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請允許孩子“輸在起跑線”

請允許孩子“輸在起跑線”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7.5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請允許孩子“輸在起跑線”

導語:近年在教育領域對家長誤導最嚴重的一句話是“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一些家長由於擔心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通過各種培訓班給孩子超前大滿灌與其年齡不同步的知識,揠苗助長。

倘若將人生形容爲一場競賽,“起跑線”的比喻是恰當的。但是,“輸在起跑線”上只適合短程競賽,例如百米賽。如果是馬拉松那樣的長跑,就不存在輸在起跑線上的擔憂。相反,馬拉松比賽贏在起跑線上的運動員,往往由於沒有保存體力,致使起個大早,趕了晚集。

由此可見,父母是否應該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要看家長對孩子壽命的預估。如果孩子的人生屬於短跑,只有區區十幾年,您一定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都知道百米賽的關鍵往往是起跑,起跑領先了,就成功了一大半。但是假如家長對孩子的壽命預估較長,就相當於孩子的人生是參加一場馬拉松競賽,起跑線是否領先就不重要了。馬拉松競賽的特點是誰笑在最後誰笑得最好。

長跑的要訣是保存實力,這和孩子學習知識的道理一樣。當孩子沒有一定的閱歷時,給其灌輸與孩子的年齡不相符的知識,孩子沒有生活經驗,對知識的感悟不會深刻,不但沒有共鳴感,甚至會厭惡。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分數,而是看受教育者對所學知識的興趣越來越大還是越來越小。如果受教育者對所學知識的興趣越來越大,說明教育成功了,反之則不成功。

受教育者對於所學知識感興趣的程度,除了老師的教授方法,還取決於孩子對知識的感悟程度。舉個例子,一個5歲的孩子對於《靜夜思》只是機械背誦,而一位遠離家鄉的20歲青年如果第一次看到《靜夜思》,可能淚如泉涌,百感交集。

20多年前,某大學的少年班家喻戶曉。如今,這些昔日的神童幾乎全軍覆沒,沒有一個成爲棟樑之才。這些孩子沒有輸在起跑線上,但是他們或父母將人生的馬拉松賽跑誤判爲短跑,拼盡全力贏在起跑線上後,後勁不足,最終敗北,貽笑大方。

買過新汽車的人都知道,新車有磨合期。在新車的磨合期,車速不能太快。只有這樣,這輛汽車未來才能風馳電掣。如果在新車的磨合期高速行駛,汽車就會早衰,該急速行進時,就會力不從心。假設將人比喻成汽車,人的磨合期就是童年。在童年,不能滿負荷運轉,要適度磨合。如此,孩子到了成年,才能快馬加鞭,後勁十足。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重要。”有想象力的人才能進行創造性勞動。但人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想象力會消失。因爲知識符合邏輯,而想象力無章可循。換句話說,知識的本質是科學,想象力的特徵是荒誕。人的大腦一山不容二虎:在學齡前,想象力獨佔鰲頭,腦子被想象力佔據。上學後,大多數人的想象力將被知識驅逐出境,成爲知識淵博但喪失想象力終身只能重複前人發現的知識的人。

很少有人能讓知識和想象力在自己的大腦裏共存,一旦共存,此人就是能進行創造性勞動的成功人士了。在孩子童年時,讓其晚接觸知識,有利於想象力在孩子的大腦裏安營紮寨,倘若孩子成爲想象力和知識並存的人,您就能給大師當爹當娘了。

請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輸在起跑線上,能贏得人生。贏在起跑線上,能輸掉人生。欲將取之必先予之是大智慧。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你也信麼?

專家表示:不要對孩子輕言輸和贏。有的孩子比較早熟,有的孩子比較晚熟。輕易對孩子的表現說輸和贏,可能會有一定正面興趣激勵作用,但負面的影響不可忽視。

問題1 起跑線在哪裏?

