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故事繪本 > 《說給孩子聽,做給孩子看》第二章:“那女孩兒在哭什麼?”

《說給孩子聽,做給孩子看》第二章:“那女孩兒在哭什麼?”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5.6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第一節

《說給孩子聽,做給孩子看》第二章:“那女孩兒在哭什麼?”

培養一個富有同情心的孩子

“我的孩子怎麼那麼冷酷無情?”一位憔悴的母親向我哭訴,她不敢相信自己5歲的孩子怎麼會對自己的朋友如此冷漠。

同情心是指能在一定程度上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感受並且願意給予一定幫助的心理,這是許多良好品質的基礎,包括善良、尊重、誠實、責任感、獨立等將在本書中進行探討的品質。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首先要具備同情心,這是能夠進行一種積極的社會行爲的關鍵因素,也是人與人之間所有關係的基礎。那些在成長過程中缺乏同情心培養的孩子長大後一般表現得以自我爲中心、麻木不仁以及自戀。在當今世界上,這樣的人已經不在少數,我們不需要更多了。

擁有同情心是確保孩子不會偏離正確的成長軌道的重要因素之一。對於一個學齡前的女孩子來說,同情心會幫助她適應社交生活,並且拓寬她的社交技能。並且隨着她的社交圈子變大,同情心會幫助她更好地與人交往,並且能幫助她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使得她能夠關注其他人的需要,體會其他人的想法,也能夠促進她獲得自我認同感。在某種情境下,當孩子觀察到別人是如何反應的時候,她自己也就潛移默化地學會了遇到這種情況時該作何反應。細心地觀察別人能從根本上幫孩子樹立是非觀念,當她面臨來自夥伴的壓力時,這能夠幫助她作出正確的選擇。隨着孩子漸漸進入青春期,擁有同情心會幫她正確判斷來自同齡人的信息,正確對待媒體的種種言論,尤其是那些讓她感到有壓力或有威脅的東西。當她聽到饒舌音樂中那些歧視女性的段子時,你應該馬上告訴她這首歌是在貶低女性,慢慢地,她就能對此有自己的判斷。然後當她看到廣告牌上具有明顯性挑逗的圖片時,她就知道這是不合理的。在孩子成長的早期就要開始培養她的同情心,並且一直持續地培養,能讓她自己的世界更加美好,也能夠讓她順利地成長。

  培養孩子的同情心

學者說,從一定程度上講,同情能力是人類基因優化選擇的一個因素(注意,這並不是說同情在人類身上真的越來越顯著)。但是當你看到你18個月大的孩子邁着蹣跚的步子去抓起小朋友的布娃娃,嘴裏一邊喃喃地說着“我的我的我的”,就像《海底總動員》裏的那些海鷗,你會覺得上述觀點非常不可思議。或者你試着讓你3歲的寶寶去跟他的小弟弟分享玩具時,再看看他的反應。嬰幼兒的自我意識都很強烈,都是以自我爲中心的。剛剛蹣跚學步的時候,她的世界就那麼大,所以她無法體會別人的想法,要把她自己放進別人的鞋子裏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除非她是在玩遊戲。

甚至有一些數據證明,同情心跟遺傳有關。耶魯大學的馬可·布萊克特博士對雙胞胎進行了研究,他發現這些基因相同的人在同情心的能力方面有着高度的一致,這表明遺傳在這項特徵的發展上扮演着特定的角色。

很有意思的是,同情心的萌芽最早出現在孩子一歲的時候,這時孩子能通過面部表情感受到某個人很痛苦,並且會用自己想到的某種方式來表達一下安慰。在一個實驗中,研究人員觀察到,有一個14個月大的小孩一遍一遍地幫助一位女性找一支掉在地上夠不到的筆,這名女性只是一邊咕咕噥噥一邊試着去撿筆,小孩就明白了她的意圖,他用手掃開了障礙物,把筆撿起來給了她。這就是關於同情心的一個證據很充分的案例。對18個月大的孩子的觀察實驗也發現了類似的現象

許多父母都反映過自己12~14個月大的小孩試着去安慰一個哭泣的小夥伴。當我的一雙兒女還是小寶寶的時候,他們彼此之間很依賴對方,這種情況並不鮮見,當一個哭了,另一個就會過來看看是怎麼了。這是怎麼了?咦,有人好難過呀,這好像不大好,我也該難過嗎?發生什麼事情了?這哭聲讓我覺得也不舒服了。我應該安慰他。這時候,傑西就會去找來弟弟波恩的玩具或是小蓋毯。顯然,這也是同情心的表現。但是,從我的角度來說,傑西的這種同情心不僅是爲了安慰弟弟,也是爲了安慰自己。反正是覺得難過,也不知道是誰在難過,安慰一下波恩我也會覺得好些。發展神經學家告訴我們,能夠感知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情,且感同身受,是同情心的源泉。

母親對於寶寶是一種天生的安慰,母親的聲音、撫摸、拍打、親吻,都會讓寶寶覺得安全舒服。這些動作會促進內啡肽的分泌——這是一種當寶寶覺得很舒服的時候在大腦裏產生的激素。寶寶將這些視爲緩解痛苦的一種方式。寶寶通過跟父母之間的這種交流,體會到了關愛和情感,他也學着用類似的方式去迴應其他人。小寶寶最首要的一種學習方式就是模仿,就是把他經歷過的或是看到的事情模仿出來。這種模仿也爲同情心的建立打下了基礎,日後,同情心會慢慢展現出來。同情心的能力很強地依賴於孩子先天的模仿能力。

  我們知道同情心的培養可能跟以下三個方面有關:

孩子的年齡和發育情況。

孩子的性格。

孩子成長的環境以及社會環境。

鑑於對上述幾點的考慮,孩子的同情心的建立跟以下方面分不開:

