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母嬰資訊 > 孩子摔倒要不要扶?心理學專家教你一個滿分做法

孩子摔倒要不要扶?心理學專家教你一個滿分做法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寶寶會根據大人的行爲去思考:「媽媽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爲她在期待我(寶寶)有什麼反應」。當大人像視頻中那樣,做出了寶寶意料之外的反應,寶寶就會快速評估,大人這麼做的用意何在。家長首先要做的,應該是及時覺察,要讓…

原標題:孩子摔倒要不要扶?心理學專家教你一個滿分做法

孩子摔倒要不要扶?心理學專家教你一個滿分做法

從爬到站,再到走、到跑,每一個學齡前的寶寶都逃不開「跌跌撞撞摔跟頭」的命運。

他們站着站着就會撞到身邊的沙發,他們走着走着就會一屁股坐下,他們甚至跑着跑着……自己的左腿會被自己的右腿絆倒。

很多家長也因此產生困惑:娃摔倒了,我到底要不要去趕緊扶起來呢?

立馬衝上前,怕慣壞了娃;不管 TA 吧,又擔心讓娃沒了安全感。今天我們就請來心理學專家葉壯老師,跟大家嘮一嘮這個問題。

孩子摔倒要不要扶?心理學專家教你一個滿分做法 第2張

如果假裝寶寶撞了頭

他們會……

在回答孩子跌倒到底要不要扶之前,咱們先來看個視頻:

視頻來源:又又媽媽提供

諸如此類的視頻還挺多,不少爸媽都拿着娃「測試」,基本上十個娃八個哭。

大人們都哭笑不得:「這些小傢伙,年紀不大就是個小戲精了!」

其實還真不是戲精,寶寶很大程度上都是「學來的」!

也許你會說,我可沒教過孩子這些啊。其實不用刻意「教」,聰明的小寶貝,靠着日常生活的經驗和觀察,早就學會了。

孩子摔倒要不要扶?心理學專家教你一個滿分做法 第3張

圖片來源:giphy

怎麼學?主要靠下面這三招,我們接着嘮嘮。

1

基於「社會性參照」做出哭的決定

如何理解「社會性參照」呢?通俗點說就是「察言觀色」。

寶寶大約在 8、9 個月的時候,就已經進化出這項「技能」,是不是比你想像的要早得多?

從這個年紀開始,當孩子碰到什麼自己處理不了的棘手難題時,就會依靠周邊其他人的表情、情緒、行爲作爲線索,決定自己該怎麼辦。

當爸爸媽媽莫名其妙地開始着急,寶寶又不知道發生了什麼。這個時候首選解決方案之一,就是社會性參照。

寶寶們會參考周圍其他人,尤其是爸爸媽媽的反應,再選擇自己「匹配」的反應。

當爸爸媽媽出現「擔心」「着急」的緊張狀態,寶寶心裏一琢磨:

怎麼了怎麼了?媽媽爲何這麼緊張?還摸我的頭?不管了,先哭了再說!

孩子摔倒要不要扶?心理學專家教你一個滿分做法 第4張

圖片來源:giphy

2

依託於「心智理論」的歸因能力

直白點說,就是「揣測」大人的意圖。也就是分析他人想要什麼、期待什麼的能力。

寶寶會根據大人的行爲去思考:「媽媽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爲她在期待我(寶寶)有什麼反應」。

當大人像視頻中那樣,做出了寶寶意料之外的反應,寶寶就會快速評估,大人這麼做的用意何在。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自然會作出不一樣的評估,並給出不一樣的反應。

小寶寶對爸爸媽媽是具有 100% 的信任,他們會把大人的這種行爲理解成:

一定是因爲我磕到頭了,所以媽媽才這麼緊張。只是我還沒有感覺到。哭!我好痛!

對於年齡大一點的兒童,他們的心智逐漸成熟,面對父母突然的意外反應,就不會再哭了,因爲他們知道:

我爸一定是因爲想逗我玩、騙我哭,所以纔會這樣。幼稚!不理他!

