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老人會“帶壞”孩子嗎

老人會“帶壞”孩子嗎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3.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老人會“帶壞”孩子嗎?面對隔代教育的矛盾,家長該怎麼辦?讓人頭疼的“隔代育兒”矛盾,該如何化解?育兒教育離不開家長父母,但同時也會得到上一輩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的關懷照顧,但有時候因爲觀念衝突,父母會和上一輩之間會有摩擦,甚至上演家庭大戰。

如何用心理學的方法,轉變老人的教育思維,讓寶貝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快樂成長呢?

關於帶娃的理念方面,如何幫助孩子培養好習慣、建構健全的人格,爺爺奶奶的理念確實也需要擴充升級。

想改變錯誤的育兒習慣,就自己多承擔

這樣的抱怨我們是不是經常能聽到:

“我跟爺爺奶奶說了多少次了,不要給孩子買那麼多巧克力,吃了喉嚨就容易發炎,吃多了飯吃的就少了,還怨孩子不好好吃飯。”

“我們家爺爺奶奶追着孩子餵飯,還美其名曰,這樣吃的多!”

其實對於餵飯這件事,我和老公,也跟公公婆婆抗爭了很久,我們反覆強調,吃飯是人類的本能,孩子只要餓了肯定會吃,如果老是追着餵飯,會讓孩子覺得吃飯不是自己的事情,反而會有厭煩情緒

可是爺爺奶奶的理由很充足,她自己吃太慢,吃的還少,吃的少,不長個。我們進而解釋說,不讓她自己吃,多練習,怎麼能吃的好。奶奶做過小學老師,有個優點是會反思,不過奶奶還是說了喃喃的說了句:“不讓我餵飯,我失業了!”一臉失落的表情。

但是,在我們堅持了一年不餵飯後,爺爺奶奶發現孩子吃飯吃的香,吃的多,吃的好,欣慰之情溢於言表,還會說一句:“還是自己吃飯好。”

時至如今,我們帶孩子出去吃飯,有時也會引來旁邊桌父母羨慕的眼光,有的還會問:“你們家孩子幾歲了,吃飯怎麼那麼香?我們家孩子怎麼喂都不愛吃。”這時我們會問一句:“你們家是老人餵飯的吧,讓孩子自己吃吧,孩子不吃就餓一頓,一頓不行,就兩頓!”

老人會“帶壞”孩子嗎

幫助老人瞭解孩子的身心發育過程

曾經有人盤點這幾類類爺爺奶奶帶孩子讓爸媽來氣的行爲的:

1、吃飯泡湯,影響孩子消化;

2、過渡保護,破壞孩子直覺;

3、給孩子穿的太多;

4、不停的給孩子喂東西吃;

5、總是打擾孩子,破壞孩子專注力;

6、總跟孩子說不能;

7、當衆打罵孩子,給孩子貼標籤。

……

不知道你們家爺爺奶奶中了幾條?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嬰幼兒的心理髮展分爲大運動、精細動作、適應能力、語言和社交行爲五個方面。

如果老年人不瞭解孩子在身心發育過程中應有的訓練,溺愛孩子,凡事包辦,就會錯過心理髮展的關鍵期。比如有的孩子脾氣大,稍有不如意就大哭大鬧;生活自理能力差,適應力差等。

在知乎上還有個問題:怎樣避免隔代教養帶來的缺點?回答者首先強調了一點,隔代教育所體帶來的最大缺點,未必體現在孩子身上,更體現在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也就是說,可能傷害到老人、子女、女兒、女婿。

舉個例子:對於用尿布還是用尿不溼這事來說,孩子父母說:“這是我的孩子,應該我說了算。”而爺爺奶奶卻說:“你懂什麼,你當年就是這樣養大的。”

其實,老人並不是非要傷害孩子,也並不是非要與媳婦作對,只是當年他們帶孩子就是這樣帶過來的,“你們小時候我就是這樣做的”這句話經常掛在老人的嘴邊,他們不知道曾經對的那條路不適合現在了,或者說經過科學育兒的普及,原來的錯誤觀念和做法已經被逐漸糾正。

歸根究底,這種關愛的邏輯根由在於急於展現自己的身份,而沒有放在孩子的需求點上。

然而,在這中間,爸爸媽媽既要照顧到孩子的需求,也要照顧到老人的需求。很多年輕人在抱怨老人帶娃的各種弊端時,卻忽略了跟老人之間的溝通。

其實大家的出發點都是爲了孩子好,不能完全說誰對誰錯。如果爸爸媽媽覺得老人帶娃有問題,卻又溝通不了的情況下,儘量自己多做一些,承擔起自己該承擔的義務,讓老人看到效果才能真正認同(就像開頭說的我堅持讓孩子自己吃飯),不要認爲老人幫自己帶娃就是應該的,把一切都推給老人自己卻在一邊埋怨。

相信如果年輕人能夠理解老人幫帶娃的辛苦,多關心老人,老人的心情好了,溝通起來自然也就順暢,此時再逐步給老人灌輸科學育兒的內容,老人也會慢慢接受並實施的。

父母如何調和與長輩之間的帶娃分歧

對於有些固執的長輩,我們該如何調和相互之間的帶娃分歧呢?

兒童教育家李躍兒給出的答案是:年輕父母要喚醒爺爺奶奶對於教育的研究熱情,把孩子作爲良好教育的實驗品。

她舉了個例子,現在有很多“父母學堂”這樣的活動可以去學習,大部分都是父母參加,父母瞭解完一些好的育兒理念後,回家就指責爺爺奶奶,其實這是不對的,正確的做法是讓爺爺奶奶去學習,讓他們去探索,去實踐。給老人一次成長的機會,去學習,去研究。

有些老人雖然退休了,但精神生活還沒有建構好,現在又給他一個事業,一片可耕耘的家園,他在這裏面是享受的。老兩口再去討論,怎麼給孩子建構原則,如何幫助孩子順利度過各種敏感期……那種興奮和享受,我們隔着屏幕也都能感受的到。

主持人樊登就曾經說過,自己的媽媽是小學老師,退休幫着帶孩子,他把很多育兒書介紹給她,跟她交流育兒的新觀念,他的母親就會反思自己以前教學時的一些做法,哪些不對,怎樣做更科學,樊登的兒子嘟嘟就成了奶奶育兒的快樂實驗田。

不過,話說回來,爺爺奶奶再更新升級育兒觀念,那也只是隔代之愛。對於孩子,他的啓蒙老師和愛的陪伴者,還是父母。我們在要孩子進步成長的時候,是否考慮到自己也要不斷的學習與成長?

你想讓孩子專心讀書,你卻在追劇或在打王者榮耀。你想讓孩子對未知之事抱有好奇心,你卻在孩子問你問題時說,我不知道,我不會。那麼,孩子怎麼能成長爲你希望成爲的模樣?

家長們要給予孩子的不僅是衣食無憂的物質環境,更重要的是來自自身奮鬥的經驗和方法,幫助孩子塑造好性格,掌握更高效的學習方法,學會爲人處世與自信自強的培養,爲孩子創造認識與探索世界的機會。而這些,當然需要爸爸媽媽媽們,帶着爺爺奶奶一起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