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故事繪本 > 《給孩子人生的先修班 》:談“家境”

《給孩子人生的先修班 》:談“家境”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4.7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孩子們漫長的學習道路中,難以避免的是現實的問題。關於“家境”這個無法改變的事實,無時無刻都被人提起。我們應該如何教導孩子面對這一切現實的問題呢?

《給孩子人生的先修班 》:談“家境”

孩子們的心地和眼睛

是比較澄澈、天真、有哲思的。

所以他們可以那麼容易就漫漾出,

滿足愉悅的笑容。

我開始想要學習孩子的心思,

勾一個更知足的答案。

有一天,希臘哲學家赫培克里脫招待朋友到家裏小聚,他把朋友引到他那間古舊平凡的廚房時說,進來吧,這裏也有神祇。

我在這甚簡短的招呼裏,捕捉到一種單純生活的意象,教養生活或婚姻狀態是否如爐火、橄欖般溫暖紮實,果真不是以金錢和物質就可以衡量的。更多的感官滿足,應該是來自理解過後的細微處讚歎。

有時候我帶着孩子們撿拾幾朵飛落地上的雞蛋花,湊近一聞香氣仍然在,Nana 將它們帶回家放在小水碗裏,置於浴廁內洗手檯旁,因此陳設出一個家境的安康。家境,其實不僅是物質面,也是既精神又形而上的。

Milla 和 Nana 每學年開學初,都會帶回一張“家庭狀況調查表”,藉由這張表的填寫,來協助老師瞭解班上每個孩子的生活基本概況。

表格裏的問題設計與答案選項,多年來皆未曾改變,但是,針對這些問題,孩子們所自行圈選的答案,卻會隨着年齡的增長、心智的演進,而年年有着不同的看法。

通常我賦予孩子們完全的自由來填寫這張表而不代勞,只會在他們圈選後、我簽名前,瀏覽一下她們所畫的答案,這些答案,或許可以幫我勾勒浮現出我的孩子們當下心中對“家”的感受與觀察。

低年級的時候,在父母的管教方式欄,Milla 總是圈選“媽媽是嚴厲型、爸爸則是民主型”的管教方式。確實,在孩子們正年幼時,我對她們紀律和生活自理能力的鍛鍊,是非常貫徹到底的,不應該鬆的地方我絕不讓孩子們鬆,因此,Milla 認爲我是個嚴厲的母親,這形象我並不意外。

時光荏苒,今年升上小六的她,突然轉了個彎,填上媽媽和爸爸都是“民主型管教”的答案。

是這些年我變慈愛了嗎?是這些年我隨着孩子的年齡身心變化,彈性調整自己帶孩子的方式嗎?

還是,不變的是我,變的是 Milla,是因爲她長大了,體會到所謂母親的“管教”,是來自媽媽對紀律的堅持、不輕易放縱她們的任性呢?

而丈夫倒是這麼多年,始終滿心歡喜享受女兒頒發的“民主式教養”光環,孩子感到自己的爸爸是個有商有量的長輩,這樣也很好。我始終希望這個世代的男人,可以走出威嚴、霸氣、拘謹的傳統包袱,把教養孩子的心情放輕鬆,盡情去散發溫柔爸爸的慈暉。

這張表格還有個字段是詢問孩子家中經濟情況的。可以圈選的答案,總共有富裕、小康、普通、清寒、貧困。我一直感覺這問題的設計有缺陷,關於富裕、小康或貧困,究竟理清的標準和界線在哪裏?而那些身陷貧困家庭的孩子,又是否願意打開心房,公開勾選一個清寒的選項給老師呢?孩子們的心地和眼睛,

是比較澄澈、天真、有哲思的。

所以他們可以那麼容易就漫漾出,

滿足愉悅的笑容。

我開始想要學習孩子的心思,

勾一個更知足的答案。

有一天,希臘哲學家赫培克里脫招待朋友到家裏小聚,他把朋友引到他那間古舊平凡的廚房時說,進來吧,這裏也有神祇。

我在這甚簡短的招呼裏,捕捉到一種單純生活的意象,教養生活或婚姻狀態是否如爐火、橄欖般溫暖紮實,果真不是以金錢和物質就可以衡量的。更多的感官滿足,應該是來自理解過後的細微處讚歎。

