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故事繪本 > 《說給孩子聽,做給孩子看》第三章:“我自己不會做,你做吧!”

《說給孩子聽,做給孩子看》第三章:“我自己不會做,你做吧!”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6.3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第一節

《說給孩子聽,做給孩子看》第三章:“我自己不會做,你做吧!”

獨立的要素

儘管父母都擔心自己的孩子終有一天會長大,會離你而去,但是能夠培養孩子成爲一個獨立自主、自食其力並且有能力的人是所有父母的最大心願。然後,許多父母都對此往往沒有一個預先的認識,也就是說,一般都是等到發現孩子沒有向這個方向發展時,纔會有所覺察。

最近幾年,社會上存在一種趨勢:有些父母對孩子進行嚴密的看管,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左右,監視他們的一舉一動。這種父母被稱爲直升機式父母。這種父母畢竟是少數,這種方式比較適合年齡尚小的孩子,因爲他們事事都還需要父母給指明方向。可問題是這種直升機式父母在十幾歲少年甚至青年人中間變得很普遍。父母插手孩子生活的各個方面,從跟兒女的大學老師會面到查詢兒女的銀行賬戶,無一不包。這些孩子從來就沒有機會變得獨立,只是持續地獲得這樣的信息——沒有父母是不行的。我可以告訴你,那些獨立性強的孩子,往往是因爲他們的父母覺得他們能行,並且也鼓勵他們自己去做。

不久前,我參加了一個電視真人秀節目,講的就是這個問題:從未獨立的成年孩子以及從未放手的父母。如果這期節目播出,肯定會引起極大轟動,因爲現在存在這種情況的家庭太多了。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這個問題並不是成年孩子的錯,他也想自己展開翅膀去飛,可是卻一直擔心對他們父母的影響。其實“病”在兒女身,“根”卻在父母那兒,因爲他們從不敢放手。這種情況是多麼可悲啊。

大家都知道,獨立的孩子往往同時也具備多種品質,能夠讓他們面對未來的人生,健康成長。他們往往擁有堅強樂觀的性格。他們總是認爲自己生活的世界安全美好,他們知道怎樣讓自己獲得安全感。這些孩子喜歡解決問題,喜歡去冒風險,他們總是生機勃勃。獨立的孩子總是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並且知道自己的能力。如果有這樣的孩子,我們還有何求呢?但是怎樣才能擁有這樣的孩子呢?絕對不是去做直升機式父母。

在獨立和自信之間是有着明顯的界限的,自信將是我們在第7章中探討的另外一種品質。但是這兩種品質的培養卻是有着共通之處的,如果你的孩子不能夠首先將他自己視爲獨立的個體,談何自信?獨立是建立自信的基礎。

  獨立的要素

孩子要具備獨立精神,是受許多因素影響的,每一種因素都至關重要,缺一不可。並且,在培養獨立的過程中,父母對子女是有着直接必然的影響的。

  發展程度

處於嬰兒期的孩子幾乎是完全依賴於父母的,一旦能夠脫離父母,獨立性就開始萌發了,不管主觀上是否願意。但是,父母的關懷會一直伴在孩子左右,確保孩子是安全的:我們一直在養育我們的孩子。對於所有的生物來說,都是這樣。我還記得鄰居家的那條狗,它的寶寶剛出生就被抱走了,狗媽媽一直嚎叫了幾天,真的很悲慘。

即便如此,獨立性也並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養成的,剛過嬰兒期的孩子很難接受獨立的現實。孩子脫離父母的懷抱後,逐漸能夠自理,並且漸漸獲得獨立的能力。想一下你的孩子,大約從9個月時的蹣跚學步,到掙脫你的懷抱快速跑過走廊,然後他能夠很快地打開車門跟你上車,在行動上,他日漸獨立,可能比你想象的更加獨立。你的2歲的孩子可能推開你的手,稚嫩地說:“不,我來!”然後把腳放進鞋子裏,艱難地試着自己來穿鞋。8歲的孩子騎車去附近的朋友家,會得意地向你展示他有多麼獨立。11歲的孩子乞求自己一個人在家裏或想跟朋友去商場購物,這也是在強調自己的獨立性。能夠自己作決定,行動獨立,這都是成長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性格

