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應該怎麼給孩子補水呢?這纔是正確的補水方式

應該怎麼給孩子補水呢?這纔是正確的補水方式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炎炎夏日,寶寶們容易大汗淋漓。“三伏天,媽媽們不得不看的小兒養護要點”中曾談到過,夏天就應該適當讓孩子出出汗,於是補水就成了各位爸爸媽媽的首要任務!

炎炎夏日,寶寶們容易大汗淋漓。“三伏天,媽媽們不得不看的小兒養護要點”中曾談到過,夏天就應該適當讓孩子出出汗,於是補水就成了各位爸爸媽媽的首要任務!喝水少了愛上火小便黃,有的小寶寶甚至十幾個小時沒有小便,更甚者還出現小便帶血。我們都知道,飯可以不吃,但水是絕對不能缺的,那應該怎麼給孩子補水呢?

媽媽們絞盡腦汁,但一不小心可能就進了坑

1、每天煮些蘋果水、梨水、山楂水、白蘿蔔水……這些當水喝,夏季喝了能敗火,有味兒孩子也能多喝一些

應該怎麼給孩子補水呢?這纔是正確的補水方式

首先,水果蔬菜富含維生素,加水煮沸後維生素被破壞,營養成分大量流失,可以說水果煮水的營養與糖水相差不大。

其次,從中醫角度來講,食物本身也有偏性,比如梨偏涼,山楂偏溫,長期給孩子服用,就容易將食物的偏性累積放大。尤其是不分體質的喝這些水,比如本身脾胃虛寒的孩子長期喝梨水,氣虛的孩子長期喝白蘿蔔水……更是有害無益,雪上加霜。

2、寶寶不愛喝水,那就多喝些鮮榨果汁來補水

應該怎麼給孩子補水呢?這纔是正確的補水方式 第2張

首先,果汁的益處遠遠不如水果。水果中富含膳食纖維,鈣、鉀等礦物質以及維生素C、胡蘿蔔素、花青素等,而果汁的營養成分大打折扣,只含有少部分易溶於水的營養素。

其次,因爲果汁中含糖量較高,比如葡萄汁的含糖量高達15%~20%,幾乎時可樂含糖量的兩倍,而且果汁無需咀嚼,腸道吸收快,血糖上升也快。

所以一歲以內的寶寶不建議飲用任何果汁,一歲以上每日攝入量是有標準的。

美國兒科學會建議, 1~3歲的幼兒,每日的果汁攝入量最多不超過120ml;4~6歲兒童,每日果汁攝入量最多不超過120ml~180ml;7~18歲的青少年,每日果汁攝入量最多不超過240ml。

3、夏季愛上火,常給孩子喝些清清寶、清火寶,菊花晶、金銀花露等等,防病又安全

應該怎麼給孩子補水呢?這纔是正確的補水方式 第3張

“喝奶粉容易上火”是很多人的“共識”,所以催生了一系列有中國特色的奶粉伴侶,如清清寶、清火寶等,多是含有山楂、蓮子、菊花、金銀花等成分的固體飲料,號稱可以讓孩子不上火,於是成了很多家長夏季的法寶。

首先,尚未添加輔食的寶寶不建議進食奶以外的東西,所以這些所謂的敗火神器並不是宣傳的那麼安全。

其次,這些清熱或消食的藥(食)物,長期食用會傷害脾胃,可能會引起食慾不振、大便溏泄等。

這纔是正確的補水方式

1、養成喝白開水的習慣

應該怎麼給孩子補水呢?這纔是正確的補水方式 第4張

孩子太早接觸有味道的水,就不會喜歡喝淡而無味的白開水。所以千萬不要爲了讓孩子多喝水而用有味道的,尤其是有甜味兒的水代替。如果已經對有味道的水有了依賴,一定要逐步改掉習慣,先將味道調淡,慢慢過渡到無味。

2、通過改變喝水方式來引起孩子喝水的興趣

應該怎麼給孩子補水呢?這纔是正確的補水方式 第5張

比如用勺喂水,或者換不同形狀杯子喂水,大點的孩子可以在遊戲或故事情節中加入喂水環節。不用強求一次喝足量,而是少量多次。

3、鼓勵與引導

應該怎麼給孩子補水呢?這纔是正確的補水方式 第6張

對於孩子主動要喝水或多喝水的行爲,給予鼓勵。正面引導可以強化類似行爲。

不愛喝水也可能是生病的信號

孩子突然不愛喝水也可能是身體不適導致,可能的原因有哪些呢?

應該怎麼給孩子補水呢?這纔是正確的補水方式 第7張

1、咽喉疼痛

很多孩子突然不愛喝水是因爲咽喉部疼痛,吞嚥時疼痛更爲明顯,所以孩子不愛喝水,甚至是拒絕喝水。當然,同時還伴有不愛吃飯,總之是不想吞嚥東西。有這種情況時孩子還會愛哭鬧,大多還有發燒情況。

對策

掐揉少商穴

用嘴在咽喉部以及頸部大椎處吸痧,吸到皮膚不再繼續發紅爲止。

吳茱萸粉用醋調成藥餅,貼腳底涌泉穴,根據孩子耐受情況貼4~6小時。

2、溼熱內蘊

體內水液不能正常代謝,導致溼氣過重,所以身體不想額外增加水分攝入。這時孩子還會伴有急躁,小便偏少偏黃,汗出黏膩不爽,手心潮熱,舌紅苔膩。

對策

清小腸300~500下

清補脾300~500下

三豆飲,綠豆、黑豆、赤小豆等量熬煮,取湯飲。

3、寒溼內停

同樣是體內溼氣過重,但是孩子沒有內熱表現,而是懶懶的不愛動,沒有食慾,可能還有大便黏膩偏稀,舌苔白膩。這種情況多表現爲胃腸型感冒。

對策

揉外勞宮300~500下

足三裏100~200下

藿香正氣水蘸棉球貼肚臍,根據孩子皮膚耐受情況貼4~6小時。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