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營養食譜 > 四季養生 > 冬病夏治最常用的方法

冬病夏治最常用的方法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4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冬病夏治是在夏季培補人體的陽氣,比較適合陽氣不足致使陰寒之邪侵襲人體引發疾病的人羣,下面來了解一下冬病夏治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穴位貼敷法

冬病夏治穴位貼敷法主要適合於素體陽虛的人,用於在秋、冬、春季容易反覆發作或加重的慢性、頑固性肺系(呼吸系統)疾病。由於冬病夏治穴位貼敷是利用全年氣溫最高、陽氣最旺的夏至後三伏時期,故也簡稱爲“三伏貼”。

經過長期的臨牀實踐,中醫專家重點推薦的適宜防治病症是:

1.久咳、哮喘、肺痹(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2.鼻淵、鼻鼽、喉痹(變應性鼻炎、慢性鼻竇炎、慢性咽喉炎等)。

3.小兒體虛易感冒、反覆咳喘(呼吸道感染)者。

4.部分骨關節病(風溼、類風溼性關節炎)。

冬病夏治最常用的方法

拔火罐

拔火罐也是冬病夏治的常用中醫方。用拔火罐冬病夏治的原理和刮痧差不多,都是刺激經絡穴位,使局部皮膚髮紅充血,來疏通經絡祛除寒氣。

適應症:風寒溼痹、頸肩腰背腿痛、關節痛、軟組織閃挫扭傷及傷風感冒、頭痛、咳嗽、哮喘、胃痛、嘔吐、腹痛、腹瀉、痛經等。

禁忌證:皮膚潰瘍、水腫及大血管處;過飢、過飽、醉酒時;高熱抽搐及凝血功能機制障礙者;孕婦腰骶部及腹部、婦女經期均不宜拔罐。

冬病夏治最常用的方法 第2張

艾灸

艾灸也是冬病夏治的一種常用方法,艾灸即用艾葉製成的艾絨、艾炷、艾條,在一定的穴位上用各種不同的方法燃燒,直接或間接地施以適當的溫熱刺激,通過經絡的傳導作用,調節臟腑功能,維護體內陰陽平衡而達到治病和養生保健目的的一種方法。

適應症:外感風寒、營衛氣血失調諸症;經絡阻滯及風寒溼痹各種關節病證,如腰腿冷痛、頸腰椎病、關節炎等;拔毒泄熱,疔癰瘡毒;中氣下陷的脫肛、子宮脫垂、崩漏帶下、宮寒、胎動不安;各種因風寒引起的痛症;慢性久病、陽氣衰弱、怕風怕冷、麻木痿軟;脾胃虛弱,如慢性虛寒性腸胃病、慢性腹瀉;腎虛陰虧、遺精早泄、陽痿、腰膝無力等症;無病自疚,可增強抗病能力,使精力充沛,延年益壽。總之,艾灸的適應病症很廣泛。

禁忌症:極度疲勞、過飢、過飽、酒醉、大汗淋漓、情緒不穩、婦女經期忌灸;傳染病、高熱、昏迷、抽風期間,或身體極度衰竭,形瘦骨立,呈惡病質的垂危狀態等忌灸;顏面部不宜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響美觀;皮薄、肌少、筋肉結聚處,妊娠期婦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頭、陰部、睾丸等不宜灸;大動脈處、靜脈血管、心臟部位等不宜施灸。

冬病夏治最常用的方法 第3張

“伏針”療法

除了以上幾種常見的冬病夏治方法之外,“伏針、伏灸”療法具有辨證論治的特點,個體化治療的優勢更受醫生和患者青睞,正所謂“冬養三九補品旺,夏治三伏行鍼忙”。

其實,“伏針”療法自古有之,早在《內經》中就有夏日用針之說。汪機於《鍼灸問對》中引朱丹溪之言稱:“夏月陽氣盡浮於表,今醫灼艾,多在夏月,寧不犯火逆之戒乎?”據此,可見伏針、伏灸在金元時代,即已廣泛盛行,已深入人心。《中醫針法集錦》中認爲“伏針”由清末民初的上海知名鍼灸學家李培卿正式提出。後代醫家不斷完善發展伏針療法,逐漸成爲江浙滬一帶盛行的特色診療方法。

適用症:過敏性鼻炎;風寒溼邪所致的頸、肩、腰腿痛、關節炎、咳嗽、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慢阻肺等疾病;陽氣不足所致的腹瀉、胃痛、失眠、半身癱瘓、口眼歪斜、月經不調、不孕不育等疾病。

冬病夏治最常用的方法 第4張

孕前飲食禁忌
飲食常識
美食文化
飲食調理
中醫養生
美食資訊
奶粉知識
四季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