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智力發展 > 德孝手抄報圖片大全

德孝手抄報圖片大全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手抄報一:孝道的歷史


西周

在西周王朝,統治者主張敬天、孝祖、敬德、保民,重視尊老敬賢的教化。要求每個社會成員都要恪守君臣、父子、長幼之道:在家孝順父母,至親至愛;在社會上尊老敬老,選賢舉能;在國家則忠於君王,報效朝廷。周代規定,“大夫七十而致仕”,大夫一級的封建貴族官員,七十歲就要把執掌的政事交還國君而告老還鄉。貴族官員致仕後,朝廷把他們奉養於各級官學。《禮記·王制篇》說:“周人養國老於東膠,養庶老於虞庠。”又說:“凡養老,有虞氏以燕禮,夏后氏以饗禮,殷人以食禮,周人修而兼用之。五十養於鄉,六十養於國,七十養於學,達於諸侯。”此所謂“國老”,就是卿大夫一級年老致仕的封建貴族;所謂“庶老”,就是庶民百姓中德高望重的長者。周代的學校就是官學,把“國老”、“庶老”們安排在官學養老,讓他們兼任學校的老師,傳播知識,推廣教化,可見當時不但注意到了養老,而且已注意到了發揮老年人的智力資源。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老有所養、老有所爲。

周代

周代不僅倡導尊老敬賢的道德風尚,還要定期舉行養老禮儀。周代的養老禮儀包括朝廷和地方兩個層次。在朝廷,天子一般都要定期視察學校,親行養老之禮,在太學設宴款待三老、五更及羣老,以示恩寵禮遇。在地方,則每年都要定期舉行鄉飲酒禮。鄉是周天子及諸侯都城四郊的基層組織單位,以一萬二千五百家爲一鄉,相傳天子有六鄉、諸侯有三鄉。舉行鄉飲酒禮時,六十歲以上的老人享有特殊的禮遇,他們不僅受到晚輩的伺候,還依年齡而別,年齡越大,享用的美味佳餚也越豐富。舉行鄉飲酒禮的目的在於正齒位,序人倫,尊老敬賢,敦睦鄉里。 周代朝廷對老年人及其家庭也實行優惠政策。《禮記·王制篇》規定,老人五十歲以後,不再服勞役;六十歲以後免服兵役。朝廷還根據戶口冊覈查老年人的家庭及其財產情況,規定“八十者,一子不從政;九十者,其家不從政;廢疾非人不養者,一人不從政;父母之喪,三年不從政。”這是說,八十歲老人的家庭可有一子免服兵役和徭役,九十歲老人全家可以免服兵役和徭役,以便讓其家人安心在家服侍老人,恪盡贍養老人的義務。

春秋戰國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在尊老敬老方面,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思想體系、倫理道德觀念和基本的規範。《論語》、《孝經》等書記載了孔子在這方面的大量言論。以致中國人之重孝道,幾乎成了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最大特點。孝作爲華夏民族傳統的道德觀念,經孔孟儒學的發揮,以及歷代帝王的提倡,確實是深入民心,難以動搖。佛教傳入中國,最後也不得不把“無夫無君”的教義改變爲“忠孝”的說教;基督教傳入中國之初,也不得不改變“不能崇拜偶像”的誡條,允許信徒“祭祖”……

孔子在《孝經》中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於孝”;“教民親愛,莫善於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認爲,爲人子女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法則,是人們應該身體力行的。可見孔子對孝道的看重與推崇。記載他僅有數千言的《孝經》,以孝爲綱,歷陳“五等之孝”,提出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各個等級所應遵守的基本規範,成爲兩千多年來的文化經典之一。

《論語·爲政》裏也記載了孔子的許多弟子向他問孝的事情。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對子游的發問,孔子說得極有道理。關於如何具體行孝,孔子在這裏突出了一個“敬”字,很是精僻到位!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爲孝乎?”孔子明確地提出在伺俸父母時,還要做得和顏悅色。他特別強調這個態度問題,主要是在於爲人子女者的孝心是否根於誠篤,要求子女要確實出於敬愛之心,真心實意。