強烈的自我意識,知道自己不同於別人。

辨別別人表情的能力。

具有豐富的情感,從而能承載他的感受以及他觀察到的。

理解別人爲何產生某種感受的能力。

因爲考慮到別人從而規範自己行爲的能力。

孩子在2歲到2歲半的時候,許多這些方面的能力開始展現出來,但是不太明顯。直到孩子長到3歲或4歲時,當他對這個世界有了初步的認知,並且能將別人的悲哀跟其遭遇聯繫到一起時,他才能真正理解並富有同情心地去迴應。也就是說,孩子需要有充分的個人經歷並且隨着認知不斷成熟,他才能對別人產生同情。

大約在18個月前後,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意識到他開始脫離了爸爸媽媽的懷抱,開始了一種全新的視角,許多其他的小朋友進入了他的世界,但他們又跟自己不一樣。看看那些18個月大的寶寶和他們的父母一起上課的情形吧,每位家長坐的凳子周圍都被圍了一圈玩具,都是寶寶搬運過來試圖讓自己的爸爸媽媽幫忙看管的。實際上誰會去動他的玩具呢?可是在他看來,只要是他自己想要的東西,其他人也都想要。對他人的認識一定會先於同情心的真正確立。

當孩子接近3歲的時候,會有一些變化,雖然他還不能站在別人的角度上看問題,但是他至少開始意識到別人觀點的存在。不知不覺間,這種意識在慢慢增強。你見過這樣的情形嗎:一個3歲的孩子把小胳膊抱在胸前,仰着小臉兒,小鼻子衝着天,煞有介事地說一句:“你不是我的朋友!”這個年齡的孩子並不樂於分享,也看似不具備其他同情心的表現,但是,這時候她的確具備了同情的能力。她已經可以站在別人的角度上去思考了。

4歲大的小孩已經能夠感知別人的感受了,而不僅僅只是知道別人會有感受。雖然前不久她還是個“自我爲中心的——我——我的”的踉蹌學步的孩子,認爲什麼都是自己的。但是,現在她已經告別了自我中心的獨角戲,4歲了,已經獲得了一些經驗,有了自己的一些觀點,並且也有能力去感知感受——自己的和別人的。

5歲的小孩就可以講出別人的感受了,而且她能夠想象出在不同的情境下,別人會有不同的感受,對自己也是這樣。對於學齡兒童以及年齡更大的孩子,則可以培養同情心的各種表現形式——憐憫、善良、禮貌、情感素養、博愛等等。這些也正是本章要講的主要內容。

第二節

是什麼阻礙了同情心的培養

通常我們知道所有的孩子都會有同情心的,但是事實並不是這麼簡單。最初的時候,孩子都是以自我爲中心的。這種以自己爲中心的狀態在日後的成長歲月中會隨時相伴。事實上,我確信你肯定能說出很多成年人現在還是生活在“我我我”的世界裏。

在我的家長課堂上,我經常聽到這樣的說法:一般長子或長女會比其他孩子的同情心差一些,至少在家裏是這樣的。的確,小孩在家裏的排行情況對這方面是有影響的。通常,長子、長女由於是整個家庭迎來的第一個孩子,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以及其他長輩的注意力和寵愛於一身,並且這種關注至少會持續幾年的時間,然後才隨着弟弟妹妹的降臨,從聚光燈下被轉移開。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大家都寵着她,她理所當然地認爲什麼都應該是自己的,所以很難爲別人去考慮一下,很少能感受到同情心。當有一天她發現這些本該全都屬於自己的東西都被剝奪了,這需要時間去適應,而且後來她漸漸也會發現,原來並不是所有的都失去了。隨着她一天一天長大,她的意識也在逐漸成熟。她的世界不僅僅侷限在家裏了,她可以從與人的交往中以及外界環境中獲得滿足感,她的同情心也就隨之增強了。

接下來說說那些性格內向、膽小或是慢熱型的孩子吧,她會更多地觀察,而不會主動打招呼,她會將臉埋在媽媽的大腿間,她在家裏和在外面完全判若兩人。這種小孩通常首先考慮怎麼保護自己,她所有的精力都用來防禦那些可能給她帶來不快的東西。總想着保護自己,怎會有同情心?其實,並不是她不能感受到同情,而是同情心都被她自己的性格淹沒了。

  膽怯的孩子

“膽怯”這個詞語本身的含義有點兒消極,我更傾向於用內向、敏感、不活躍這些詞來表達。孩子一旦被貼上“膽怯”的標籤,她的好多行爲就被預想出應該是什麼樣子的,並且她也就被默認了該那麼做。

有許多報告指出,對於這種孩子來說,遺傳起着某種作用,膽怯通常是孩子與生俱來的一種性格特徵。儘管如此,膽怯也並不是伴隨一生的,有許多小時候膽怯的人,後來成爲適應性超強的社交能手,童年的羞怯似乎並沒有給他留下什麼痕跡,但也有很多羞怯的孩子長大成人之後,依舊清晰地記得那種害羞的感覺。

隨着孩子一天天長大,身上的好多特徵漸漸消失,隨時又有一些新的品質養成,但是總有一些東西是自始至終一直在發展的。阻礙同情心建立的因素有很多,其中體內激素的變化、來自社交的壓力以及學校的課業負擔等等都會造成一定的影響。一句話,她的壓力太多,有點兒超負荷了。作爲父母,不要太過強求,我保證這些都會過去的,你的用心培養不會白費,終有一天效果會顯現出來。

有時候我們也會碰到這樣的孩子,他看起來一點兒同情心也沒有,無論是對家人、對朋友還是對寵物都麻木不仁,他似乎對一切都冷漠無情,完全沒有良知。這樣的孩子就不是剛剛所講的那種狀況了,這時候父母就應該諮詢一下心理健康醫師了。

  女孩會比男孩更具有同情心嗎?