有時候我帶着孩子們撿拾幾朵飛落地上的雞蛋花,湊近一聞香氣仍然在,Nana 將它們帶回家放在小水碗裏,置於浴廁內洗手檯旁,因此陳設出一個家境的安康。家境,其實不僅是物質面,也是既精神又形而上的。

Milla 和 Nana 每學年開學初,都會帶回一張“家庭狀況調查表”,藉由這張表的填寫,來協助老師瞭解班上每個孩子的生活基本概況。

表格裏的問題設計與答案選項,多年來皆未曾改變,但是,針對這些問題,孩子們所自行圈選的答案,卻會隨着年齡的增長、心智的演進,而年年有着不同的看法。

通常我賦予孩子們完全的自由來填寫這張表而不代勞,只會在他們圈選後、我簽名前,瀏覽一下她們所畫的答案,這些答案,或許可以幫我勾勒浮現出我的孩子們當下心中對“家”的感受與觀察。

低年級的時候,在父母的管教方式欄,Milla 總是圈選“媽媽是嚴厲型、爸爸則是民主型”的管教方式。確實,在孩子們正年幼時,我對她們紀律和生活自理能力的鍛鍊,是非常貫徹到底的,不應該鬆的地方我絕不讓孩子們鬆,因此,Milla 認爲我是個嚴厲的母親,這形象我並不意外。

時光荏苒,今年升上小六的她,突然轉了個彎,填上媽媽和爸爸都是“民主型管教”的答案。

是這些年我變慈愛了嗎?是這些年我隨着孩子的年齡身心變化,彈性調整自己帶孩子的方式嗎?

還是,不變的是我,變的是 Milla,是因爲她長大了,體會到所謂母親的“管教”,是來自媽媽對紀律的堅持、不輕易放縱她們的任性呢?

而丈夫倒是這麼多年,始終滿心歡喜享受女兒頒發的“民主式教養”光環,孩子感到自己的爸爸是個有商有量的長輩,這樣也很好。我始終希望這個世代的男人,可以走出威嚴、霸氣、拘謹的傳統包袱,把教養孩子的心情放輕鬆,盡情去散發溫柔爸爸的慈暉。

這張表格還有個字段是詢問孩子家中經濟情況的。可以圈選的答案,總共有富裕、小康、普通、清寒、貧困。我一直感覺這問題的設計有缺陷,關於富裕、小康或貧困,究竟理清的標準和界線在哪裏?而那些身陷貧困家庭的孩子,又是否願意打開心房,公開勾選一個清寒的選項給老師呢?

果真 Milla 和 Nana 雖然享受同一個屋檐下的滋養,在家境的認知上,姐妹倆所圈選的答案就不一樣。

九歲 Nana 覺得我們家裏當然是富裕的,Milla 卻覺得:“哎喲,我們家只是小康而已啦。”

供養孩子吃穿的我,不禁覺得,這是好有趣的現象!

我笑着問纔剛升上小四的 Nana:“寶貝,哇,你覺得我們家很富裕嗎?這種感覺是打哪兒來的呀?”

Nana 的聲音清脆好聽,口齒又很清晰,她一本正經地回答說:

“我們家這麼大,有四個房間、有鋼琴,還有一個小院子,大白(家裏的七人座老休旅車)也很大,你有時候會帶我們去住飯店,我們去過兩次東京迪斯尼,爸爸也會帶我們去吃 buffet和聽音樂會,家裏很多書、CD 和玩具,哎喲,這樣就是很有錢了啦!我們家當然是選‘富裕’啊!”

姐姐 Milla 即將是個青春小少女,果真吃過的飯比較多、世面見得比妹妹廣,她對自己家境的判斷就很不一樣。小少女不以爲然地對 Nana 說:“我們家一點都不富裕好嗎 ? 你沒看到我們小區每家鄰居的車庫一打開,幾乎都是停兩三輛奔馳或BMW 嗎?你沒看到我們鄰居的房子,都是一家住一棟好幾層樓的,院子都不知道是我們家的幾倍大!我們班某某某今年暑假全家要去瑞士或西班牙玩,還有那個某某某她幾乎已經踏遍全歐洲了,歐美機票那麼貴,我們家還要繳房貸,把拔馬麻說我們還去不起。所以我覺得我們家應該是填小康,不能寫富裕。”

真難得聽到自己的兩個小傢伙,以視野有限但天真的比較法,辯論所謂“富裕”的定義。

我和丈夫聽了她們的見解,不禁面面相覷,這似乎沒有對與錯、也沒有標準答案。成人被制約的想法,如何能跟這兩個小小心靈表述:我們覺得我們的家境,連“小康”都談不上,只是“普通”而已呢?是要像 Nana 那樣滿足點很低,還是要像Milla 那樣務實比較好?

