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當媽以後才發現:誰的孩子沒“熊”過?

當媽以後才發現:誰的孩子沒“熊”過?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8.6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昨天去買麪包,我正專心致志的挑選着,一個三四歲的小男孩,搖搖晃晃的撞到我身上,我低頭一看,他無大礙,沒想到,小男孩擰着眉頭,氣哄哄的嗚咽:“你撞我,壞蛋”。

那小眼神,彷彿要吃人。

我愣了2秒鐘,這小崽子,明明是他撞了我,竟然還會“碰瓷”,我應該好好替他媽媽教育教育他。

但是,身爲媽媽的我還是遲疑了,想到剛看過的關於兒童心理學的案例,馬上依葫蘆畫瓢,平復了情緒,擠出個微笑:

“寶貝兒,對不起啊,阿姨不是故意的”,

沒想到,小男孩都要咧嘴哭的臉突然就笑起來:

“阿姨,沒關係”。

然後,跳到他媽媽身邊,驕傲的指向我:

“媽媽,那個阿姨向我道歉了,她是好人”。

整個過程,我哭笑不得。

但同時,我太慶幸我的處理方式了,因爲我知道,這個階段的孩子:

①以自我爲中心,沒有足夠的同理心,他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他撞疼了的頭上,一定要找一個外物來對此負責;

②判斷標準只有好與不好,有時說狠話只是爲了發泄情緒,而沒有惡意;

③觀察並模仿大人的言行舉止,如果我處理的不好,會讓他對幼兒園老師教的“不小心撞到別人應該道歉”的做法感到困惑。

我剋制住了給他貼上“熊孩子”標籤的衝動,如果當時,當我聽到壞蛋兩個字立馬怒髮衝冠,拎着他去找他媽媽理論,事情會不會又像前些天鬧的沸沸揚揚的滑梯事件一樣。

說不定,我們也上了微博頭條,標題就是,“熊孩子碰瓷,兩寶媽大打出手”。

當媽以後才發現:誰的孩子沒“熊”過?

別輕易給他貼上“熊孩子”標籤

當媽媽之前,若是在路上碰見個橫衝直撞的孩子,一定會翻個白眼,心裏暗罵:這種熊孩子,就別領出來丟人現眼了。

而我當了媽媽之後,尤其是學習了很多兒童心理學書籍後,才意識到,一定程度上,“熊”——是孩子發展的必經階段。

第一次帶不滿1歲的兒子坐高鐵,由於經驗不足,在進站前10分鐘,就給兒子套上羽絨服,隨着人羣排隊等着下車,結果,燥熱的兒子開始大哭,而我們擠在過道的隊伍裏動彈不得,前面和後面的年輕人已經開始頻頻看向我們,那眼神很熟悉,與我曾經投給“熊孩子”的眼神並無異樣,終於前面的小姑娘忍不住了,“能別哭了嗎?震的耳膜疼”。

我剛要反擊,好在這時,另外一個寶媽提醒我,“你趕快把寶寶羽絨服的拉鍊解開,把帽子圍巾退下來”,慌亂的我才終於定了神,順利解決了這場“熊孩子”危機。

回想起當時的情景,如果沒有那位媽媽的提醒,我可能真的會向頻頻對我兒子翻白眼的年輕人發飆。當時的我,認爲兒子是無辜的,因爲他還不到1歲,你爲什麼不能容忍他哭一會呢?同時狀況是突發並失控的,而我又是無助和煩躁的,我認爲已經盡力在哄他了,而他的不受控我真的有點無能爲力,此時的我,最容易的做法就是把這股怒氣投射到指責我的小姑娘身上。

而平時,我很少與人發生衝突,而更不是別人口中的“熊孩子”家長,但在那個時刻,我差點成爲“熊家長”。

知乎上有一個非常火熱的話題,“如何對付一個熊孩子”,我仔細閱讀了一番,基本都是還沒有結婚生子的學生們對此義憤填膺,而作爲媽媽的我,第一次發現,我變寬容了,他們所描述的很多熊孩子,在我看來,真的就是一個孩子生長髮育過程中的某些必經階段,尤其是低於5歲的幼童。

有次看見朋友圈一個媽媽領着兩個兒子去看畫展,她曬了一張照片,兩個娃娃趴在地上匍匐前進,配文是,“太丟人了,只能打道回府了”,我太能理解她的心情了,帶着2歲和3歲的淘小子出門,着實不易。

而如果這時有好事之人,把這副情景傳到網絡上,可能又是一番“熊孩子”批判大會了。

其實,“熊孩子”真的沒有那麼多,有時候,可能只是我們留給手足無措的家長們處理的時間太短了

誰的小時候沒熊過?

我媽經常提起我的“熊孩子”歲月。

比如把牙膏擠在夾心餅乾裏騙小朋友吃;

比如把小朋友帶到家裏玩兒,然後賣雪糕給他們吃。

可是現在,我不會再如此捉弄人,對朋友,也絕不唯利是圖。

又比如,弟弟小時候總是把我的作業本藏起來,然後看着我着急的滿屋找。

他還偷偷把毛毛蟲放到我的衣服上嚇到我大哭。

但是,他現在卻是我最親的人。

人,其實是忘性特別大的動物,他會把成長過程中遇到的所有困惑與不解忘得一乾二淨,然後站在道德至高點,指責正在前行的下一代。

比如,八零後被批判爲“垮掉”的一代,九零後被冠上“腦殘”的稱謂。

誰又比誰高明多少呢?

你對路上蹦蹦跳跳的小孩子翻白眼,你在這個時候,說不定正光着屁股在鄰居家的菜園子裏偷草莓;

你對追星的小朋友們冷嘲熱諷,當年,梳着飛機頭,穿着喇叭褲,斜叼着牙籤橫行在馬路上的,難道不是年輕的你嗎?

沒“熊”過的孩子,怎麼能長大成人呢?

真的遇上熊孩子,走爲上計

當然,名副其實的“熊孩子”是存在的。

比如,在公共場合三番五次的推人、打人,而家長不但不制止還在一旁加油助威的;

比如,在學校裏,欺辱同學,收保護費,一言不合就打架鬥毆的;

又比如,李天一。

而這種“熊”孩子,一定是“熊”家長教育出來的。

在公共場合遇上“熊孩子”,走爲上計,與無賴爭高下,你永遠贏不了,除非你把自己也拉到無賴的水準;

學校裏的“熊孩子”,防範爲妙,如果真被霸凌,家長着實要重視並嚴肅處理;

而當“熊孩子”步入社會時,早晚會有法律給予他們狠狠的教訓。

但是現在,彷彿批判“熊孩子”成爲一種“政治正確”,你今天沒有教育一個“熊孩子”,都不是一個合格的“衛道士”。

所以,我們的確需要區別對待“真”熊與“假”熊。

對於那些手毛腳亂的“假”熊們,他們的父母也正抓耳撓腮的想辦法安撫這個“混世魔王”, 如果你此時仔細回想一下你的開襠褲時代,說不定,觸景生情,還會笑出聲。

畢竟,誰的小時候,沒“熊”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