在男孩和女孩的同情心孰強孰弱這個問題上,人們曾經作過很多探討,神經學家發現男嬰和女嬰在大腦的視覺皮層上有着顯著的不同,男嬰的視覺傾向於注視移動着的物體,判斷物體的位置以及物體的去向,而女嬰則更喜歡觀察靜止的物體的顏色和質地,從而“辨別”物體是什麼。在一項研究中,在剛剛48個小時大的嬰兒的一側放置了一個旋轉着的風鈴,而另一側放了一個臉譜,男嬰都轉向了風鈴的一側,而女嬰則轉向了臉譜的一側。這一點很重要,因爲這表明女孩更多地關注臉,而臉是可以表達感情的,由此她們能夠通過鏡像神經元獲得更多的情感方面的信息,從而能夠更快地發展同情的能力。並且,從進化論的角度來講,這一點也是合理的,女性因爲能夠“讀懂”寶寶的需求所以更多地承擔起在家照顧寶寶的任務,而男性則要外出打獵捕食。

而且,隨着孩子不斷成長,女孩會表現得比男孩更富有同情心。事實上,有一些研究顯示小學女生在同情心測試上分數高於男生。原因還未弄明白(除了男女嬰兒在視覺皮層上的差異之外),研究人員指出這種不同也可能源於女孩早期的控制自己行爲的能力。也並不是說女孩就能感覺到比男孩更多的同情,而是說她們能夠更好地控制她們自己的行爲並且表達她們的同情心。

除此之外,孩子成長的環境也能夠鼓勵或放大這種性別傾向。就像電影《危情羔羊》中,丹·金德倫和邁克爾·湯普森對待男孩的方式比對待女孩表現出更少的同情,其實整個社會都是如此,因此,我們要呼籲大家更加關注男孩的情感生活,並且糾正先前的偏見。比如,在男孩很小的時候,他們就被教育表達氣憤是最能被接受的,而表達悲傷則不然,通常的說法都是“要勇敢!”“要堅強!”“要堅持!”“要做個男子漢!”,甚至是那句老話所講的“男兒有淚不輕彈”,對男孩子的要求就無外乎勇敢和堅強。

這項研究告訴那些男孩子的父母,尤其需要特別關注培養孩子瞭解別人感受的能力,教他們怎樣觀察人們的面部表情以及其他的非言語交流的信號。施以特別的耐心,我們的男孩子就能夠學會控制他們自己,這種生理上的傾向並不是不能夠改變的。

無論男孩女孩,隨着漸漸長大成人,要擁有豐富持久的人際關係,都需要熟悉他們的感覺調色板,應該知道怎樣用它們去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感受。父母的任務就是在培養同情心方面要平等地對待男孩和女孩,而不能助長那種“男孩規範”。

  這樣培養孩子的同情心

從嬰兒早期就開始激發和建立你們之間的感情紐帶。各項研究曾多次指出,跟父母關係緊密的孩子擁有更多同情和表達同情的能力。

以身作則樹立榜樣是黃金法則。這聽起來有些俗套,但事實就是這樣。你想讓孩子怎樣對你,你首先就應該去怎樣對待別人。這是屢試不爽的信條。

培養善良、同情以及關心是需要時間的。培養同情心是一個過程,需要有足夠的榜樣的力量,需要有人耳提面命,也要求有足夠的耐心。

對孩子的感受以及內心想法,無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都要充滿同情地去迴應。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要建立同情心都需要被充滿同情地對待。

確保你對孩子的期望符合他的年齡以及發展程度。那些拒絕分享的孩子並不一定就真的是缺乏同情,她可能只是還太小,孩子能夠考慮別人的感受是經過了很長的成長階段的。想想吧,有些成年人尚且不能盡善盡美,何況孩子呢。(參見第49頁中關於自私的部分。)

對於孩子的不良習慣,千萬不能以牙還牙。當孩子打了他妹妹之後,如果你再打他,他並不能瞭解到“妹妹被自己打是這樣的滋味”,他學到的將是大人打小孩是正常的,而大孩子打小孩子也是正常的,因爲他關注的僅僅是他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他妹妹的感受。

不要時時事事都要求孩子有同情心。要鼓勵孩子去爲他人着想,但也要知道,沒有事情是完美的,同情心這種品質是需要時間去培養、需要歷練去完善的。

鼓勵孩子日益進步。積淺成深,積少成多。“你讓你的小弟弟聞了你的冰激凌,也許下次你就會讓他舔一口了。”

對自己的孩子施以同情心吧。有時候,比起對自己的孩子,父母更容易對外人表現同情心,這一點很有趣。要把自己的孩子當做擁有獨立思想的人去對待,瞭解他的感受,體會他的心情。研究表明,當一個孩子本身的需求獲得滿足時,更容易發展出同情心。那些擁有安全感、有着牢固的感情歸屬並且健康的孩子更容易去爲別人着想。

傾聽孩子。花點兒時間去傾聽孩子吧,並不是試圖去解決什麼問題,只是爲了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如果父母能對孩子積極迴應,無論孩子年齡是大是小,都能夠獲得更多的同情心。 多問一些開放式的問題,鼓勵孩子跟你進行交流,同時也能夠表達出你對他的關心。可以說“告訴我發生了什麼”,這會表達出你很關心孩子的遭遇,並且可以加一句“你肯定覺得很難過”,告訴他你有多麼同情他。

樹立榜樣。孩子——尤其是年齡小的孩子——都是模仿動物。那些能夠真誠地深切地關心他人、對別人尊重並施以同情的父母養育出的孩子,也會擁有這樣的品質。因爲你樹立了一個榜樣,讓孩子懂得應該怎樣去對待別人,孩子會將這種榜樣的力量帶進他自己的人生中的。