我們的房子雖不小,但可是跟銀行貸款七成買的呢,在貸款還全清償之前,我和爸爸其實一直都有着欠債的不心安。

至於爲我們服務的大白,雖然很大一輛很舒服,可是它已經是個十多歲的老爺車了。爸爸一直很想換,媽媽一直在擋着,因爲大白還能開、還能用、還能跑,換新車要很大一筆錢,會減少家裏的存款,我們家好像還沒有到財務這麼自由的程度。

而你們很想去的紐約、洛杉磯、巴黎蒙馬特,嘿,如果可以,爸爸媽媽比你們更想去日本和西班牙 long stay 呢!不然,無憂無慮地去法國酒鄉窩半年,也不錯。可是,這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夢想,因爲我們都得好好地認真工作、養家養小孩呀。所以,我覺得我們目前“小康”都談不上,我們的家境叫“普通”比較適當。

Nana 依然不同意大人說的這個答案,她覺得她過得很富裕。我也因此看到了成年人因爲不容易滿足,所帶來的世故。

九歲的孩子,像個參透的小哲學家,這麼容易就滿足於自己的家境是富裕的。十一歲的孩子,經過一番觀察比較周遭同學的生活方式後,卻把自己的家境下修成“小康”。

過了四十歲的中年三明治父母,則不認定自己供養的家庭是“小康”,覺得還是選“普通”才恰當。

其實我們都是住在同一個屋檐下,住同一所房子,吃一樣的東西,往一樣的旅途方向,卻在心中激發出不一樣的價值判斷。

可見孩子們的心地和眼睛,是比較澄澈、天真、有哲思的。所以他們可以那麼容易就漫漾出,滿足愉悅的笑容。

我開始想要學習孩子的心思,勾一個更知足的答案。

在孩子們漫長的學習道路中,難以避免的是現實的問題。關於“家境”這個無法改變的事實,無時無刻都被人提起。我們應該如何教導孩子面對這一切現實的問題呢?

孩子們的心地和眼睛,

是比較澄澈、天真、有哲思的。

所以他們可以那麼容易就漫漾出,

滿足愉悅的笑容。

我開始想要學習孩子的心思,

勾一個更知足的答案。

有一天,希臘哲學家赫培克里脫招待朋友到家裏小聚,他把朋友引到他那間古舊平凡的廚房時說,進來吧,這裏也有神祇。

我在這甚簡短的招呼裏,捕捉到一種單純生活的意象,教養生活或婚姻狀態是否如爐火、橄欖般溫暖紮實,果真不是以金錢和物質就可以衡量的。更多的感官滿足,應該是來自理解過後的細微處讚歎。

有時候我帶着孩子們撿拾幾朵飛落地上的雞蛋花,湊近一聞香氣仍然在,Nana 將它們帶回家放在小水碗裏,置於浴廁內洗手檯旁,因此陳設出一個家境的安康。家境,其實不僅是物質面,也是既精神又形而上的。

Milla 和 Nana 每學年開學初,都會帶回一張“家庭狀況調查表”,藉由這張表的填寫,來協助老師瞭解班上每個孩子的生活基本概況。

表格裏的問題設計與答案選項,多年來皆未曾改變,但是,針對這些問題,孩子們所自行圈選的答案,卻會隨着年齡的增長、心智的演進,而年年有着不同的看法。

通常我賦予孩子們完全的自由來填寫這張表而不代勞,只會在他們圈選後、我簽名前,瀏覽一下她們所畫的答案,這些答案,或許可以幫我勾勒浮現出我的孩子們當下心中對“家”的感受與觀察。

低年級的時候,在父母的管教方式欄,Milla 總是圈選“媽媽是嚴厲型、爸爸則是民主型”的管教方式。確實,在孩子們正年幼時,我對她們紀律和生活自理能力的鍛鍊,是非常貫徹到底的,不應該鬆的地方我絕不讓孩子們鬆,因此,Milla 認爲我是個嚴厲的母親,這形象我並不意外。

時光荏苒,今年升上小六的她,突然轉了個彎,填上媽媽和爸爸都是“民主型管教”的答案。

是這些年我變慈愛了嗎?是這些年我隨着孩子的年齡身心變化,彈性調整自己帶孩子的方式嗎?

