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智力發展 > 中國棋文化手抄報圖片大全

中國棋文化手抄報圖片大全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8.0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手抄報一:中國棋的起源和發展

起源

圍棋的起源圍棋的來歷則模糊許多,較爲流行得說法是堯爲了調教自己的兒子丹朱,將圍棋傳授於他。不過這種傳說對圍棋不是什麼幸事,還是忽略的好,因爲丹朱在歷史上不是什麼好角色,尚書中記載得一清二楚,如果硬要把圍棋和丹朱聯繫起來,大概只能說明孔孟先哲見地深刻:圍棋非養性,實乃亂性。圍棋又名黑白棋,顯然必須有一個一色到雙色的過渡,而從天文的角度考慮,也頗順理成章。天體不是靜止的,而是隨着四季不停地變化,爲了反映出這種變化,更是爲了探究這種變化的規律,於是古人開始在一個棋盤上放置雙色棋子以進行比較研究,就這樣,圍棋的棋子開始了相互間最初的接觸。但即便如此,圍棋仍然只是一個天象記錄儀,是什麼力量把它推向競技層次的呢?我想,那是占卜預測的力量,一種人類生來具備的對神祕事物的好奇心。在任何一種人類文化中,天文和占卜都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繫。如果說天文是是深不可究的客觀存在,那麼占卜則是人類一種主觀自覺的,欲凌駕於客觀之上的心靈力量。當康德望着漫天繁星,爲體會一種終極的理性而深深感動時,古人的感受又何嘗不是如此,他們都堅信,用人類的智慧一定能夠探尋到未來世界的所有奧祕。而圍棋一旦成爲占卜的工具,它就不再是一種簡單的儀器,因爲從此它融入了人類的智慧和信念,它不再是天文現象的簡單反映,而成爲一種人類思想的載體。

象棋的起源象棋的起源的衆說紛紜,有說起源於傳說時代的神農氏,有說起源於傳說時代的黃帝,有說起源於戰國之時,也有說起源於北周武帝之時。象棋的發展可以分爲春秋戰國與秦漢時期的象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象棋;隋唐時期的象棋;北宋時期的象棋;南宋和元代象棋的發展;明、清象棋的發展等。有關象棋的傳說也不少,大致上傳播最廣的是虞舜爲了教育他的弟弟發明了象棋,每日與其弟在牢中對弈,因爲他弟弟的名字叫象,才稱爲象棋。英國著名的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史》一書中也承認象棋是中國人民的創造,是古代中國人模擬戰爭而創造的一種遊戲。

發展

圍棋的發展春秋戰國時期圍棋已在社會廣泛流傳了。到了南北朝時期,由於玄學的興起,導致文人學士以尚清談爲榮,因而弈風更盛,下圍棋被稱爲“手談”。上層統治者也無不雅好弈棋,他們以棋設官,建立“棋品”制度,對有一定水平的“棋士”,授予與棋藝相當的“品格”(等級)。當時的棋藝分爲九品。隋時期由19道棋盤代替了過去的17道棋盤,從此19道棋盤成爲主流。而隨着隋帝國對外的政策,高句麗、新羅百濟把圍棋帶到了朝鮮半島,遣隋使把圍棋帶到了日本國。唐宋時期,可以視爲圍棋遊藝在歷史上發生的第二次重大變化時期。由於帝王們的喜愛以及其他種種原因,圍棋得到長足的發展,對弈之風遍及全國。當時的棋局已以19道作爲主要形制,圍棋子已由過去的方形改爲圓形。唐代“棋待詔”制度的實行,是中國圍棋發展史上的一個新標誌。由於棋待詔制度的實行,擴大了圍棋的影響,也提高了棋手的社會地位。這種制度從唐初至南宋延續了500餘年,對中國圍棋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明清兩代,棋藝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其表現之一,就是流派紛起。明代正德、嘉靖年間,形成了三個著名的圍棋流派:一是以鮑一中(永嘉人)爲冠,李衝、周源、徐希聖附之的永嘉派;一是以程汝亮(新安人)爲冠,汪曙、方子謙附之的新安派;一是以顏倫、李釜(北京人)爲冠的京師派。在他們的帶動下,長期爲士大夫壟斷的圍棋,開始在市民階層中發展起來,並涌現出了一批“里巷小人”的棋手。他們通過頻繁的民間比賽活動,使得圍棋遊藝更進一步得到了普及。

象棋的發展象棋的發展分爲七個時期,即孕育期、童年期、爭鳴期、高潮期、中落潮、鼎盛期和穩步期。傳說其鼻祖是博藝該象棋,有六博些。分曹並進,遒相追些。成梟而牟,呼五日些。昆即玉,六博亦昆蔽象棋。用象棋一詞指六博始見於此。當然象棋與六博的形制完全不同,六博是一種擲採行棋角勝的局戲,象棋則是一種靠智謀、技術、修養等較量的競技運動。由於六博與後來的象戲有着一定的淵源關係,象棋一詞的誕生,孕育着日後象棋的產生,故將象棋名詞誕生之時至南北前周武帝字文邕制《象經》前,這一段時間稱爲象棋的孕育期。棋具、走法與記譜法。