孩子摔倒要不要扶?心理學專家教你一個滿分做法 第5張

圖片來源:giphy

3

長期養成的「操作性條件反射」

無論是「察言觀色」還是「揣測」,都是人類幼崽不斷進化的自然結果。

真正把「咚咚聲」「大人着急」「孩子大哭」建立關聯的,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長期養成的「操作性條件反射」。

所謂「操作性條件反射」,就是通過正強化或負強化,增加動物以及人類某種行爲出現的可能性,從而獲取想要的結果。

孩子磕了碰了開始哭泣,媽媽注意到,邊擔心邊安撫。這些充滿愛意的呵護作爲一種強化,有效的迎合了孩子身心上的需求。

長此以往,在孩子心中就逐漸建立起緊密的聯繫和循環:

跌倒 -- 媽媽擔心 -- 媽媽關懷和擁抱 -- 寶寶哭 / 寶寶緊張。

這個關聯,造成了不少家庭裏很有意思的一幕:孩子摔跤後先不哭,忍着淚爬到、走到媽媽旁邊,突然一屁股坐下嚎啕大哭。

孩子心裏清楚,哭本身,是不能緩解痛苦、解決問題的,但可以得到媽媽的關注!

寶寶如果真的摔倒了

家長應該怎麼辦?

孩子摔倒要不要扶?心理學專家教你一個滿分做法 第6張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基於前面的三點不難發現:孩子的行爲和態度,很大程度上,都是被家長日常生活中的反饋所塑造的。

視頻中,寶寶們並沒有撞到頭,卻會因爲爸爸媽媽的「緊張」而嚎啕大哭。

日常生活中若是真的摔倒,通常也會有 1、2 秒鐘的空白時間進行緩衝。如果這時候家長立馬驚呼、扶起,寶寶就會通過反覆觀察揣測,形成操作性條件反射:

好可怕!我摔倒了,一定很痛!我要哭!

所以如果娃真的跌倒摔跤了,在確保沒有受傷、沒有受到過度驚嚇的情況下,爸爸媽媽們只需保持以下兩個基本的原則就足夠了!

01 及時覺察

家長首先要做的,應該是及時覺察,要讓寶寶知道「爸爸媽媽看到你摔倒了,我們會保障事情不走向失控」。

孩子摔倒要不要扶?心理學專家教你一個滿分做法 第7張

圖片來源:giphy

不少年輕的爸媽,在閱讀了各種各樣的育兒文章後都明白,孩子跌倒了不要馬上扶。

但同時卻忽略了一點,大人可以不主動上去扶他,但不要爲了鍛鍊孩子,故意裝作沒看見。

如果堅決不扶、裝作沒看見,可能會讓寶寶進入非常不安全的狀態。寶寶會想辦法「重新建立聯結」,比如通過更崩潰的哭聲。

如果長期沒有效果,那麼他就會放棄,形成過度好強、冷漠的性格——拒絕別人幫助,也不主動幫助別人。

寶寶摔了跤、撞了頭,爸爸媽媽可以輕快地問一句「你還好嗎?」

類似的話是要表明兩個態度:

摔跤很正常,我並不會因此生氣或責備;摔跤不可怕,如果需要安慰和照顧,我都在這裏。

02 適度反饋

及時覺察後,適度的反饋也很重要。

孩子摔倒要不要扶?心理學專家教你一個滿分做法 第8張

圖片來源:giphy

所謂「適度」的一個基本評估標準,就是家長有沒有在這種情況下和孩子進行「同步互動」(interactional synchrony)。

換句話說就是,家長要讓自己和寶寶的情緒,保持匹配。但很多時候,家長常常做不到。

有時候,娃跌倒之後沒痛也沒哭,但大人的過度關注和干預,卻先來了,嚇得娃嚎啕大哭。咱們前文的視頻,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這樣會讓寶寶感到非常困惑,反而不利於讓娃的安全感與安全意識得到有效培養。

有時候,家長如果太強調憤怒「你怎麼又磕了!說了多少遍了!」,或者太強調恐慌「我看看我看看!哎呀這磕壞了以後可怎麼辦啊!」。

可能會令寶寶過度謹慎,越來越不敢參與一些具有挑戰性的互動。

還比如有的家長,尤其是老人,看到娃摔了上來就會「打地板」「地板壞壞」。

這種思維方式一旦養成,孩子遭遇挫折時就會大發脾氣,責怪他人或物品,不能從經驗中總結教訓、評估風險。

孩子摔倒要不要扶?心理學專家教你一個滿分做法 第9張

圖片來源:giphy

孩子長大的路上,難免磕磕碰碰、跌跌撞撞。只要不是安全事故,爸爸媽媽長期良好、適度的反饋,能讓孩子的安全感充盈。

反之,則完全有可能造成比磕磕碰碰本身更大的問題。

孩子摔倒要不要扶?心理學專家教你一個滿分做法 第10張

審覈專家 鄧欣媚

華東師範大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博士

深圳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

策劃:自燃月

排版:雲成章

題圖來源:站酷海洛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