍。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