中國棋文化手抄報圖片大全

中國棋文化手抄報圖片大全 第2張

中國棋文化手抄報圖片大全 第3張

中國棋文化手抄報圖片大全 第4張

手抄報二:圍棋文化

圍棋是一個智力遊戲,起源於中國。在亞洲的圍棋人口有數千萬人,在歐美國家也有不少人會下圍棋。

圍棋的規則十分簡單,卻擁有十分廣大的空間可以落子,使得圍棋變化多端,比中國象棋更爲複雜。這就是圍棋的魅力所在。下一盤圍棋的時間沒有規定,快則五分鐘,慢則要幾天,多數時候下一盤棋需要一到二個小時。

下圍棋對人腦的智力開發很有幫助,可增強一個人的計算能力、記憶力、創意能力、思想能力、判斷能力,也能提高人對注意力的控制能力。下圍棋也會對小孩子起到積極作用,使他們能更好的分析事物。

圍棋的發展

被人們形象地比喻爲黑白世界的圍棋,是我國古人所喜愛的娛樂競技活動,同時也是人類歷史上最悠久的一種棋戲。由於它將科學、藝術和競技三者融爲一體,有着發展智力,培養意志品質和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思想意識的特點,因而,幾千年來長盛不衰,並逐漸地發展成了一種國際性的文化競技活動。

圍棋,在我國古代稱爲弈,在整個古代棋類中可以說是棋之鼻祖,相傳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據《世本》所言,圍棋爲堯所造。晉張華在《博物志》中亦說:“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圍棋以教之。”、舜是傳說人物,造圍棋之說不可信,但它反映了圍棋起源之早。

圍棋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還有許多有趣的別名。圍棋盤是方的,棋子和棋盒是圓形的,有人稱它爲“方圓”。

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人稱之爲“弈”,當時圍棋已在社會上廣泛流傳了。

秦、漢、三國時期

秦滅六國一統天下,有關圍棋的活動鮮有記載。在東漢時期,“圍棋”二字已在書面語言中普遍使用。直至東漢中晚期,圍棋活動才又漸盛行。1952年,考古工作者於河北望都一號東漢墓中發現了一件石質圍棋盤,此棋局呈正方形,盤下有四足,局面縱橫各17道,爲漢魏時期圍棋盤的形制提供了形象的實物資料。與漢魏間幾百年頻繁的戰爭相聯繫,圍棋之戰也成爲培養軍人才能的重要工具。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一王粲,除了以詩賦名著於世外,同時又是一個圍棋專家。

明崇禎張良拜師圖青花圍棋罐南、北朝時期

由於南北朝時期玄學的興起,導致文人學士以尚清談爲榮,因而弈風更盛,下圍棋被稱爲“手談”。上層統治者也無不雅好弈棋,他們以棋設官,建立“棋品”制度,對有一定水平的“棋士”,授予與棋藝相當的“品格”(等級)。

棋譜的出現

不過,棋譜的大量出現,在圍棋發展史上成爲一件具有影響力的大事,是在南北朝時期,這與圍棋的盛行,當時統治者對圍棋的重視,以及紙的廣泛應用等因素有關。

南北朝期間出現的“棋勢”、“棋圖”、“棋品”之類的專著不下二十種,其中“棋勢”、“棋圖”是對局的記錄,“棋品”可能是對棋手的品評。

清宮中使用的圍棋唐、宋、元時期

唐宋時期,可以視爲圍棋遊藝在歷史上發生的第二次重大變化時期。由於帝王們的喜愛以及其他種種原因,圍棋得到長足的發展,對弈之風遍及全國。這時的圍棋,已不僅在於它的軍事價值,而主要在於陶冶情操、愉悅身心、增長智慧。弈棋與彈琴、寫詩、繪畫被人們引爲風雅之事,成爲男女老少皆宜的遊藝娛樂項目。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第187號唐墓中出土的《仕女弈棋圖》絹畫。

明、清時期

明清兩代,棋藝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其表現之一,就是流派紛起。明代正德、嘉靖年間,形成了三個著名的圍棋流派:一是以鮑一中(永嘉人)爲冠,李衝、周源、徐希聖附之的永嘉派;一是以程汝亮(新安人)爲冠,汪曙、方子謙附之的新安派;一是以顏倫、李釜(北京人)爲冠的京師派。這三派風格各異,佈局攻守側重不同,但皆爲當時名手。在他們的帶動下,長期爲士大夫壟斷的圍棋,開始在市民階層中發展起來,並涌現出了一批"里巷小人"的棋手。他們通過頻繁的民間比賽活動,使得圍棋遊藝更進一步得到了普及。

