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你的孩子需要多少的注意力,纔夠?

你的孩子需要多少的注意力,纔夠?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生活不總是美好,我們何嘗不想愉悅、心無旁鶩地與孩子談笑,放鬆地享受每一刻呢? 在壓力與焦慮橫竄的世代,希望我們都能找到一個簡單、但有效的方法。也許稱不上完美,但能在喘息中覓得與孩子的片刻寧靜,對我們、孩子,都將一生受用。 與你分享。

爸爸媽媽,我想要的只是你們的注意力?

記得以前在“班級經營”的課堂,教授說“有些孩子胡鬧,是爲了得到你的注意力!”這對於當時懵懂的大學生我們,是很不可思議的;但現在看着自己的孩子,才知道所言不虛。父母的怒目甚至懲罰,總比忽視好

其實,有時孩子的確是“好好地說”,在需求未被滿足的情況下才頻頻走針。然而,有人抗議“就跟他們說不行/等一下/我不知道了啊? 那就應該知難而退!”,但問題就出在於,他們需要的,並非是“問題的內容” (例如: 我可以看電視嗎)。

你的孩子需要多少的注意力,纔夠?

也許我們答應五分鐘後會帶他們去騎腳踏車,但都已經看完一遍巧虎+吃了兩塊蛋糕,我們還在敲鍵盤;一整個下午樂高黏土積木玩了又收、收了又玩,始終盼不到我們關愛的眼神,從手機轉移到他們身上……。在“正面好寶寶行爲”宣告無效後,孩子們也深知“我們的底線”,爲了能搏君一笑,即使有被修理的風險,他們仍義無反顧的嘗試。

孩子如此“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行爲,是許多父母非常無法理解的:“好端端的,幹嘛一定要惹毛我呢!?”。其實,“忽略”對孩子造成的衝擊與傷害,是遠超乎我們想像的。在美國,忽略孩子、未提供足夠的身心理照顧,是一種犯罪行爲,幾乎同等於虐待兒童! 孩子需要在“關係”中被滋養,才能感到自己是被愛、被重視的;安全感與自信,才能積極正向的發展。

你的孩子需要多少的注意力,纔夠? 第2張

孩子真正想要的,是和你“連接”

從“正向/積極管教”(Positive Discipline) 的角度來看,孩子尋求的是與“父母的連結”,而非單純的只是要其注意力。如同上述,孩子渴望隸屬於重要的關係之中,在關係中與其他的成員連結,“連結”自然包含得到父母足夠的注意與關心。

另外,提倡“正向/積極管教”的專家還提出,孩子也期待能在連結的同時,對關係“有所貢獻”。這也是爲何我們經常聽到教養專家不斷提倡“邀請孩子成爲小幫手”,除了可以讓孩子獲得成就感外,也能滿足他們對於“參與及貢獻團體”的需求。

如同心理學大師阿德勒所言,我們只要想到“自己的存在能對他人有所貢獻,自然就會產生無比的勇氣。”孩子在親密關係中對於“連結”及“貢獻”的強烈需要,說的正是這麼一回事吧。 我們可以這樣做

父母不需要時時刻刻給予孩子注意力,但如何讓他們在關係中感到連結,及能在日常生活中覺得被重視、對他人有所貢獻,也許可以試試以下方法:

你的孩子需要多少的注意力,纔夠? 第3張

1、“你可以當我的小幫手嗎?”

如前所述,邀請孩子爲特定任務“貢獻心力”,是讓孩子感到被需要、被肯定的妙招之一。然而,父母千萬別“指派”孩子出任務,自己卻還淪陷在工作或私事中! 請孩子幫忙,可貴之處也在於“父母能全心全意地觀察孩子的行爲,在適當的時機給予鼓勵”,倘若只是“你幫忙,我輕鬆”,那就太可惜蘿!

2、專屬你們的“愛的儀式”

許多父母相信“只要幾分鐘全心陪伴孩子,他們就會心滿意足的去做自己的事”;然而,卻疑惑在這“幾分鐘”,要做些什麼事呢? 其實,可以和孩子一起設計“愛的儀式”:當孩子需要關注時,透過簡短但有父母全心陪伴的小活動,讓孩子感到被接納與重視。

“愛的儀式”可以很簡單,例如雙手牽在一起,凝視着孩子的眼睛,告訴他你知道他的感受與情緒,並給一個深深的擁抱,直到他準備好放開你爲止。

當然,愛的儀式並不是解藥,而是給孩子一個確據:媽媽/爸爸知道我的感受,等一下就會來陪我了!

3、每日的特殊時光

這個方法接近上述的“愛的儀式”,差別在於“特殊時光”是在固定時間、或是每日的固定活動。例如,孩子清楚的知道,無論如何,爸爸至少會在睡覺前念兩個故事給他聽;媽媽即使在忙,一定會把早餐準備好,而且跟他一起喝完牛奶纔出門。即使生活並非有求必應,但“特殊時光”的存在,讓孩子多少感到生活的可控制性,而非總是焦躁地等待。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