《孔子家語·六本》篇裏還記載着這樣一個件事:曾子犯了小過,斬斷了他父親曾皙以吳國覓來的瓜種,曾皙一怒之下用鋤柄將曾子打昏了。曾子甦醒後問父親:“剛纔我犯了過錯,您老教訓我,沒累着您吧?”之後回房彈琴而歌,好讓父親聽見,表示他捱打後沒有不適,孔子知道後批評說:“一點小事,曾皙不該暴怒杖罰,而曾子也不該委身以待杖罰,如果萬一爲父打死,死得沒有道理,人們就會指責曾皙的不義,這是大不孝!”這顯然是對“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不攻之擊。可見, 古時把孝當成子女對父母百依百順也是對孔孟觀點的曲解。

關於孝孔子還有一句名言:“父母唯其疾之憂。”這句話的意思是,爲子女者要想想自己生病時,父母那種憂愁、擔心的心情。言外之意,不言自明。這句話的深意還在於:爲人子女者除了因病使父母擔憂外,其他的一切都不要讓父母操心,如安全、守法等,作到了這些也是孝。

孔子的弟子曾子受孔子孝道思想的啓示,由事親之孝,擴展爲五倫之孝,認爲做人之道,除尊敬父母師長、供養侍奉外,還要潔身自愛,力爭進取;上則盡忠報國,下則愛人以德。否則:“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儒家之孝,由父母之孝,演繹成五倫之孝,推家及國,以孝齊家,以孝治國,極力推廣孝道的教化。

秦代

自秦代後,歷代朝廷也都注意從正面導向,官修正史上都立有《孝義傳》,就是表彰孝子,讓他們青史留名。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前,漢王朝就提倡“以孝治天下”,選拔官員也把“孝”作爲一個基本標準。唐朝時,參加醫學、算學、律學考試的人不用讀五經,但《論語》、《孝經》卻不能不讀,類似現代大學的“公共課”;唐玄宗曾親自爲《孝經》作注,《孝經》也是《十三經注疏》中唯一一部由皇帝註釋的儒家經典。到了宋代,我國的儒學倫理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但其間宣揚的孝道有的偏離了儒家的基本原則,在歷史上起到了較大的誤導作用。到了清代的康熙、乾隆等也極力提倡孝道,他們經常舉行“千叟宴”,頒詔“旌表百歲”,昭示其尊老敬賢的教化,推行其以少勝多的統治政策。我國曆代的法令都有類似的規定,凡需贍養老人者,官府可以減免其徭役和賦稅,有罪者可以減輕其刑罰;同時都把“不孝”定爲十惡大罪之一,不肯撫養甚至辱罵毆打父母或祖父母者,都要被官府嚴厲處治,甚至處以絞刑和腰斬。

由於受儒家倫理觀念和統治階級的影響,在我國古代的民間,關於孝道與崇老的文化和習俗,則有更爲豐富的文字記載。就是說,在我國的封建社會,孝道作爲一個基本的社會問題,完全納入了社會道規範和法律規範的範疇,做到了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已經發展爲一種根深蒂固的傳統文化。

德孝手抄報圖片大全

手抄報二:孝道的作用

歷史作用

作爲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修身養性。從個體來講,孝道是修身養性的基礎。通過踐行孝道,每個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則,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碼的德性。因此,儒家歷來以修身爲基礎。在今天,倡導孝道,並以此作爲培育下一代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融合家庭。從家庭來說,實行孝道,可以長幼有序,規範人倫秩序,促進家庭和睦。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定則社會穩定,家庭不穩定則社會不穩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視家庭的作用,強調用孝道規範家庭。在新時代,強調子女尊敬和贍養老年父母具有同樣重要的作用。

3、報國敬業。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導報國敬業。在封建時代,君與國有時候是同一個意思。據此,儒家認爲,實行孝道,就必須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達於至高無上的國君。雖然其對國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蘊藏其中的報效國家和愛國敬業的思想則是積極進步的。

4、凝聚社會。儒家思想產生於亂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規範社會的行爲,建立禮儀的一些制度,調節人際關係,從而凝聚社會,達到天下一統,由亂達治。客觀地講,孝道思想爲封建社會維持其社會穩定提供了意識形態,爲中國的一統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5、塑造文化。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於諸子百家,歷代都有損益變化,但孝道的思想和傳統始終統領着幾千年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方向。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夠同化無數外來文化,其根本原因在於孝道文化。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經久不衰,成爲古代世界文明延續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於孝道文化。

