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智力發展 > 民俗手抄報簡單又漂亮

民俗手抄報簡單又漂亮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7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民俗釋義

(1)人民的風俗習慣。清朝薛福成《創開中國鐵路議疏》:“民俗既變,然後招商承辦……可以漸推漸廣,漸續漸遠。”

(2)民衆的生活、生產、風尚習俗等情況。《管子·正世》:“古之慾正世調天下者,必先觀國政,料事務,察民俗,本治亂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然後從事。”

民俗文化是流動的、發展的、它在社會的每個階段都會產生變異,並在變異中求得生存和發展。當中國社會處於經濟轉型的關鍵時刻,民衆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必然表現爲民俗文化的變化上,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客觀現實。尋找民俗文物,留下民衆生活的歷史,已成爲一個嚴肅的課題。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大國,民俗文化不僅是歷史的延續,而且還將會繼續延續下去。正是這種民俗文化,在它形成和發展過程中,造就了中華民俗的精神傳統和人文性格,因此弘揚中國民俗文化傳統,對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民俗手抄報簡單又漂亮

春節禁忌

春節禁忌也稱“過年禁忌”,指十二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一個月的禁忌。

春節本來出於對“年”的禁忌。鄧雲鄉《紅樓風俗談》(中華書局1987年版)謂“年”字,按古文的寫法,是一個象形字,有頭有尾 ,腳向四面伸開,像一個大壁虎。據說是一種很可怕的爬蟲,一歲之中,人家不遇到它,最好了,便平安無事度過了,因此燒一堆火,弄了一些好東西大家好好吃一頓,以示慶祝,這就叫做“過年”。後來,歡慶除舊迎新的歲首,就變成“新年”和“過年”。在傳承過程中,春節禁忌所包含的畏懼和迷信的色彩漸爲人與人之間皆大歡喜、互相愛護的情調所取。俗話說:“入哩年界(年關)禁忌多”。客家民間奉行的春節禁忌包括:禁打罵小孩;禁打碎器皿;禁講粗話惡語。張祖基的《客家舊禮俗》謂:“初一該日特別謹慎,唔敢講惡話罵人,也少人出門,若使在初一早晨碰到好的事情、聽到好的話,就作爲系一年的好兆頭,作爲會利市。所以碰到人,就互相恭賀,講各樣的好話”;忌用不吉利的字眼,如病、死、苦、貧、災、亂、荒、殺等;初三日忌出門訪友,初三各家都習慣掃倒垃圾,送出屋外空地或河邊去,喊做送窮鬼。因此這日少人出門;忌用針線,尤其忌在廳堂做針線活。

民俗手抄報簡單又漂亮 第2張

日常生活禁忌

衣服忌反着穿。反穿衣服如穿孝服,表示家中服喪事。食飯挾菜忌用筷敲擊盤碗,用筷子敲擊盤碗是乞丐討吃的手法,也是逗狗貓等畜牲進食的訊號。同時忌將筷子豎插在飯菜碗上,這是祭死人的方式。住房內擺設眠牀忌正對屋頂橫樑。認爲橫樑壓頂預兇,且易生惡夢。牀位不可直向房門,也不宜腳朝門口睡覺,這是喪事象徵。出門辦事忌逢“三煞日”、“空亡時”。生了小孩不直呼生了,稱“供”了或“輕”了,“產”了。老人年老了不宜直呼“老”了。“老”了是死的代名詞,宜呼年歲多了或年歲高了。探病時間忌在下午、晚上和農曆初一、十五日。下午諭日已過晝,晚上諭日落西天,初一、十五日是敬神祭鬼的日子。問訊病人忌直呼病字,宜問“那時不自在?”“那裏不自然?”稱小兒病了叫“不乖”。 死人忌逢農曆初一、十一、二十一。死後七天逢七叫“撞死”,認爲家中會鬧“風煞”。逢七的當天,全家人和共屋的鄰居都要清早離家出外“避煞”,午後才能回來忌用豬、貓無償贈親友。客家俗諺“豬來窮、狗來富、貓來帶麻布”之說,帶麻布是指要穿孝服,不吉利。即使對方收了狗貓也要回贈禮物纔算吉利。路遇不認識的中、青年婦女問訊,忌稱“大嫂”、“大嬸”、“伯母”、“叔娘”之類稱,宜稱“大姐”或“細妹”。否則易錯稱得罪人。“胞衣”保密。胞衣,即嬰兒胎盤,在梅州客家地區,人們十分珍視自己的“胞衣跡”(埋藏胞衣的地方),歷來有對嬰兒的“胞衣”保密的習俗,每當嬰兒出生後,嬰兒胞衣 只有當祖母的纔有權處理(如果祖母不在,則由父親處理,)一般是將胞衣埋藏於自家祖居地範圍內,埋藏胞衣的地點是永遠保密的。

民俗手抄報簡單又漂亮 第3張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