毫無疑問,孩子的獨特性格會影響他獨立的能力以及想獨立的願望。在20世紀50年代的時候,亞歷山大·托馬斯、斯特拉·切斯以及他們的協會在性格領域進行了研究,並且他們的研究成果至今還被當做黃金標準。他們在紐約橫向研究了性格的各項特徵,並教我們如何辨認孩子身上的這些特徵。他們的發現之一就是:我們每個人生來都具有某種獨特的性格特徵,這些特徵繼續顯著地影響着我們在童年時期乃至以後整個人生中各種行爲的發展。

性格影響着孩子的世界,性格跟環境相結合,就產生了個性。這也就是爲什麼孩子在家裏是一種個性,而在學校又會是另一種表現。常常有父母跟我說,他的孩子原本外向、熱情、活潑好動,在學校裏卻膽小如鼠。同一個孩子,在不同的環境裏,就表現出不同的個性。

我們還從托馬斯和切斯的研究中學到一點:父母要了解孩子的性格,對孩子區別對待。即使是在同一個家庭裏,對每個孩子也要區別對待,沒有兩個孩子的性格是完全一樣的,即使是雙胞胎也會有所不同。如果你的孩子是那種“慢熱”型的(這就是這種類型的真實的名稱),那麼對他來說,在某種環境下要變得獨立的確是件很難的事情,這就不足爲奇了。他在家裏時,周圍都是熟悉的環境,都是熟悉的人,這時候他還能夠比較獨立,但是當到了一個新的環境中時,他就不是這樣了。

與此相對的是那些“激進”型(並不是真正的類型名稱)的孩子。這種孩子往往非常外向,跟每個人都是“自來熟”,並且看起來似乎毫不畏懼。但是,不要被欺騙了,這種孩子並不是真正的獨立性強,因爲他們看起來好像是熟悉環境,知道潛在的危險,也知道遇到什麼情況該怎樣去反應。且不說他的外向性格,他們也需要培養獨立性,也需要用較爲公正的眼光去評價。

這兩種孩子的父母都需要對孩子多加用心,他們都需要學習怎樣在這個世界上獨立。

  這樣鼓勵慢熱型和激進型孩子獨立

接納慢熱型的孩子。對這種孩子的接納,會給他們信心去嘗試一些新東西,因爲他覺得你很理解他。

不要強迫慢熱型的孩子。強迫這些孩子去做事會讓他們更加退縮,並且躲進自己的小世界裏不願出來。

避免羞辱。作爲父母就不該用貶低的方式對待孩子,這種方式既沒有效果,也沒有益處。因此,別這麼說:“奧卡,你怎麼那麼害怕去參加那個生日聚會,爲什麼?”這樣做對於培養獨立性有害無益。

對孩子有信心。告訴孩子他是多麼有勇氣,這正是他需要在自己身上發現的東西。告訴他:“我看到你有點兒擔心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但是我知道一會兒你就會適應的,你肯定能行。”

幫他邁出第一步。那些靦腆的孩子需要謹慎地邁出第一步,並且在邁下一步之前都會非常小心。“我會跟你一起走到門口,然後你自己進學校,我知道你肯定能辦到。”

提供支持。“你進去換鞋子的時候,我會站在你房間門口等你。”或:“你跟吉米談要回自行車的時候,我會在你旁邊,你放心去談吧。”

誇讚他的成功。當他獨立完成一件事情時,一定要給他指出來,或是當着他的面告訴他爸爸(媽媽)。你可以說:“我記得以前你根本就不敢自己去上學,現在你真應該爲自己自豪。”

在某些特定情境下,反覆告訴激進型孩子你對他的期望。在他下車之前,告訴他:“你必須先跟我說,我們去公園後你會去哪些地方玩,如果你改變了計劃,你首先得回來跟我說。告訴我你的計劃是什麼。”或者:“我們來計劃一下到達野營地後的安排吧。首先,你應該去跟你的領隊報到,然後,你應該問問下一步該做什麼。”

爲激進型孩子立規矩。激進型孩子往往更會遵守規矩,更在意大人的要求。總是對他提出期望和要求,會讓他很有安全感,同時也能夠培養他的獨立性。

當激進型孩子過分自作主張時,讓他明確後果。所有的孩子都有因果邏輯,且會從中學習。如果孩子本該牽着你的手,卻獨自跑開了,或者他本來說的是會在公園某個區域活動,卻離開了那兒,這時,可以適當給他一些懲罰,但是不要嚇唬他,要悄悄跟在他身後。並且第二天一定再次給他一個機會,讓他記住前一天發生的事情。

