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是什麼使孩子失去了自信?

是什麼使孩子失去了自信?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4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是什麼使孩子失去了自信?
經常可以看到,有些孩子在玩耍的過程中,沒有了天性裏應該有的東西,而剝奪這種天性的正是父母對孩子的不放心。這種過分保護的愛,使孩子失去了成長的機會,使孩子不習慣甚至害怕去面對需要他面對的一切。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吞噬掉孩子勇敢和自信的事情。

比如說對孩子提出過高的、不切實際的目標。許多父母從嬰幼兒時期開始便爲孩子設立了各種目標,學畫畫、學英語、學舞蹈、學速算,還要參加五花八門的考試、比賽。在不同年齡階段爲孩子制定科學的目標,對孩子的成長無疑是有幫助的。但是過高的目標和期望只會給孩子身心造成過大的壓力,給孩子的情緒和情感帶來負面影響,甚至逐漸演變成爲傷害。首先孩子會感到焦慮與恐懼。孩子長期處在這種心態中,會嚴重挫傷自尊心和自信心。接着是逃避或迴避。長期沉沒在自責狀態中的孩子會更加焦慮,並表現爲退縮、過度順從、逃避,嚴重的會影響智商和情商發展。然後是對抗和抑鬱。這一階段的孩子已經完全被各種各樣的失敗包圍,有的會產生與學校、老師、家庭、社會關係的緊張和對立,拒絕上學,仇視親人和師生;有的會鬱鬱寡歡,一蹶不振,孤獨、懶散、敏感、鬱悶等,他們健康的身心由此慢慢被扼殺。

再比如經常批評孩子。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科學家對1萬名1週歲的孩子做了調查,發現每個孩子從出生到1週歲幾乎都是天才,有着非凡的模仿力和想象力。但10年之後,當他們再次跟蹤調查時,發現這些孩子90%以上都變得平庸。是什麼原因導致這一現象呢?科學家們研究發現,正是父母和老師一次又一次破壞性的批評,扼殺了孩子們的天賦。人之所以有能力,是因爲首先相信自己有能力。當孩子反反覆覆地從父母和老師的嘴裏聽慣了自己是笨孩子、壞孩子時,他們就會變得害怕、膽怯、缺乏信心、逃避、自我限設。

此外,把一個孩子的弱點、短處、劣勢與另一個孩子的強項、長處和優勢比較,也會使孩子失去自信心和自尊心。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發展階段,正確的態度是讓每一個孩子在自己的實際基礎上發展,而不是做其他孩子的複製品。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着手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呢?

一位幼兒園老師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請老師、父母、同學和小朋友自己,把優點列出來,無論是外在的,還是內在的。每天早上到園後,先用5分鐘來誦讀默唸這些優點,並細細品味和感受。一個月後,所有小朋友的自信心大增,說話聲音小的變大了,膽小的願意表現自己了,害羞的也變活潑了。這個實驗告訴我們,自信是需要力量支撐的。那麼,我們爲什麼要吝嗇對孩子的賞識呢?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早就提出:人至少有八種智力,人與人不一樣。有的孩子語言智能比較好,表現爲會說、愛說、樂於講故事;有些孩子數理邏輯比較好,對數字很敏感,善長理工類知識學習運用;有的孩子動作敏捷,善長舞蹈、表演、體育、競技等;有的孩子空間立體智能比較好,積木搭得又快又好。所以,唯一正確有效的方法是關注每個孩子的特長、特點以及每一個微小的進步和變化,並給予充分的表揚和肯定。

而當孩子出現錯誤時,建議採用建設性批評的方式,主要側重於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千萬不要針對孩子個人的消極方面。孩子看到老師或父母和善的態度會十分感激。國外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說過,孩子出錯的時候,不是教育的最佳時候;事情已經錯了,最好就是論事,先解決這件事,而不是先教訓人。

此外,我們還要給孩子提供足夠的鍛鍊機會,並教育孩子有勇氣面對不完美的結果。讓孩子明白重要的是從中取得經驗和教訓,增強獲得成功的決心,而不是因爲犯錯誤損傷甚至摧殘對自己的信心。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