還是,不變的是我,變的是 Milla,是因爲她長大了,體會到所謂母親的“管教”,是來自媽媽對紀律的堅持、不輕易放縱她們的任性呢?

而丈夫倒是這麼多年,始終滿心歡喜享受女兒頒發的“民主式教養”光環,孩子感到自己的爸爸是個有商有量的長輩,這樣也很好。我始終希望這個世代的男人,可以走出威嚴、霸氣、拘謹的傳統包袱,把教養孩子的心情放輕鬆,盡情去散發溫柔爸爸的慈暉。

這張表格還有個字段是詢問孩子家中經濟情況的。可以圈選的答案,總共有富裕、小康、普通、清寒、貧困。我一直感覺這問題的設計有缺陷,關於富裕、小康或貧困,究竟理清的標準和界線在哪裏?而那些身陷貧困家庭的孩子,又是否願意打開心房,公開勾選一個清寒的選項給老師呢?孩子們的心地和眼睛,

是比較澄澈、天真、有哲思的。

所以他們可以那麼容易就漫漾出,

滿足愉悅的笑容。

我開始想要學習孩子的心思,

勾一個更知足的答案。

有一天,希臘哲學家赫培克里脫招待朋友到家裏小聚,他把朋友引到他那間古舊平凡的廚房時說,進來吧,這裏也有神祇。

我在這甚簡短的招呼裏,捕捉到一種單純生活的意象,教養生活或婚姻狀態是否如爐火、橄欖般溫暖紮實,果真不是以金錢和物質就可以衡量的。更多的感官滿足,應該是來自理解過後的細微處讚歎。

有時候我帶着孩子們撿拾幾朵飛落地上的雞蛋花,湊近一聞香氣仍然在,Nana 將它們帶回家放在小水碗裏,置於浴廁內洗手檯旁,因此陳設出一個家境的安康。家境,其實不僅是物質面,也是既精神又形而上的。

Milla 和 Nana 每學年開學初,都會帶回一張“家庭狀況調查表”,藉由這張表的填寫,來協助老師瞭解班上每個孩子的生活基本概況。

表格裏的問題設計與答案選項,多年來皆未曾改變,但是,針對這些問題,孩子們所自行圈選的答案,卻會隨着年齡的增長、心智的演進,而年年有着不同的看法。

通常我賦予孩子們完全的自由來填寫這張表而不代勞,只會在他們圈選後、我簽名前,瀏覽一下她們所畫的答案,這些答案,或許可以幫我勾勒浮現出我的孩子們當下心中對“家”的感受與觀察。

低年級的時候,在父母的管教方式欄,Milla 總是圈選“媽媽是嚴厲型、爸爸則是民主型”的管教方式。確實,在孩子們正年幼時,我對她們紀律和生活自理能力的鍛鍊,是非常貫徹到底的,不應該鬆的地方我絕不讓孩子們鬆,因此,Milla 認爲我是個嚴厲的母親,這形象我並不意外。

時光荏苒,今年升上小六的她,突然轉了個彎,填上媽媽和爸爸都是“民主型管教”的答案。

是這些年我變慈愛了嗎?是這些年我隨着孩子的年齡身心變化,彈性調整自己帶孩子的方式嗎?

還是,不變的是我,變的是 Milla,是因爲她長大了,體會到所謂母親的“管教”,是來自媽媽對紀律的堅持、不輕易放縱她們的任性呢?

而丈夫倒是這麼多年,始終滿心歡喜享受女兒頒發的“民主式教養”光環,孩子感到自己的爸爸是個有商有量的長輩,這樣也很好。我始終希望這個世代的男人,可以走出威嚴、霸氣、拘謹的傳統包袱,把教養孩子的心情放輕鬆,盡情去散發溫柔爸爸的慈暉。

這張表格還有個字段是詢問孩子家中經濟情況的。可以圈選的答案,總共有富裕、小康、普通、清寒、貧困。我一直感覺這問題的設計有缺陷,關於富裕、小康或貧困,究竟理清的標準和界線在哪裏?而那些身陷貧困家庭的孩子,又是否願意打開心房,公開勾選一個清寒的選項給老師呢?

