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3歲之前的孩子有“分離焦慮”和“認生”的情況,該如何處理?

3歲之前的孩子有“分離焦慮”和“認生”的情況,該如何處理?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的分離焦慮和認生有何差別?那麼0-3歲孩子的“分離焦慮”和“認生”該如何處理?先來看看“分離焦慮”和“認生”背後的心理學知識。

3歲以前,嬰幼兒在情緒發展(心理髮展)上有四項主要任務:

掌握和調節對內、外部的事物反應。區別自我和他人。

學習如何表達、理解情緒。

建立依戀關係。

開始形成自我或自我意識的概念。

掌握和調節對內、外部的事物反應。區別自我和他人。

接地氣說法:怎麼寵溺都不嫌多。

新生兒不舒服的時候通常會瞬間情緒失控,而一個平靜的成年人的及時迴應就可以幫助嬰兒平復情緒,併爲他提供他所需要的慰藉。撫養人的敏感度和迴應方式是幫助寶寶學習情緒調節的最有力的支持。當嬰兒在哭泣的時候,得到了父母及時的安撫,那麼ta就開始瞭解自己並不是孤獨的,ta可以哭,可以表達自己的情緒,然後日復一日學會如何積極地調節自己的情緒。

如果嬰兒的訴求總是被忽略,或是在虐待和打罵中成長,他們通常難以學會如何表達自己的需要,長期的高壓力環境可能導致孩子日後甚至成年後也會出現一些非適齡行爲,比如吃手,啃指甲等,以這種非常原始的生理應激反應來緩解自己的焦慮。

學習如何表達、理解情緒。

接地氣說法:情緒不分好壞,抱抱負面情緒。

一些科學家在探討不同情緒出現順序的時候發現,悲傷、厭惡和驚訝這三種情緒在剛出生的小寶寶已經有了!4個月左右會出現憤怒和快樂的情緒,6個月後出現恐懼和害羞的情緒。

所以不管你願不願意,接不接受,有多麼捨不得寶寶體驗負面情緒,都沒有辦法忽略這樣一個事實:所有情緒都是與生俱來的,天賜的,沒有高低貴賤,都是形成一個完整人格的必要條件。生而爲人,自然期待體驗生活的酸甜苦辣,寶寶也想要活到淋漓。

3歲之前的孩子有“分離焦慮”和“認生”的情況,該如何處理?

建立依戀關係。

接地氣說法:我會一直陪着你。

精神病學專家、依戀領域研究的先驅約翰鮑爾貝說,“嬰幼兒應當與多個重要的成人建立依戀而非僅僅母親。若在幼年依戀關係無法建立,將會對個體健康的社會性和情緒發展造成終生的影響。”

在1999年,他還列舉了嬰兒與他人依戀關係發展的順序

階段一(0~8-12周):區別性有限的社會反映階段。

在出生的頭三個月,撫養人應當給予寶寶充分、及時的滿足和迴應。

階段二(2~7個月):區別的社會反映階段。

寶寶開始識別出父母與他人,開始更傾向於與父母(特別是母親)建立起依戀關係。開始出現對於陌生人的恐懼,也就是認生。

階段三(7~24個月):主動尋求親近與區別的對象接觸的階段。

被這個名詞整懵了沒?哈哈,其實就是開始了“分離焦慮”和“認生”的階段。

自我意識。

接地氣說法:寶貝,你不是我生命的延續,你是你自己。

寶寶是天生的哲學家。因爲自出生就開始“思考”偉大的哲學命題了——“我是誰?”

從出生開始,ta開始體會到來自自己的觸摸和別人的觸摸是不同的,開始體會到閉上眼和他人將燈關掉的感受是不同的,開始慢慢意識到自己和媽媽是不同的個體,開始體會到事情可能有時候並不會總是順意(比如,寶寶哭是因爲餓了,撫養人卻誤以爲尿片要換)。但恰恰是這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匯聚成了寶寶寶貴的生活經驗,ta開始明白自己是獨立於他人存在的一個人,開始出現自我意識。區分自身和他人,是寶寶嬰兒期情緒發展的主要任務,自我意識在隨着孩子進入更大的社交圈後不斷得到修正。

面對3歲之前的孩子,如果父母可以理解他們一直在兢兢業業完成這4項使命,那麼就能依次分辨出孩子的適齡行爲與不良行爲,從而減輕爲人父母的焦慮,可以更好地陪孩子成長,靜待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