消極作用

孝道文化作爲歷史上形成的思想文化,經歷了孔子、孟子以及後來歷代儒家特別是統治階級文人的詮釋修改,已經成爲一個極爲複雜的思想理論體系,其消極的一面也是突出的:

1、愚民性。中國歷史上的孝道文化強調“三綱五常”等愚弄人民的思想,其目的是爲了實行愚民政策。孔子也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歷代統治者也正是在孝道思想的掩蓋下,實行封建愚民政策,利用孝道思想的外衣爲其封建統治服務。

2、不平等性。儒家孝道思想中“君臣、父子”的關係以及“禮制”中的等級觀念滲透着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這利不平等的關係表現爲上對下、尊對卑的單向性服從,雖然也有尊老愛幼的思想,但長永遠在上,幼永遠在下。無論是家庭生活、政治生活還是社會生活,充斥着扼殺平等的價值觀念。

3、封建性。儒家思、想在本質上是爲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思想體系,併成爲幾千年來中國曆代封建王朝的意識形態。在封建階級處於上升趨勢過程中,相對於奴隸制來說,具有進步性。但是,在資本主義開始萌芽、封建階級處於沒落趨勢時,儒家思想幾乎成爲封建階級的最後避難所。

4、保守性。儒家思想作爲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從政治上來說,在封建社會後期演變成爲統治階級的思想武器,扼殺創新力量,強調對聖賢的思想理念的守成;在文化上就是文化守成主義,不思進取,給中華民族文化蒙上落後的色彩,而且,根深蒂固,即便是在今天,仍然難以肅清其保守性的影響。

德孝手抄報圖片大全 第2張


手抄報三:孝道新理念

孝敬

這是孝道文化新理念的基礎,也是傳統孝道文化的根本。離開對老年人的孝敬,就談不上孝道。具體來說,孝敬老年人就是在家庭、在社會各種場合對待老年人的精神狀態,也就是孔子說的要以愉悅的精神對待自己的父母和社會老年人,換句話說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從某種意義上說,孝敬是中華民族孝道文化的真諦,也是東方文化的鮮明特徵。因此,在新時期弘揚孝道文化,首先要樹立公民的孝敬意識。

平等

這是孝道文化新理念的重要前提。現代新孝道文化不是傳統文化的退化,而是時代新文化的進化。要講社會平等、家庭平等,是平等的親情關係。孝道文化涉及到老年人和年輕一代的代際關係。在傳統孝道文化中,沒有平等的觀念。在新時代,構建孝道文化的新理念必須揚棄這一文化缺陷,用年齡平等的觀念予以彌補。從理論上說,年齡平等觀念是老齡社會的一個重要理念,是人類社會超越老年崇拜和青年崇拜的必然結果。如果只是要求年輕一代單向地孝敬老年人,沒有老年人對年輕一代的關愛和理解,要構建新的孝道文化將會失去其社會基礎。從聯合國提出的“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要求和目標來說,年齡平等也是孝道文化的必然的內在要求,並且也是其重要前提。

保障

這是孝道文化新理念的核心。現代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成果就是要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既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象徵,也是促進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中國傳統孝道文化裏有保障老年人生活的思想因素,但從制度上予以保障,這是現代社會纔有的新成果。因此,構建孝道文化新理念,從制度上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是核心內容。

共享

這是孝道文化新理念的重要內容。老年人曾經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他們退出生產領域併成爲消費者以後,除了要從制度上保障他們的生活以外,還要確保他們共享社會經濟發展,使他們的生活水平和其他人羣同步得到提高。這既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老年人的基本權利。這一內容是中國傳統孝道文化所不具備的。建立孝道文化新理念,把共享作爲一個重要內容是賦予傳統孝道文化活力的邏輯要求。

和諧

這是孝道文化新理念的人際環境。孝道文化在根本上是調整老年一代和年輕一代的代際關係。在老齡社會條件下,隨着年齡結構的老齡化,年輕一代的數量將會減少,老年一代將迅速增多,代際關係的矛盾不可避免。如何調整代際關係,促進代際和諧,緩解社會矛盾,孝道文化是一個行之有效的粘合劑。代際和諧是新時期孝道文化的最高境界,也是實現聯合國提出的建立“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社會的重要目標。

總之,孝敬、平等、保障、共享、和諧這五個方面相輔相成,相互聯繫,不可分割,共同構成孝道文化的新理念。

德孝手抄報圖片大全 第3張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