第二節

擁有安全感的重要性

那些認爲自己的世界很安全的孩子更容易嘗試着去獨立做事,因爲並不存在危險,爲什麼不去試試呢?事實上,小孩天生就相信這個世界是安全的。關於種種不安全的概念和提醒都是大人教給他們的,當然,這也是每個孩子成長的必修課。作爲父母,有責任教孩子如何應對外面世界的不安全,如何安全地成長,但是,也不能過分疑神疑鬼。有時候,由於父母過分關注孩子的安全問題,過多的擔心嚴重地影響了孩子想獨立的願望。我的一位客戶,她對她的孩子的憂慮有一套自己的理論:“我認爲,要做一位好母親,首先得確保孩子是安全的,所以我不允許孩子去獨立地做事情。”她認爲爲孩子提供庇護是母親最重要的事情。直到她講這話的那一刻,她也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爲是在毀掉孩子的成長。

  這樣幫孩子獨立,並給他安全感

在安全方面,你有責任教育自己也教育孩子。但要把握適度原則。生活在憂慮之中的孩子是不容易學會獨立的,他會太過謹小慎微。當然要考慮教給孩子合理的防範意識,但原則是既要讓孩子有安全意識又不要嚇着他們。你要告訴孩子你怎樣去保證他的安全,也要教他自己怎麼去保證自己的安全。無論是涉及水、火、食物、騎車還是關於人的問題,絕大多數情況下,孩子都能夠理解你教的技巧並且也能夠學會自己該怎麼做。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可以制定具體的安全規則或家庭守則來供孩子遵守,可能包括怎樣刷牙以及記得系安全帶。例如:

○ 聽到敲門,只有大人才能去開門。小孩子至少等10歲之後才能開門,或者要跟大人一起去開。

○ 不經大人允許,小孩子不可以隨便亂跑。

○ 不經大人允許,小孩子不能進別人的車。

○ 小孩子長到12歲以後纔可以獨自在家。

○ 小孩子在學會記錄電話內容之後纔可以接聽電話,除非是得到了大人的允許。

讓他們瞭解總會有大人能保證他們的安全,這會讓他們更加自信。這麼做,是爲了減少孩子的擔心。你不會讓孩子處於危險中,這是作爲父母的職責。告訴他們:“大人的一項任務就是關心孩子並且教孩子怎樣確保自己的安全。甚至還有一些大人的工作就是確保所有人的安全,像消防員、警察以及門衛都是在保衛大家的安全。”

孩子的安全防範意識來源於父母。要知道,孩子會記下你給他的每條信息,甚至有時候你認爲他沒有在意,但他都會記得。他會通過你以及身邊的其他大人來獲得自己是否安全的信息,獲得安全感會促進他去獨立。

控制你自己的恐懼。處理好你自己面臨的各種問題,爲孩子樹立一個自信、堅強的父母形象。如果你表現得很有安全感,那麼孩子也會感到安全。

至少要讓孩子看到你怎樣去處理恐懼,而不是被恐懼嚇倒。你可以說:“我有點兒怕狗,所以我可以繞開那個遛狗的人和他的狗。”對於某種恐懼防患於未然,是獨立性的一種表現。

留心你不經意間的言辭。避免這樣的話語:“那個人長得真可怕,那個女孩開車真嚇人。”或:“我聽到外面有一陣響動。”這些話會讓孩子覺得周圍遍佈危險,想想有哪個孩子願意在這種環境中去獨立呢?因爲他總覺得不好的事情會隨時發生。

進行合理的警告,注意分寸。許多父母都過分強調防範意識。(“不要用手按電梯按鈕,要用手肘按。”)我們的世界的確充滿各種危險,有各種犯罪,有各種壞人,存在各種病菌和污垢,有糟糕的駕駛員,有不衛生的公共浴室,但是你需要幫助孩子在這個世界裏感覺到很安全,那樣他纔會漸漸獨立。而過分強調防範則會毀了孩子的獨立精神。的確有許多東西需要小心注意,但是要讓他感覺到這個世界大體上還是安全的,那麼漸漸地,他就會脫離對你的過分依賴。

