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智力發展 > 拒絕陌生人的食物不如讓孩子明白這些事!

拒絕陌生人的食物不如讓孩子明白這些事!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9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放學後看到家人,是孩子們最開心的時刻,家長們多半選擇讓孩子們在幼兒園的遊戲區撒會兒歡。玩累了,小朋友會找家長喝水或吃小零食。兩三歲的孩子,對別人的食物總保持強烈的好奇心,熟悉的小朋友之間,經常相互分享食物。

嘻嘻剛去海邊玩回來那天,給妙妙帶回來一個海螺,趁放學時送給她。當時,嘻嘻吃着奶片,也分享給妙妙一袋。

沒過幾分鐘,原本因爲拿到禮物開心着、跳躍着找媽媽去的妙妙哭着回來了,手裏拿着那個海螺和奶片,她一邊哭得很傷心,一邊說:“我媽媽說,不能要別人的東西,還給你們……”

這個媽媽當時很尷尬。她平時也在告訴孩子不要隨便要陌生人的東西,但她女兒和妙妙同學將近半年,自己和妙妙媽媽也聊天多次,加上兩個小朋友在班裏形影不離,所以她讓女兒選禮物送給好朋友時,女兒第一個想到了妙妙。

既然被拒絕,她只好安撫女兒,讓她明白接受不接受自己的好意是別人的自由即可。

拒絕陌生人的食物不如讓孩子明白這些事!

讓她感覺可怕的是第二天第三天發生的事。

第二天她去接孩子,又碰到妙妙,當時妙妙媽媽還沒到學校。妙妙一見嘻嘻媽媽就衝過來,一邊眼睛望向教室外頭,一邊問:“阿姨,那個海螺你還有嗎?我很喜歡。奶片能不能給我吃一片?”

嘻嘻媽媽選擇了委婉拒絕。

第三天,妙妙的行爲更加簡單粗暴:直接扯過嘻嘻媽媽的包,拉開拉鍊,搶了一包奶片。吃完後還可憐巴巴的和嘻嘻媽媽說:“阿姨,你別告訴我媽媽好不好,她會罵我的。”

嘻嘻媽媽當時的心情很複雜,但最終,她選擇了保持沉默。老師目睹了事情的經過,和嘻嘻媽媽說抱歉,並表示妙妙這種行爲並不是第一次。

在家裏一直被打壓的心理需求,當大人不在場,有了極端的出口。這樣的孩子,如果真的遇到陌生人的誘惑,心理防線很可能比普通孩子更容易被攻破。

拒絕陌生人的食物不如讓孩子明白這些事! 第2張

我也遇到過類似的小朋友,因爲爸爸媽媽在接受其他人的食物上管教嚴格,當着家人的面,他們很規矩、很乖,但離開家人的視線,他們對於其他小朋友的食物往往表現出更強烈的興趣,比如會主動索要、動手搶奪甚至直接從小朋友的書包裏翻找。

曾有記者做過試驗,只用3個橘子,不到2分鐘時間,就騙到了3名小孩;而在幼兒園,一位陌生老奶奶只用一個游泳圈,就輕鬆地“誘拐”了二三十名小朋友。

拒絕陌生人的食物不如讓孩子明白這些事! 第3張

而從上面這張對比表格可以看出,絕大多數家長認爲自己孩子的安全教育做得很到位,根本想不到當孩子離開自己的視線,有多容易被陌生人帶走。

所以,爲了保護孩子,與其極端且強硬地要求孩子“不可以、不能、不允許接受除家人之外其他任何人的食物或其他物品”,不如利用3歲之前和孩子朝夕相處的機會,告訴孩子哪些人的東西是可以接受的。

拒絕陌生人的食物不如讓孩子明白這些事! 第4張

任何行爲,做得極端,就很可能由好事變爲壞事。

對於別人送的東西,不用完全禁止孩子接受——明明很想吃卻要堅決“抵制”,對孩子的心理絕對是種折磨;當然,也一定立好規矩:絕對不可以隨隨便便拿別人的東西。

——在公共場合,家人在場,一定先問家人可不可以吃;

——在公共場合,家人不在場,教會孩子先接受,但是要回家再吃;

——在私人場合,比如帶孩子去親戚朋友家,可以提前告訴孩子,主人給自己小零食,如果喜歡可以接受,並道謝;

——和孩子相處時,可以告訴他們除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還有哪些叔叔阿姨是值得信任的,如此孩子會慢慢學習分辯家人之外的人際關係圈;

想讓孩子保護好自己,生活中還要慢慢滲透給孩子這些事:

——爸爸媽媽的電話要熟記;

——去商場等人多的地方或外出旅行,要在孩子口袋裏放上有隨行家長聯繫方式的紙條,萬一和家長分散,告訴他們要找其他人幫自己打電話;

——平時去商場或景區,要告訴孩子哪些人值得信任:保安、警察、軍人、商場或飯館服務人員等,這樣意外發生時,孩子才知道向哪些人求助。比如我帶喆同學外出,遇到保安或警察就會告訴他:萬一看不到媽媽,就把媽媽的電話告訴這些叔叔或阿姨,讓他們幫忙打電話。

——對於五六歲已經有一定自我保護能力的孩子,就可以告訴他們不給不吃陌生人給的食物、不接受陌生人衣服、不要在沒有家人陪伴的情況下給陌生人提供幫助;萬一被陌生人拐走,要找機會撥打110。

五六歲以下的孩子沒什麼人生閱歷,不會分辯好人和壞人,身爲爸爸媽媽,我們必須不斷從生活的方方面面告訴孩子保護自己的方法。我們不能爲了保護他們,爲他們營造一個拒絕一切的真空地帶,只有當他們明白這世界有好人也有壞人,才能真正學會如何保護自己。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