果真 Milla 和 Nana 雖然享受同一個屋檐下的滋養,在家境的認知上,姐妹倆所圈選的答案就不一樣。

九歲 Nana 覺得我們家裏當然是富裕的,Milla 卻覺得:“哎喲,我們家只是小康而已啦。”

供養孩子吃穿的我,不禁覺得,這是好有趣的現象!

我笑着問纔剛升上小四的 Nana:“寶貝,哇,你覺得我們家很富裕嗎?這種感覺是打哪兒來的呀?”

Nana 的聲音清脆好聽,口齒又很清晰,她一本正經地回答說:

“我們家這麼大,有四個房間、有鋼琴,還有一個小院子,大白(家裏的七人座老休旅車)也很大,你有時候會帶我們去住飯店,我們去過兩次東京迪斯尼,爸爸也會帶我們去吃 buffet和聽音樂會,家裏很多書、CD 和玩具,哎喲,這樣就是很有錢了啦!我們家當然是選‘富裕’啊!”

姐姐 Milla 即將是個青春小少女,果真吃過的飯比較多、世面見得比妹妹廣,她對自己家境的判斷就很不一樣。小少女不以爲然地對 Nana 說:“我們家一點都不富裕好嗎 ? 你沒看到我們小區每家鄰居的車庫一打開,幾乎都是停兩三輛奔馳或BMW 嗎?你沒看到我們鄰居的房子,都是一家住一棟好幾層樓的,院子都不知道是我們家的幾倍大!我們班某某某今年暑假全家要去瑞士或西班牙玩,還有那個某某某她幾乎已經踏遍全歐洲了,歐美機票那麼貴,我們家還要繳房貸,把拔馬麻說我們還去不起。所以我覺得我們家應該是填小康,不能寫富裕。”

真難得聽到自己的兩個小傢伙,以視野有限但天真的比較法,辯論所謂“富裕”的定義。

我和丈夫聽了她們的見解,不禁面面相覷,這似乎沒有對與錯、也沒有標準答案。成人被制約的想法,如何能跟這兩個小小心靈表述:我們覺得我們的家境,連“小康”都談不上,只是“普通”而已呢?是要像 Nana 那樣滿足點很低,還是要像Milla 那樣務實比較好?

我們的房子雖不小,但可是跟銀行貸款七成買的呢,在貸款還全清償之前,我和爸爸其實一直都有着欠債的不心安。

至於爲我們服務的大白,雖然很大一輛很舒服,可是它已經是個十多歲的老爺車了。爸爸一直很想換,媽媽一直在擋着,因爲大白還能開、還能用、還能跑,換新車要很大一筆錢,會減少家裏的存款,我們家好像還沒有到財務這麼自由的程度。

而你們很想去的紐約、洛杉磯、巴黎蒙馬特,嘿,如果可以,爸爸媽媽比你們更想去日本和西班牙 long stay 呢!不然,無憂無慮地去法國酒鄉窩半年,也不錯。可是,這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夢想,因爲我們都得好好地認真工作、養家養小孩呀。所以,我覺得我們目前“小康”都談不上,我們的家境叫“普通”比較適當。

Nana 依然不同意大人說的這個答案,她覺得她過得很富裕。我也因此看到了成年人因爲不容易滿足,所帶來的世故。

九歲的孩子,像個參透的小哲學家,這麼容易就滿足於自己的家境是富裕的。十一歲的孩子,經過一番觀察比較周遭同學的生活方式後,卻把自己的家境下修成“小康”。

過了四十歲的中年三明治父母,則不認定自己供養的家庭是“小康”,覺得還是選“普通”才恰當。

其實我們都是住在同一個屋檐下,住同一所房子,吃一樣的東西,往一樣的旅途方向,卻在心中激發出不一樣的價值判斷。

可見孩子們的心地和眼睛,是比較澄澈、天真、有哲思的。所以他們可以那麼容易就漫漾出,滿足愉悅的笑容。

我開始想要學習孩子的心思,勾一個更知足的答案。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