在日常生活中就地取材。當遇到一些情況需要表達同情心的時候,喚起孩子的注意力。例如,一起看一檔電視節目,你可以就着電視裏某個角色的遭遇說:“那個男孩子沒被選上參加比賽一定特別傷心。”或者:“那個女孩子的朋友對她講話那麼粗魯,我能夠想象她是什麼感覺,真替她難過。”

指出周圍的榜樣。“你看這個售貨員叔叔多有耐心啊!他讓我們試遍了所有的鞋子,他真好。”經過你的指點,孩子會發現別人的優秀品質的。

教孩子把握聲音感覺。例如,孩子可能需要學習領會語氣所傳達出的意思。跟孩子解釋一下爲什麼他的小弟弟吱吱呀呀叫個不停,那是因爲他餓了,這樣就會幫助他對弟弟產生同情。也可以通過遊戲的方式來進行:用不同的語調說同一句話,讓他猜猜你的感覺。

教孩子把握其他信號。有時間可以陪孩子去觀察別的小朋友,可以在遊戲場合,也可以在公園裏,甚至可以在百貨商場裏。猜猜其他人的感覺並且解釋一下你爲什麼覺得他會那樣:“我覺得那個小女孩真的是很開心,因爲她樂得手舞足蹈的。”或者:“我認爲那個男孩子很生氣,因爲他把水桶扔了,還快步地跑開了。”

找機會讓孩子去體會別人的感受。通過問問題讓孩子拋開自己去考慮他人,也是培養同情心的一種好辦法。這種方法可以稱爲“角色扮演”:“如果你是那個誤了放映時間的女孩,你會是什麼感受呢?”提問時,一定要惟妙惟肖,緊緊抓住他的注意力。你可以通過提問了解你真正想知道的東西,而不僅僅是文字遊戲。

“我想知道她究竟是什麼感受。”

“你能描述一下她的感覺嗎?”

“你覺得她會怎麼想?”

“你覺得你也是跟她一樣的感覺嗎?”

“你的感覺會跟她不一樣嗎?”

“你認爲你的感覺跟她表現出來的感覺一樣嗎?”

告訴孩子他和別人一樣。孩子更容易對那些他認爲跟自己一樣或者有很多相同之處的人表現出同情心。“你知道比利嗎?就是那個去年跟你一起踢足球的小孩,他摔傷了胳膊,三個月不能參加任何體育運動,多不幸啊,他一定傷心極了,如果我們能爲他做一個康復賀卡(或者是做一個祝福蛋糕),他會高興的。”

幫孩子變得具有情感素養且善解人意。孩子需要學着去感知自己的各種感受,並能夠表達出來,從而能夠理解別人。

鼓勵孩子表現同情心。讓孩子知道他的善良和爲他人着想對你來說是多麼重要,但是不要過分誇獎。所有的孩子都能夠自發地爲別人着想,他本身所得到的良好感覺就是對他最好的獎勵,所以不需要再錦上添花給予物質獎勵,不需要冰激凌,不需要小禮物,也不需要電影票,你只需要表達一下你的滿足和驕傲就可以了:“媽媽有一個這麼關心別人的小孩子,覺得非常驕傲,那個小孩子就是你!”媽媽爲他感到驕傲這本身就會讓他感覺良好。

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鼓勵孩子站到別人的角度上想問題,讓他回想一下當時自己在那種情況下是什麼感受。“還記得你自己沒被邀請參加詹米的生日聚會那次嗎?當時你那麼失望那麼傷心,所以你做生日邀請名單的時候也想想別人的感受吧。”

創造一個“家庭對話”氛圍。好好想想該怎樣教孩子去思考問題。例如,媽媽坐在餐桌前,這時爸爸就可以說:“兒子,媽媽今晚看起來好累,你知道她每天在辦公室工作有多辛苦嗎?做個律師不容易,她每天要接很多個電話,要處理很多份文件,然後下班回到家還要給我們做晚飯。所以這晚飯多麼來之不易啊!嗯,我最喜歡這個意大利麪,真香!讓我們吃完後一起收拾餐具吧,好讓你媽媽休息一下。”通過這樣的談話讓孩子瞭解在各種情況下該怎樣去爲別人着想,有些時候是需要把別人放在自己前面去考慮的。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可以給他舉例子,詳細地解釋別人的感受。“你不跟伊麗莎白一起玩兒,她肯定很難過。”可以在你的語氣中透出失望。當孩子表現得自私時,讓他知道你對他的感受,但是要記住對事不對人。說“不給你表弟吃雪糕就是太忽略他的感受了”要比說“你這樣做真糟糕”要好。直接地表達出對他的某些行爲的不滿是可以的,但是切忌揪住不放。我們的目的是要糾正他的行爲,而不是讓他感到內疚。

“我”字當頭。有句老話雖然俗套卻近乎真理,那就是:不要妄斷別人。說“我真的很難過,我剛掃乾淨的地板上,你又把鞋裏的沙子倒在上面”,這表達的是你的感受,而並不是全盤否定孩子本身,這樣孩子既能夠知道問題所在,又沒有覺得他自己本身被冒犯,而且他還比較容易知道你的感受。

謹慎評價別人。你可能只是隨口一說“那個老人騎車真慢”,孩子可能就記到心裏,在他那兒就會認爲你是在貶低老人。對人們的種種不完美、缺點以及不幸多說無益。如果你想教育孩子善良、有同情心,那麼就需要表達憐憫和同情,而不是去冷冰冰地評價。有一位客戶開着一家商店,他告訴我他見到的一個情景:一位爸爸帶着孩子去買東西,這個爸爸對着自己的孩子說:“你將來可千萬別像他一樣,整天就會包禮物。”你能數出來這句話傳達了多少不良信息嗎?