有專家表示:“首先要問的是,起跑線在哪裏?”這確實是個問題。

專家舉例說:視神經的發展是零到六個月,起跑線就是孩子剛出生後。很多年輕媽媽把孩子抱在懷裏,在孩子臉上蓋一塊毛巾,看來是保護孩子的眼睛,事實是很糟糕的,孩子視神經的發展需要外界顏色刺激,這種有意的保護反而阻礙了孩子視神經發展。孩子視力發展結果適得其反:在良好條件下,輸在了起跑線上。

每位家長所定的“起跑線”可能不一樣。一位參與討論的年輕家長說,他在準備婚房時,就考慮孩子的家庭教育問題,就在選擇未來的孩子進什麼樣的幼兒園,然後去買那個地方的房子。他把“起跑線”定在成家前,在懷孕前就考慮孩子的發展問題。

入園、上小學、升初中,都被看作事關孩子發展的“起跑線”。進公辦還是民辦學校?這是頗費思量的問題。

問題2 誰的“起跑線”?

一些家長把“起跑線”看作是知識技能,這對孩子的發展不太有利,因爲每個階段孩子都有自己的‘起跑線’。家長單純的對孩子灌輸知識技能,實際是家長的起跑線。

問題3 想讓孩子跑多遠?

在中國,沒聽過方仲永故事的人不多,但熱衷“神童”話題的不少。每個聽過“揠苗助長”故事的人都會嗤之以鼻,可自己揠苗助長時一點也意識不到。

教育專家表示:我們傳統教育的現狀是孩子跑不遠,這樣會導致我們創新能力不足,原創性人才缺乏。一位教育專家提供了這樣一組數據,我國對創造性的開發和投入在全世界排在第六位;我們原創性的成就,在全世界卻排在第24位。

目前,大家對精英關注點是他的解題能力,但解題能力並不是精英的本質屬性。一位數學家說:“高考題一做就會,還有思維嗎!”

不要對孩子輕言輸和贏。有的孩子比較早熟,有的孩子比較晚熟。輕易對孩子的表現說贏和輸,可能會有一定正面激勵作用,但負面的影響不可忽視。用什麼標準和方式測量孩子的輸和贏值得探討。輕易地說“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口號誤導了很多家長,弄不清情況就胡亂‘賽跑’,孩子能跑多遠呢?

擔心孩子會輸在起跑線是誤導

最近有好幾位母親向我抱怨,說假期忙得要死,每天忙着在孩子各種才藝班和補習班之間接接送送,孩子還整天板個臭臉。問及原因,她們異口同聲說要儘早開發孩子大腦潛能,怕他們“輸在起跑線上”。現在,這句話儼然成了諸多天價幼兒園、早教班的最佳廣告詞了。其實這是一個誤區。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重要”,這句話對孩子來說尤爲重要。興趣纔是人一生髮展的動力,所以只有適性發展加上一點點的肯定,纔能有很大的成就。人生不是一場百米賽,而是馬拉松。過於強調早教,雖然會讓孩子早一點具備一些知識,但可能因此終生喪失對追求這些知識的興趣,以致“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教養孩子,其實順其天性即可,柳宗元說得好,“其根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築欲密”,種下了種子,不要時時挖起來看,而是耐心等待,它自然以豐碩的果實來回報你。孩子如果有莫扎特的能力,我們給他莫扎特的環境,他會成爲莫扎特;就算沒有苦心培養而任其自由發展,“生命自己會找出路”,過程雖然會坎坷,他還是有可能會成爲莫扎特。最怕的是孩子不是莫扎特,卻一定要他變成莫扎特,這時雙方都很痛苦。

而從神經學上來說,本沒有“輸在起跑點上”這回事。一方面,“大腦潛能只開發了10%”這樣的說法本來就有待考證,大腦佔我們體重的2%,卻佔用了我們身體20%的能源,是不可能只有10%在工作,其餘的90%閒着沒事幹的。

另一方面,大腦用進廢退,心理學已發現終身學習的神經機制,也就是說人生處處都是起跑線。盲人在讀點字時,常人通常負責視覺的大腦皮質部位,在他們卻被觸覺徵用了。而正常人眼睛矇住五天後,其視覺皮質的功用也會產生改變,去做聽覺、觸覺方面的事。

另外的實驗也證明,大腦不停因外界需求而改變神經迴路的連接,比如管記憶的海馬迴的神經細胞會長出新的神經元。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