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當孩子說“我做不到”時,爸媽懂嗎?

當孩子說“我做不到”時,爸媽懂嗎?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當孩子和我說“媽媽,我做不到”的時候,是孩子不自信還是怎麼?當孩子說“我做不到”時,他其實在說什麼?

有位媽媽告訴我他的兒子特別消極、不自信,比如拼拼圖時,媽媽鼓勵說:你很聰明,只要努力就可以做好。

兒子反覆說:我很傻的,我是傻子,我是笨蛋。

媽媽說:怎麼會啊?!你肯定可以做到的,努力就可以。

兒子反覆答:我做不到,我是傻子,笨蛋。

聽到孩子說這樣的話,媽媽感覺非常無助,看到孩子一副消極逃避的樣子,還有點恨鐵不成鋼。

瞭解下來,孩子也確實容易在困難面前退縮,不願意嘗試新挑戰,比如和小朋友或大人賽跑,一旦別人超過他一點點,他就不跑了。也經常說反話,逃避與媽媽好好溝通。

媽媽基本對孩子的行爲表現也是不滿意的,比如刷牙洗臉磨磨蹭蹭,上早教班自己玩亂跑,不主動跟老師打招呼,愛發脾氣,不專心不努力……

偶爾一兩次滿意,媽媽倒也會表揚,但大部分時候,媽媽覺得是這個孩子太難帶,還不聽話,不努力。如果孩子聽話努力的話,會做得更好。

總之,媽媽把着眼點一直放在不足上,孩子每天夜以繼日感到的就三個字:“不夠好”或“不努力”。

這種“從不說好,說了也很假很空,只說不好”的消極關注,每天都讓孩子感到壓力,滿滿吞噬着孩子的信心。

比如,練習跳繩,有一天孩子提起精神,全神貫注,一氣呵成,連跳了8個(平時一般連跳3個)。

媽媽驚訝地說:

“你看,你可以的啊!竟然連跳了8個,這不很好嗎?只要你認真努力,你就可以做得像這次這麼好!”

這話乍一看像是肯定鼓勵甚至表揚,但孩子怎麼聽都像在說:“你不夠努力,你應該更努力!你過去太不努力了吧!”

而一個有着積極人格傾向的媽媽,可能會這樣說:

“媽媽看到你全神貫注,兩隻腳每次都努力擡高,姿勢標準,真厲害!”

“這一次的完成不止屬於這一次,而是包含着你過去每一分每一秒的努力,是我們過去每一次的澆水施肥、辛勤耕耘的結果。”

“沒有哪一個成功是偶然的,而是過去的很多次努力在此刻的展現。媽媽真爲你感到高興,你一定也爲自己感到高興,是嗎?”

這一次,孩子聽到了什麼?感受如何?他將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自己過去的行爲?他會決定接下來怎麼做?

有着積極人格傾向的家長,會善於肯定孩子過去的努力,哪怕是一點點,他們總會讓孩子感受到真切的價值感!

那就是:

我過去是努力的,哪怕是一點點;

我過去的行爲是有讓我自己滿意的,哪怕是一點點;

我的爸爸媽媽也對我是滿意的,哪怕是一點點;

哪怕我還有不足,但我有價值感,有成就感,哪怕是一點點;

我感到充滿力量,我還可以做得再好一點,我還想繼續努力……

自信與內在動力就這樣悄悄得明亮起來了,每一個這樣的時刻,就彷彿星星之火,在孩子的心裏被點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當孩子說“我做不到”時,爸媽懂嗎?

積極人格,從哪裏來呢?

除了孩子先天的氣質類型,我想更多的是從同樣有着“積極人格傾向”的撫養者身上沿襲而來。這裏僅從後天的教養,尤其是父母的教養方式上來談一談我個人的觀察。

有着積極人格傾向的家長,通常:

1、超級擅長積極關注。

他們更重視和強化,“做”這個行爲本身,和“已經做到的”值得肯定的部分,比如:雖然有些不情願,但你依然坐到了書桌前,開始寫作業,而且已經把這兩道題獨立完成了。

他們更重視和強化,“做”這個行爲本身,和“已經做到的”值得肯定的部分,比如:雖然有些不情願,但你依然坐到了書桌前,開始寫作業,而且已經把這兩道題獨立完成了。

他們更重視和強化,“做”這個行爲本身,和“已經做到的”值得肯定的部分,比如:雖然有些不情願,但你依然坐到了書桌前,開始寫作業,而且已經把這兩道題獨立完成他們更重視和強化,“做”這個行爲本身,和“已經做到的”值得肯定的部分;

比如:雖然有些不情願,但你依然坐到了書桌前,開始寫作業,而且已經把這兩道題獨立完成了。

他們願意耐心等待,慢慢引導和鼓勵,較少強迫孩子一定要在程度上做得如何如何更好,不會讓孩子感受到“我永遠不夠好”,而是經常讓孩子感到“我有可取之處,我還想更好”。

2、孩子做得好時,肯定過去的長久努力。

他們在孩子成功時,會告訴孩子:他們在孩子成功時,會告訴孩子:成,是在於過去長久的努力,而非僅僅是態度好了。

他們較少糾結在孩子的態度上,他們知道態度是隨着行爲習慣和自信心而改變的,他們不求孩子完美,只求努力改善。

3、孩子做得不好時,引導孩子自我肯定。

他們在孩子做的不夠好時,也會注重先引導孩子自我肯定,讓孩子先說說哪裏對自己比較滿意,再說說哪裏可以改善,作爲成長點來發掘孩子的內在動力。

他們經常讓孩子有價值感、成就感,而不是一直讓孩子感到自己總是不夠好。

4、對自己也比較滿意,知足常樂,迎難而上。

他們接納自己和孩子的不完美,精神上比較放鬆,知足常樂。而在面對困難和痛苦時,也比較有執行力,有過往的成功經驗讓他們更擅長把壓力變爲動力,不怕失敗。

(而具備相反特質傾向的家長,比較容易追求完美,緊張焦慮,對孩子和自己都要求過高,甚至會讓孩子感到比較苛刻,對自己和孩子都不太滿意。)

最近和家長工作時,我時常感受到這些有關“積極人格”的部分,也看到一些媽媽和我聊完之後,對自我有了新的覺察,這真的很不容易,孩子也許真的是我們的老師,因爲孩子,我們纔會更加完善自我,希望給到孩子更多積極的影響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們心裏的火苗,一定會映照出孩子心中的斑斕天地。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