教育孩子有禮貌,但期望值要適度。禮貌是一種修養,能夠讓人們的交往變得令人愉悅,是創造彬彬有禮充滿尊重的交往的基礎。教育孩子學會講禮貌,同時也是爲培養同情心打下了基礎。待人禮貌本身就是在爲別人着想,就是站在別人立場上去考慮事情。可能孩子並不喜歡弗朗尼奶奶送他的衣服,可是他還是說了謝謝,因爲他考慮到了奶奶的好意。這也是一種同情。可以告訴他:“我知道弗朗尼奶奶送你的禮物你並不喜歡,但你也應該跟她說謝謝。還是要感謝她的一片心意,這樣她會覺得很欣慰的。”或者:“晚餐的確有點兒難吃,但是你還是應該對倫納德太太表示感謝,還是要體諒她,這會讓她很高興的。”

  抵制外部的不良影響。

○ 儘量確保家裏的書籍和碟片是積極正面的,也可以看一些自然題材的片子,激發孩子對自然萬物的理解和同情,並且瞭解人類對環境的影響。

○ 避免孩子接觸那些渲染暴力或展示爾虞我詐的圖文資料。有研究發現,孩子在電視上看到善舉之後,會傾向於模仿,反之亦然。

○ 講講身邊真實發生的故事。以當今社會的英雄人物爲榜樣,在電視新聞上或是當地報紙上或者人們言論中聽到看到英雄事蹟,就拿來講給孩子聽。例如,最近我聽說有一位藝術家畫了好多因公犧牲的警察的肖像,分送給每個家庭。這種關於犧牲奉獻的故事比較適合講給8歲以上的孩子聽。

○ 擇鄰而居。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很重要,選擇好的社區,這一點你可以做到。

○ 可以拿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和事蹟來講給孩子聽(特蕾莎嬤嬤、甘地、馬丁·路德·金等等,不勝枚舉)。

勿以善小而不爲,隨時爲孩子樹立榜樣。爲提着購物包的人開門,或者按住電梯等着急急忙忙趕電梯的人進來,或者爲年邁的鄰居順手倒個垃圾等等,點滴小事,無窮榜樣。

有時候同情心意味着接受身邊的人。周圍某個朋友可能不夠善意,或是冷漠無情,這時要告訴孩子,我們看到的僅僅是表面現象,我們不知道他們身上發生了什麼,可能他是在盡力掩飾悲傷、痛苦或是憤怒。同情心就是試着去理解別人的感受,無論是好的還是不好的,去接受別人。

鼓勵參加慈善活動,培養孩子博愛精神。無論是通過社區服務組織、教堂還是自發的私人行動去幫助別人,都是同情心的一個重要境界。可以以家庭爲單位定期參加一些慈善活動。有時候,孩子本身並沒有能力去做什麼,但至少讓他參與其中去體會別人的處境,理解別人的感受。那些在具有慈善傳統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也更容易具有慈善精神。可以去選擇一些有組織的慈善活動讓孩子參與。當孩子參與這些活動時,孩子可以體會自己被需要的感覺,同時也有機會讓他們設身處地去考慮一些以他們的年齡無法考慮的事情。

考慮讓孩子養個寵物。如果孩子長到有能力去真正照顧別人的時候,養個寵物不僅能讓他學着養成責任心,也能夠促使他去考慮寵物的安危情況。這也是一種同情。

鼓勵大些的孩子去做個小導師、小顧問、野營小參謀或是同齡小軍師。這樣做不僅會培養孩子的耐心和理解別人的能力,也能夠讓他了解自己的責任,有意識地規範自己的行爲,樹立以身作則的意識。

教孩子養成自己的觀點。在當今社會,孩子更有必要知道孰對孰錯,而不是人云亦云或是淪爲社會輿論的受害者——無論是同齡人的言論,還是權威人物的觀點。1963年,耶魯大學的斯坦利·米爾格萊姆作了一項著名的研究,面對一位哭喊着的“受害人”(演員),參與研究的對象在一位身着白色隔離衣的“權威人士”(演員)的帶動和引導下認爲自己也身處險境而惶恐不安。甚至在告訴他們這是在演戲之後,仍有65%的參與者還在緊張害怕當中。歷史上實際發生的這種情況也並不鮮見。這種現象值得我們去思考。

  自私任性

自私任性是孩子的一宗嚴重劣行,有個這樣的孩子簡直就是父母的夢魘,但是這種現象背後,父母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在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父母都認爲自己的孩子在成長的某個階段是很自私的。所以,他們認爲自私任性是成長的必經階段,無須大驚小怪。

身邊有個自私任性的孩子可不是什麼好玩的事情,這樣的孩子任何時候想的都是自己的需要以及自己的願望,從不爲別人想想,他們要求一切都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稍有差池就又哭又鬧,他們認爲自己的需要和感受比其他任何人的都更爲重要,並且他們似乎沒有爲別人考慮的意識,更不必說能力了。一句話,他們缺少同情心。

但是,統觀培養孩子同情心的整個背景過程,自私任性是可以通過努力去改變的。記住:小孩子都是自私的,自私是同情心的對立面,小孩子也是可以通過學習知道怎樣去爲別人着想的。人之初,性本善,隨着後來漸漸的成長,自私任性這種特質就會慢慢被摒棄,往大處講,這是人類生存所必需的。接下來,就是鞏固的時期了。

  這樣對付孩子的自私任性

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有着穩定和諧的家庭、能夠從家人身上感受到關愛和幸福的孩子會更容易主動爲他人着想,而那些生活在缺少關愛、缺少教養的家庭環境中的孩子,則會首先爲自己的需要考慮,先讓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

考慮環境的因素。任何行爲都是有原因的,有時候,你該停下來想想孩子爲什麼會那樣,他的自私任性沒準兒是因爲他感覺被忽視或者因爲他嫉妒(可能是有了小弟弟或妹妹的緣故),也有可能是“糟糕環境因素”的緣故(見第54頁),你是不是剛剛旅行歸來,或者最近家裏有一位逗留太久的訪客,抑或是近期他的兄弟姐妹變成了家裏的焦點?有時候,自私任性只是缺乏關愛的表現。

自私任性有時候會在某種特定情境下表現出來,這也可以歸因爲“糟糕環境因素”。你的孩子是不是一到飯桌上就開始任性?或者當媽媽一回到家,他就開始鬧騰?或者每次你出去赴宴之前,他都會這樣鬧騰一番?還是當你們去他爺爺奶奶家時,或者週日早上送他去上培訓班之前?