第三節

教育孩子怎樣爲自己負責,鼓勵他的獨立舉動

教育孩子怎樣爲自己負責,鼓勵他的獨立舉動。這並不僅僅是教小孩子學習過馬路前怎樣看清楚兩邊的車,也不僅僅是告訴孩子在游泳池周圍行走時要注意防滑,而是要抽個時間跟你的孩子探討一下你對他的安全期待。“我希望你遵守安全規則——包括在喬恩叔叔的游泳池旁不要亂跑,如果你能做到,我們就繼續留在這裏。如果你做不到,我們就得離開。”

給孩子警告時,要讓孩子知道該爲他自己負責。當孩子爬得很高時,與其朝他喊叫說他爬得過高應該趕緊下來,不如試試這麼說:“爬到你感覺安全和舒服的高度爲止。”並且讓他知道你不可能爬上去幫他下來。

避免那些阻止孩子去進行嘗試的警告。說“別去那兒,太高了”是不能鼓勵孩子的獨立行動的。如果你對那個高度很擔心,你可以說:“那兒看起來真的很高,你自己能過去嗎?你自己決定是不是要過去,如果你覺得不舒服了,可以馬上回來。”這句話會告訴孩子你很信任他自己的決定。當我提醒我的孩子們要保持警惕時,我最喜歡的方式之一就是跟他們說:“讓自己安全就好。”這樣就讓他們知道,他們應該爲自己的安全負責。

鼓勵孩子爲自己作決定。當孩子想作某種讓你很擔心的嘗試時,先不要急着說不,而是可以試着說:“我害怕蛇,但是並不代表你也不敢碰它們。”這樣就會教孩子關注自己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告訴他們你很信任他。

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這個世界很安全。孩子需要能夠相信這個世界,這是他們邁向獨立的前提。當今社會,各種壞消息以光的速度傳到我們的生活裏,而把那些正常的消息和好的事情遮蔽了。不要讓這些不好的消息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

不要壓制孩子獨立的想法以及獨立的需求。對於許多父母來說,那些遙遠的發生可能性又微乎其微的危險也會讓他們對孩子放不開手。考慮每個孩子的情況以及周圍環境狀況,然後再作決定,這一點非常重要。試着選擇一個折中的辦法,幫助孩子向獨立邁出第一步吧。例如,如果你不讓孩子和他的朋友單獨去看電影,那麼你可以在他們身後的某一排遠遠地看着他們。

  獨立去上學

可能你會說,你6歲的時候就已經自己去上學了,可是時代變了。如今對於這個世界,對於我們的孩子,我們都有自己的瞭解,並沒有法律告訴我們該怎樣去作決定。

要決定孩子到多少歲才能獨立去上學或是孩子可不可以獨自去上學,需要考慮很多現實、多種因素。孩子們對於危險的認知和應對能力都不比成人,這是事實。孩子很難判斷汽車行駛的速度,也不容易分清大小車量的速率。他們的周邊視力僅爲成年人的2/3,他們也很難進行聽聲辨位。而且,孩子又很好奇,很容易受到外界影響。考慮孩子是否可以自己去上學(或去別的地方),需要考慮以下幾點:

○ 你的孩子有責任心嗎?他是否具備一般的責任心?

○ 你的孩子能夠遵守你的要求嗎?

○ 你的孩子不用經過提醒就能夠遵守最基本的規定嗎?像上車系安全帶、如廁後洗手等等。

○ 你的孩子跟你爭論過家庭安全規定或者違反過規定嗎?例如,他到了朋友家之後卻忘記給你打電話了。

○ 沒有經過提醒,你的孩子就能夠很好地遵守交通安全規則嗎?例如,他看交通指示燈嗎?過馬路之前先停下看車嗎?兩邊都看嗎?會注意選擇人行橫道去走嗎?