中國棋文化手抄報圖片大全 第5張

中國棋文化手抄報圖片大全 第6張

中國棋文化手抄報圖片大全 第7張

中國棋文化手抄報圖片大全 第8張

手抄報三:象棋文化

春秋戰國與秦漢時期的象棋

春秋戰國時代,是我國奴隸社會衰亡、封建社會剛剛興起的時代。這是我國曆史上一個大變革時期,也是我國古代史上文化大發展時期。當時的科學技術、數學、天文學、軍事學及體育藝術等等,都有相當發展。棋藝被當時學者認爲是數學的組成部分,並且在這個百花園中開放。其實,棋藝與當時的天文學、數學、軍事都有關,也可以說,它是在這些科學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而且成爲我國古代文化的組成部分。春秋戰國時期的棋藝,統稱“博棄”。博在古文獻中或寫成簿,也叫象棋。“燕則鬥象棋”等。中國象棋一詞的來源,當出自此處,絕非舶來品。

秦漢時期,隨着生產的發展,政權的統一,各地區和各民族之間的聯繫加強了,其文化事業也蓬勃發展起來。如著名的《九章算術》的出現、造紙術的發明、張衡的地動儀、華信的醫藥學,都是這個時期對人類所作的傑出貢獻。就象棋而說,當時不是專指單一的某種棋,除圍棋外的其他幾種棋戲如六博、彈棋等均稱象棋。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象棋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時候,由於中國各民族的大融合,由於各族人民的辛勤勞動,社會生產有了一些提高,我國科學文化也相應地得到了新的發展。象戲產生在南北朝時代不是偶然的。因爲人們對當時的棋戲——如六博、塞戲覺得着法簡單,趣味太淡,圍棋則太費時間,而象戲卻正好居二者之間,適宜於一般羣衆的文體活動。我國自南北朝至北宋末的象棋,古文獻中都以“象戲”名之。

隋唐時期的象棋

隋唐時期,我國南北統一,疆域廣闊,經濟發達,中外文化交流十分頻繁。因此,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的唐詩,吳道子。閻立本的繪畫及其他科學藝術,成爲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文化寶庫之一,深刻地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卓越的才智。這個時期的棋藝如圍棋。象棋、雙陸、彈棋等,也都有了新的發展。

唐牛僧孺著《玄怪錄》中有《巴邛人》一篇,講述象棋的神話故事。大意說,有個巴邛人,家有橘園,因霜後橘已收,但餘下兩個大橘,摘下剖開一看,每橘都有兩個老人在着象棋。橘中戲不但是後人小說、戲曲的題材,也是許多詩人的題材,明代的著名象棋譜《橘中祕》《橘中樂》等書名當來源於此。

北宋時期的象棋

北宋是中國古代象棋的大革新時期,960年,後周的大將趙匡胤奪取帝位,建都河南開封,史稱北宋。北宋是我國象棋史上的大革新時代,這個象棋革新運動,整整持續了一百六十多年,最後才定型爲今日的中國象棋。

由於火炮的發明,在軍事戰略戰術上也起了新的變化,它反映到象棋中來,促使了象棋的變革。

據民間傳說,北宋太祖趙匡胤與道士陳摶下象棋,賭輸了華山,這個傳說可能來自明代,清初呂留良《象棋活》說:“華陰縣載:宋太祖落魄時,曾遊華山,與希夷老人對象棋,太祖負於陳。遂於即帝位時,罷免華山附近黎庶之徵搖,以示不食前言,今猶有遺蹟存,可證。”

南宋和元代象棋的發展

南宋和元代是中國近代象棋定型後進入的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定型後的中國象棋,藝術性和娛樂性都大大地加強了,深受當時廣大羣衆的歡迎和愛好。象棋在南宋初不僅遍及全國,而且已是家喻戶曉。南宋的都城杭州出現了專制象棋子和象棋盤的手工業者。

北宋末南宋初,是中國近代“九十路”象棋的定型時期。自此之後,中國象棋更向前發展了,象棋譜也應運而生,並且在數量上也逐漸增多了。南宋至元代的象棋譜,據可靠文獻記載,有《棋經論》《單騎見虜》《事林廣記》等。

明、清象棋的發展與棋譜簡介

在明朝封建統治二百七十多年裏,中國象棋的發展非常迅速,儘管當時在士大夫階級中有弈博象賤之稱。但在市民、手工業者及農民中卻有很大的發展。

現存明代殘局譜有《夢人神機》(殘本),《夢入神機》象棋譜十二卷。作者佚名。現存殘本144局。《夢入神機》在明代是一部相當流行的象棋譜,明代各藏譜家都曾收藏過此譜。但令人十分惋惜的是,至今尚未發現其他完整的版本流傳下來。《夢入神機》殘本,是鄭國鈞於1949年在天津靜海縣的一個集市上,從一個姓杜的雜貨商的包裝紙中搶救出來的。經過鄭的蒐集,僅有一、二、三卷殘本和卷七一冊共285局。從中刪去與《道清雅趣》相同的局數後,尚存144局,這是非常難得的寶貴遺產。

中國棋文化手抄報圖片大全 第9張

中國棋文化手抄報圖片大全 第10張

中國棋文化手抄報圖片大全 第11張

中國棋文化手抄報圖片大全 第12張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