考慮你自己的因素。你是不是不久前剛把重心從他身上移開?他的自私其實不是他的錯,因爲一直以來,他被放在第一位去考慮,你根本沒有給過他機會去適應當他自己不再是焦點的時候該怎麼辦,也沒有給他機會去爲別人考慮。或者是因爲,你的立場太軟弱,當他一哭二鬧,你就屈服投降,去順從他的要求,於是,他就明白了——我的想法最重要,什麼立場原則通通沒用。想一想,你曾經教過孩子不要變得那麼自私嗎?

有時候,你爲了滿足自己的需求卻助長了他的自私。你是否會因爲沒有時間陪女兒,因爲覺得虧欠,而去滿足她提出的要求呢?或者爲了討好她就去滿足她?或者你因爲沒有時間陪她,而用物質來彌補她?因爲陪伴孩子是需要時間和精力的,“我顧不過來,所以只好這樣了”,這難道不是你的問題嗎,還能是誰的問題呢?

想想孩子跟誰在一起時最任性。孩子往往是在不同的人面前表現得不一樣。問問自己:他是不是跟自己兄弟姐妹在一起時很自私,跟朋友在一起時卻不這樣?是不是跟爸爸在一起時很任性,在媽媽面前卻好一些?是不是在某個人面前一點兒都不任性呢?通過這個發現,對找出孩子自私的原因會有很大幫助。

施以教育。有時候,我們會因爲孩子的自私任性而生氣憤怒,但孩子卻不知道你是什麼意思。

可以花點兒時間跟他解釋一下:“如果你只爲自己考慮,只想到自己的願望或需要,而不去想想別人也有他們的想法或需要,這就叫做自私。”

對於那些年齡稍大的孩子,你還可以進一步解釋:“每個人都會認爲自己的感受是最最重要的事情,也就是說,你覺得你的想法比我的想法重要,而我又會覺得我的想法比你的想法重要,這說明我們兩個都很自私,都是隻爲自己考慮。要知道,長大成人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學着去接受別人的想法跟你自己的想法同樣重要。”注意,一定要在一個冷靜平和的氛圍中跟孩子進行這番談話。

制定規矩。如果你孩子任性慣了,而且又是獨生子女或第一個孩子,你往往很難去糾正他。儘管如此,遊戲規則仍掌握在你手中,你可以規定:“在我們家中,每個人都需要考慮別人的感受,這是對別人的一種關心和體貼,你也要學會這樣。”並且告訴孩子如果不這樣做,後果是什麼:“如果你表現得很自私,我會給你指出來,你就知道這需要去改變一下,因爲家裏人都遵守這個規則。”

發現苗頭,及時指出。要讓孩子清楚,自私任性是行不通的,是不能夠被容忍的。可以具體地向孩子描述一下前因後果,並告訴他你的期望。例如,你可以說:“橫躺在沙發上,讓別人沒有地方坐,這就是自私,因爲你沒有考慮你的哥哥能坐在哪兒。我希望你也考慮一下哥哥的感受,並且給他騰出點兒地方坐。”如果你的孩子年齡稍大一點兒,你也可以這麼說:“看這個節目可有點兒自私,你沒有想到你弟弟適不適合看,你應該找個你倆都能看的節目一起看。”孩子可能會有一些不情願或者壞情緒,都是可以忽略的。

讓孩子知道後果。給孩子指出他的自私之處,他此時的感受並不能算得上是後果。然而,如果他不能夠改變他的自私,就應該讓他知道這樣的後果會怎樣。“既然你不能爲你哥哥着想一下,你自己也沒有權利坐沙發了,去找個別的地方坐下來看電視吧。”甚至你可以取消他看電視的資格。但是,請記住,這種後果僅僅是針對他的自私,僅僅適用於這種情況下。

最爲重要的是,鼓勵孩子的正面行爲。在孩子做對事情時的鼓勵要比做錯時的教訓有效得多。無論多大的孩子,都很看重父母對自己的看法。表揚時一定要具體:“你爲哥哥騰出地方來坐,肯爲他着想,真是個好孩子,媽媽真爲你高興。”

鼓勵無私精神。告訴孩子,因爲他無私的舉動,對其他人會有什麼作用。“當你問我今天過得怎麼樣時,我真的很開心,我知道你在爲我着想了。”或者:“你讓弟弟進你房間去玩,弟弟的臉上樂開了花。”這種做法適合各個年齡段的孩子。既然他們的無私舉動能得到肯定和表揚,以後何樂而不爲呢?