準備讓孩子獨自去上學,這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孩子開始自己提議開始,你就應該考慮這種可能性,並且記在心裏。看看下面列出的幾點需要考慮的事項,以及你需要做出的步驟:

○ 經常示範交通安全規則。這包括等紅燈和過馬路(開車和步行時),注意當紅燈剛亮時和紅燈即將變成綠燈時你是怎樣處理的。如果你不遵守交通規則,那麼孩子也一樣。榜樣的力量是強大的。

○ 即使認爲自己的孩子很有能力很聰慧,但只要沒到10歲,就不要允許他一個人去上學。

○ 考慮你們周邊的環境,瞭解以前關於孩子的安全事故的情況。在許多地區,永遠也不要讓孩子獨自出門,必須得有大人陪同。

○ 跟孩子解釋你爲什麼要制定規矩,但是不要過分渲染細節,以免引起孩子不必要的恐懼。記住,孩子本來都認爲自己是安全無憂的。你可以說:“並不是所有人都會遵守交通規則,這正是我所擔心的問題。”或者:“我希望所有人都是善良的,都會對小孩很友善,但實際上,有些人看起來很友善,並不代表他真的很友善。”

○ 步行去上學並不單指孩子自己一個人去,也可以是跟很多孩子結伴而行,這適合各個年齡段的孩子。

○ 無論跟孩子一起走在哪兒,都可以試着培養他的責任心:讓他自己過馬路。讓他告訴你什麼時候過馬路安全。練習,練習很重要。

○ 向他解釋只有一條通往學校的路,沒有其他路徑。

○ 在他上學的必經之路上安排“安全屋”。也可以結識路上的新鄰居,讓他們認識你的孩子,當你孩子路上遇到問題時,可以去他們家裏。有這樣一個故事:幾年前,兩個10歲的女孩正在放學回家的路上走着,有一輛貨車慢慢地跟着她們,她們就跑到了一個鄰居家裏,鄰居給她們父母打了電話,並報了警。後來才知道,開貨車的是個畫家,他在慢慢開着車找一個地址。這兩個女孩就是完全按照之前的囑咐做的。

○ 採取循序漸進策略。最初可以在離學校還有一條街的地方停下跟他說再見,然後一直目送他走進學校。

○ 當孩子和一個小朋友一起走時,可以讓他們在前面走快點兒,自己在後面慢慢地跟着,並告訴他,這是爲了讓他安心。

○ 當孩子真的開始獨自步行去上學的時候,讓他知道你會隨時在路上檢查他是不是遵守囑咐,並時不時地去尾隨他一兩次。這樣就能知道他是否照辦,你也就會更加放心。

孩子的安全問題是父母永遠的牽掛。無論他們是去小學的路上還是在大學的校園裏,最好的辦法就是教給他們安全常識,然後讓他們自己養成習慣。

第四節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矛盾

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矛盾不可避免,你有你的想法,可孩子也有他的想法!有時候,這種矛盾會干擾孩子獨立性的發展。在這些情況下,孩子的注意力很大程度上被分散到矛盾牴觸上,從而妨礙了孩子獨立性的發展。

  這樣避免妨礙孩子獨立性發展的矛盾

當孩子的計劃跟你不一致時,矛盾就出現了。但是,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這本身就是一種獨立的表現,他能夠爲自己去想問題了。這種情況一般發生在2~5歲的孩子身上。這種情況不同於孩子只是公然挑釁的行爲,因爲他知道你想幹什麼,而他並不想那麼做,你們之間想法的差異就是矛盾,而並不是說他故意跟你對着幹。當他有計劃時,他也是在告訴你他有了自己的想法。雖然他的想法經常不被你接受,但至少有想法本身是件好事。我們應該做的是尊重他的計劃,這樣才能夠鼓勵他發展獨立性。

你可以說:“我知道你很想爬到櫃子上去幫我烤蛋糕,讓我把烤箱搬到桌子上,這樣你就能幫忙了。”用這種方式,你既堅持了自己的想法,又避免了雙方在是否要爬櫃子這件事上繼續糾纏。記住,孩子的最初想法只是想幫你烤蛋糕。或者,你也可以說:“噢,我看你已經把顏料拿出來了,真是個不錯的想法,你可以在午飯後粉刷一下。讓我們把顏料放在櫃子上吧,這樣我們就不會忘了。我們先來吃午飯吧。”

