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教育好孩子不一定要“打”

教育好孩子不一定要“打”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3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教育好孩子不一定要“打”
  動之以情——用尊重讓孩子學會自我控制  下午,李思正在主持公司銷售會議的時候,他兒子小胖的班主任劉老師來電話,說小胖今天在班上不守紀律,跳皮搗蛋,等等。放下電話,李思滿腔怒火,決定今天回家後一定要給小胖一定顏色看看,讓他長長記性。  李思回到家時,小胖已在看電視了。李思雙手扠腰問兒子:“今天你在學校做了些什麼?”  小胖懶洋洋回答說:“我什麼也沒做!”  李思說:“我不信!老師纔不會無緣無故打電話向我告狀。你到底做了些什麼?”  小胖不予理睬。李思更憤怒了:“小胖,這事你到底想怎麼辦?”  小胖一副無所謂的樣子說:“你愛怎麼辦就怎麼辦吧!”  這臭小子越來越猖狂了,現在不好好教訓他一下將來還不要翻了天?想到這裏,李思上前攔腰抱住九歲的小胖,在他屁股上一頓猛揍。要不是張珊從廚房跑出來搶過兒子,李思是不會停歇下來……  雖然李思愛自己的兒子,但是他的原則是:孩子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像李思這樣,家長們信奉用巴掌和棍棒的教育政策,除了相信它們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事實上這種效果是短暫的——之外,就是他們不知道還有什麼好的方法代替自己的巴掌或棍棒。他們擔心對孩子不嚴厲孩子就會變得無法無天,他們沒有盡到做家長的責任。  家長使用拳頭或棍棒來教育孩子,目的的確是想讓孩子學好,但是,在這個時候家長也很容易變得意氣用事。如果說有些孩子在遭到家長的嚴厲懲罰時好勝心會越來越強,那有些家長在處罰孩子時好勝心也會越來越強,他們總在想自己無論如何不能輸給孩子。家長們雖然嘴上不說,但心裏都承認揍孩子時的感覺很好,因爲這給了他們一種勝利者的感覺,他們相信孩子從此會變得很“乖”,然而,他們不知道,這種嚴懲並不能鼓勵孩子積極向上。事實上,要鼓勵孩子積極向上,還有很多比用拳頭或棍棒更好的方法。  有很多家長總是這麼認爲:孩子之所以屢教不改,就是因爲他們沒有從家長的巴掌或棍棒中吸取教訓。因此,很多家長會用更嚴厲的方法來懲罰孩子。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孩子則會找到更聰明的方法來補償自己受到的懲罰,這樣,家長與孩子之間的相互報復就會惡性循環,永無休止。這樣,直到孩子長到十幾歲以後,他們就以離家出走等極端方式來報復,然而這時家長才如夢方醒,但悔之晚矣!  爲什麼家長的巴掌或棍棒在家庭教育中作用有限,不能一勞永逸?因爲家長的巴掌或棍棒對孩子來說只是一種行爲的外在力量,在這種外在力量的控制之下,孩子不得不好好學習或與人好好相處,他們這麼做一切都是爲了讓家長滿意,反過來說,就是家長時時刻刻在爲孩子的行爲負責。在這種家庭教育方式中,家長必須隨時看住孩子,一旦失去了家長的控制,孩子就不知道如何爲自己的行爲負責。沒有這種外在力量的威懾,他們就有可能逃學或與人打架。  當然,有些家長不是用巴掌或棍棒來教育孩子,而是用金錢或其他物質以獎勵的方式教育孩子。這種方式在本質上與巴掌或棍棒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都是對孩子的一種外在控制,沒有讓孩子學會自我控制,學會自律。  面對家長的巴掌或棍棒,孩子肯定是“弱者”,但他們大多口服心不服。現在很多家長錯誤地認爲,如果孩子不聽話不讓他們吃些苦頭,那他們就不會長記性。讓孩子吃些苦頭的確能讓孩子長些記性,但它極大地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他們在家長的巴掌或棍棒的嚴管之下會變得越來越不自尊和自信。  家長採用巴掌或棍棒進行家庭教育,實際上是他情商不高的表現,因爲打罵孩子只是對孩子的一種外在控制,它不能讓孩子在內心產生美好的感情,只是暫時抑制了孩子復仇的願望。一旦脫離了家長的控制,孩子們就會用各種辦法來對自己遭受的懲罰進行補償,將報復的念頭化作實際行動,再次打架,舊病復發,屢教不改。  家長的高情商的做法是引發孩子的感情共鳴,使他產生一種內在的動力,從而進行自我控制。如果李思情商比較高的話,那他在回家看到小胖後會採取這麼幾個步驟以發揮情商的作用:  第一步:發揮情商中識別感情的能力的作用。李思要問清楚老師爲什麼要批評他。於是小胖說出了事情的經過:他的同桌把廢紙扔到他的課桌下面,老師就批評小胖,小胖說是同桌丟的,老師不信,嚴厲地說廢紙在你腳下就是你丟的,並命令小胖拾起來,小胖就是不撿,於是與老師爭吵起來。最後,小胖說:“我們老師特差勁,總是偏袒女生(小胖的同桌是女生)。”於是,李思說自己能理解這種被人錯怪的感受。  第二步,發揮情商中利用感情的能力的作用。李思要表達出對小胖的同情,但是不能認同。同情小胖,是因爲小胖被冤枉了,但這並不表示自己認同孩子頂撞老師的行爲。這時,如果李思告訴小胖自己小時候也有過類似的感受或行爲,那效果會更好。比如,李思說:“我記得我上四年級的時候,有一次我同桌的橡皮不見,老師就當着全班的面說是我拿了。我非常生氣,覺得特丟人。”  家長必須記住,不管孩子做對還是做錯了,都要向孩子表示自己的同情,但這種同情並不表示家長認同或寬恕孩子的行爲,而只是表示家長理解孩子現在的感受,如果家長告訴孩子自己也曾有過類似的行爲或感受,那效果會更好。  第三步,發揮情商中理解感情的能力的作用。李思要告訴小胖你的感受。如果李思平等地與小胖進行了前兩步的交流,那小胖這時就肯定會願意聽李思說了。  第四步,發揮情商中調整感情的能力的作用。父子兩人心平氣和之後,李思要讓小胖自己想辦法如何解決他與老師之間的問題。比如,問小胖明天見老師後應該怎麼做,如何避免將來再出現這類問題,等等。如果小胖沒有想法,那李思就可以提出一些建議,直到兩人意見一致。  反思:你是否贊成“孩子不打不成器”這句老話?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