輪流選擇晚餐。可以每週拿出一天晚上來,讓家裏每個人決定是在家裏吃還是去餐廳吃,可以定好規則:“平時我們學着互相尊重飲食選擇,所以每週我們都選一個人來決定我們該吃什麼,如果遵從,就不要有任何抱怨,你也可以不喜歡吃,甚至可以不吃,但是在餐桌上不能鬧彆扭。”如果有人說他不喜歡那種菜(或那個餐廳),你可以說:“我確信總有一些東西是你能吃的。”

輪流選擇電視節目、碟片、遊戲等等。宗旨是每個人都能有選擇的權利。當全家人集中在一起要看節目的時候,讓每個人輪流選擇大家該看什麼(當然要考慮到年齡因素選擇適合的節目)。當較大的孩子選擇看《小美人魚》時,你要記得誇獎他的無私:“我知道《小美人魚》一定不是你最想看的,但因爲妹妹喜歡看,你就選了這個,謝謝你肯爲妹妹着想。”

  糟糕環境因素(Lousy Local Conditions)

糟糕環境因素(LLC),是由勞拉·戴維和珍妮斯·肯瑟在他們合著的書《成爲你想做的父母》(Becoming the Parent You Want to Be)中提出的概念。它是指環境中那些破壞孩子成長的最佳狀態或者阻礙孩子達到你的期望的因素。有時候,可能是因爲你把小孩放在了不恰當的環境中,例如,把兩歲的寶寶放在了玻璃店裏,這個剛剛蹣跚邁步的小孩子晚上會睡不着覺,這就是糟糕的環境因素所導致的。5歲的孩子揹負着過於沉重的培訓任務,這也是一個很糟糕的情況。10歲孩子在通宵聚會上玩到很晚或者跟一羣同齡孩子整天不吃東西,這也是不良的環境因素影響。這些都是由於做家長的沒有及時阻止或沒有認識到情況的嚴重性,或者沒有盡到家長的責任。通常,這都不是孩子的過錯。

  情感素養

情感素養(Emotional Literacy)就是指能夠了解人們所經歷的各種情感,且能夠辨別某種感覺,並能夠描述出各種情感的能力。情感素養也包括表達同情心的語言。能夠認知和描述自己的感覺才能夠去了解他人的感覺。這是通往同情心的必由之路。

情感素養在生活中就是所謂的情商。丹尼爾·戈爾曼(Daniel Goleman)在他的書《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中將此描述爲“擁有認知我們自己的感受以及他人感受的能力,從而促進自己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感,並且維繫與他人的良好關係”。簡而言之,也就是在與別人的交往中,爲了達到期待的效果,能夠認知具體情形並且知道該怎樣去做。有一些人,可能是因爲性格因素,而在情商上更爲突出,在社交中表現更好。還記得電視劇《反斗小寶貝》(Leave it to Beaver)中的埃迪·斯克爾嗎?那個情商超強的少年,總是壞壞地用他的情商去操縱別人。(注意他每天早上都是怎樣跟克利弗太太問好的,一句“早上好”讓克利弗太太的一天都被點亮了,難道不是嗎?)他總是知道什麼時候該講什麼話。但那些在成長過程中被特意培養過情商的孩子也能夠很好地掌握這一點,長大之後,他們往往能夠擁有良好的個性、很好的社交能力以及工作關係。

良好的情感素養並不代表只是感到很開心,也不是大膽坦誠地表露自己的情感,而是能夠足夠地瞭解你的情感,以便能在不同的場合中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感,能夠更理智地作出決定並且能更好地爲別人着想。

因爲絕大多數父母只教給他們的孩子最基礎的情感——快樂、悲傷、瘋狂、害怕,可能還有驚奇,所以孩子往往不能夠全面瞭解人們的各種感受,可能並不能體會什麼是沮喪、什麼是失望、什麼是急躁、什麼是嫉妒、什麼是羨慕、什麼是尷尬、什麼是膽怯、什麼是擔心、什麼是焦慮、什麼是噁心、什麼是不耐煩。如果孩子無法瞭解這些感受,他就不能學着去認知自己的這些情感,當別人正在經歷這些情感的時候,他也無法去理解。這讓我想起了一件事,一個學齡前小孩被教着去對她的同學說:“你傷害了我的感受。”由於欠缺情感素養,一遇到她覺得不爽的情況,她就對別人說這句話。無論是到了睡覺時間,媽媽告訴她不要玩玩具了,該睡了,還是告訴她不要打弟弟,還是讓她去洗澡,她都用這句話來回應:“你傷害了我的感受!”

  這樣幫孩子培養情感素養

談論你自己的感受,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言傳身教是孩子形成情感認知的一個重要方式。用孩子能聽懂的表達方式去分享你的感受,從而擴充孩子在情感方面的詞彙以及理解能力,在情境中學習。通過這種方式,讓孩子瞭解大人也有自己的感受,這是生活中很正常的一部分。

示範健康積極的情感表達方式。想想看,如果不是通過觀察你,孩子怎麼知道用合理的方式去表達那些消極感受呢?讓孩子目睹這種時刻:“我現在真的覺得很沮喪,我必須去跑跑步釋放一下這些沮喪的情緒。”或者:“我現在很生氣,所以我得進屋去冷靜一下。”

教孩子用合理的方式去釋放不良情緒。父母有責任教給孩子不該通過以下方式來表達情緒:不能通過摔摔打打,不能通過亂咬東西,不能通過掐或擰,也不能靠扔東西或罵人來發泄。但是,孩子得了解他們能夠通過什麼方式去處理。

○ 可以打一個充氣袋。

○ 可以打充氣娃娃(那種軟質的充氣的)。

○ 用一個泡沫材質的拍子擊打。

○ 在戶外敞開嗓門兒大聲喊(或者在一個允許喊叫的地方)。

○ 踩踏鋪在地上的泡沫紙。

○ 把憤怒的事情寫在鞋底上,用力踩踏。

○ 扔石頭(在允許的地方)。

○ 起跳10次或10次以上。

○ 如果氣候和距離允許的話,到郊外去走走。

○ 用深色的蠟筆在一張大紙上快速地塗畫。

千萬不要壓制感受,哪怕是微小的感受。哪怕孩子用一種不恰當的方式來表達不良情緒,也不要壓制他,記住,任何感受都是合理的。可能有些行爲就是源自你不允許他發泄的情緒。你可以在事後跟他交流一下,告訴他可以用更加合理的方式來表達自己。“我能看出來我讓你關電腦時你很生氣,下次可以用一種更合理的方式表達一下,而不要摔椅子。”隨着孩子漸漸長大,你有責任告訴他該怎樣處理自己的情緒,無論是好的還是不好的。

讓孩子看到你是怎樣處理情緒的。孩子(尤其是年齡小的孩子)很容易害怕你的不良情緒,也害怕他們自己的不良情緒。他們需要通過一些閱歷來了解:人們的不良情緒不會一直存在的。你可以告訴他:“我剛剛非常生氣,不想跟任何人講話,但是現在我好了,不那麼生氣了。”

幫孩子用詞語表達出他的感受。告訴他:“你現在就是覺得很沮喪,因爲這個謎語這麼難猜。”或者:“勞娜阿姨來吃晚餐讓你感到很吃驚吧,因爲你之前不知道她要來。”抓住每個機會讓孩子學習怎樣去表達他的感受,以後孩子就知道該怎樣描述自己的感受了。你是孩子的情感導師,要幫他去理解自己的感受,並且能夠說出自己的感受。

花點兒時間去傾聽孩子。通過跟孩子好好交談,認真傾聽孩子的話,會讓孩子瞭解他的感受很重要。尊重他的感受,尊重他所有的感受。隨後,如果時機允許的話,跟他聊聊:“聽起來你對作業的進展情況有點兒沮喪,有什麼我能幫你的嗎,或者是你自己再試試?我就是想關心一下。”

告訴孩子關於一些感受的身體反應。可以教給孩子一些知識,讓他們瞭解當經歷某一種感受的時候,身體相應的反應。“有時候,當人們害羞時,會變得臉紅或激動。”或者:“當人們被激怒時,會變得咬牙切齒,或者會不自覺地握緊拳頭。”

教孩子通過觀察別人的面部表情或肢體語言來認知別人的感受。可以對年齡小的孩子說:“我現在很開心,你看,因爲我在笑;但是剛纔我皺着眉頭,那是因爲車啓動不了,我很沮喪。”

對那些年齡稍大的孩子,你可以這麼跟他講:“看看那個店員的臉,他肯定心情不好。看起來他正在爲某件事生着氣呢,你認爲呢?”或者:“我敢說,你的棒球教練肯定被激怒了,他正在急促地用手撣身上的灰塵。”

利用圖書、圖片以及描述來討論人們的感受。通過圖片或照片等方式,告訴孩子人們經歷的不同感受。“這張照片上的叔叔正在爲丟了狗而生氣,你看他的臉就知道了。”或者:“看看這幅畫中的獅子,它好傷心的樣子,它在傷心什麼呢?”講故事的時候,也可以順便說說故事裏的人物可能有什麼感受。可以問問:“當寶寶們都飛走了之後,你認爲貓頭鷹媽媽會怎麼想?”

對比和反襯感受。“幾分鐘之前,你還很憤怒,你在一邊跺腳一邊喊叫。但是現在你很開心了,你看起來很放鬆了,而且聲音也恢復正常了。”或者,對年齡大點兒的孩子可以說:“剛剛你很生氣,眼淚都快要掉下來了,對吧,現在好了吧,這只是一會兒的事情,我知道那是什麼感受。”給孩子指出這種變化也能告訴孩子這種感受只是稍縱即逝的,來得快去得也快。甚至在他還沒有體會到那種感受時,他也能夠理解。

創造多種機會讓孩子去講講他的感受。但要注意分寸,不要過火,也要避免開放式的問題。如果一個孩子經常被問:“你有什麼感覺?”他就會對這個問題麻木。不如試試:“我覺得你很安靜,而且表情看起來有些難過,你生氣了嗎?”這樣問,孩子會比較容易跟你講,因爲他覺得自己被理解了。

玩玩這個遊戲:“如果……會有什麼感受?”教給年齡較小的孩子面對某些情形可能會有什麼特殊的感受。這是情商的一個很大的組成部分,通過這種練習,能夠增強同情心。“如果一個小朋友推倒了你的樂高火箭船,你會有什麼感受?如果你不邀請你的好朋友參加你的生日聚會,他會有什麼感受?如果你的小狗走丟了,你會有什麼感受?”在平靜的時候跟孩子玩這個遊戲不僅僅是爲了好玩,這樣能夠使孩子有機會以中立者的身份去考慮問題,遊戲中提到的情形以及隨後的感受都會讓他記在心裏。

模仿各種表情。跟孩子同時站在鏡子前面,模仿各種表情,通過這種方式,孩子會學會辨認別人的表情,並且熟悉那種表情背後的感受:“如果有一頭獅子從你面前的草坪上走過,你會是什麼表情,做出來給我看看。”輪流扮演角色。

  鏡像神經元

研究表明,人類的大腦裏存在“鏡像神經元”,通過它人們能夠反射出他觀察到的別人的感覺。丹尼爾·戈爾曼說:“鏡像神經元使得感覺能夠被傳染。”看到別人臉上的某種表情,人們自己也能夠感受到同樣的感覺。這就是爲什麼當我們看到別人哭的時候也會掉眼淚。

除此之外,神經學家還指出鏡像神經元對於兒童學習認知和練習某種感覺下的表情的重要意義。是鏡像神經元使得他們能夠感受到他們要模仿的感覺。

有一點非常清楚,那就是,所有的孩子都具備掌握同情心的能力,但是爲了發展和完善同情心,就需要家長和監護人付出許多人爲的努力。因爲同情心是其他很多品質能夠形成的基礎,所以是值得我們去爲之努力的。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