對於年齡稍大的孩子,可以這麼說:“你想跟泰瑞見面並且一起滑輪滑,這是個很棒的主意,讓我們計劃出一天來吧,可是今天不行,因爲我們要去看奶奶。不過你現在就可以給他打個電話來預約時間。”在你說不之前先肯定他,尊重他的想法或計劃會鼓勵他的獨立行爲,這樣你們之間的分歧和意見上的矛盾也不會被放大了。要避免矛盾激化,就要想辦法滿足孩子的計劃,或者是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他。

由於父母缺乏耐心所導致的矛盾會阻礙獨立性的發展。在一些情況下,你需要很快地做完一些事情。但是,對於孩子來說,他想自己做的一些事情,往往很難做到“快”,這時,父母會催促孩子快點兒做,甚至有時候會讓孩子停下來,自己去做,原因只是自己做得更快些。想一想,如果這麼做,孩子會怎麼想呢?“我最好不要去做了,因爲媽咪做得更快。”獨立?再見吧。如果你真的是在趕時間,而不是因爲沒有耐心,你可以說:“你試着拉拉鍊,這非常好,下次你自己拉拉鍊給我看,不過今天不行了,我的確沒有時間了,我先幫你拉好,我喜歡你學着拉拉鍊的樣子。”

不要以成人的標準去衡量孩子獨立完成的任務。他還是個孩子,你還能期望什麼?孩子需要邊做邊學,在一次次犯錯和失誤中成長。但是如果你讓他覺得他總是達不到你的期望,那麼他就會放棄嘗試。(順便說一句,丈夫也是這樣。如果你想讓他主動去疊衣服,就不要總是批評他疊得不好!)要接受孩子做到的程度,並且要表揚他的努力,也不要把孩子做過的事情重做或進行糾正。“哇!你自己鋪好了被子啊,你真該爲自己驕傲!”雖然不是很好,甚至是很糟糕,你也需要這麼鼓勵他。因爲,重要的是他的獨立意識,而不是他做出來的結果。

有時候矛盾是由於你爲孩子的某些獨立行爲擔憂。當孩子自己去公共衛生間,卻忘記把紙套鋪在馬桶座上,你會很生氣,但不要過多強調你的生氣。就像之前探討過的,由於你的擔心而引起的矛盾會阻礙他以後的獨立行動。稍後,當你平靜下來之後,你可以跟他講:“還記得你自己去衛生間的事嗎?媽媽很高興看到你能夠自己照顧自己了,但是下次一定記得先鋪上紙墊。”

有時矛盾是由於孩子不按照你的想法去做。在一些情況下,孩子不會按照那些需要他有所獨立的要求去做的。可能是由於擔心,也可能是因爲惰性,也可能是因爲舊的習慣很難去打破,尤其是他已經習慣於你幫他做好一切,他只需坐享其成。與其強迫他去做而引起矛盾激化,不如更加藝術地表達一下你的要求,孩子還能夠做到一些,至少是做到一部分。

對於那些年齡小的孩子,可以這樣說:“穿衣服時哪件事情你最想自己來做呢,是穿褲子還是穿鞋子呢?然後我來幫你穿其他的。”(如果回答是“都不想”,這就不是在作選擇了。如果他什麼也不做,你也不要給他穿衣服,接下來也不要幫他做別的事。)避免發生衝突,但要隨時抱有期望。如果你相信他能做到,那麼他自己也會相信自己能做到。

對於年齡稍大的孩子,可以這麼說:“我在這裏等你,你把這些通知單送到前廳去,我知道你肯定能辦到。”或者:“你去向老師解釋你爲什麼沒能完成作業,我會在你身邊陪着,這是你的作業,老師需要聽你親自跟她講。”

  什麼時候該妥協讓步

在孩子(小學階段以及年齡更大的階段)成長並且不斷獨立的過程中,各種各樣的矛盾會不可避免。他一天天長大,也就意味着一點點脫離父母。你知道各種危險因素可能就在馬路上或者商場裏,但是他對最近的小孩綁架事件卻一無所知,他只是想着快快長大,並且能夠獲得獨立自由。你因爲擔心,才警告他不要隨意外出,但是這經常會引起你們之間的矛盾。

這裏有一些方法來化解這些矛盾,並且,既能鼓勵孩子去發展獨立精神,也不會讓他們把家庭安全規範拋在腦後。

  家長這樣避免矛盾的產生

提前規定好每個年齡段允許做的事情。家庭安全規範,應該是提前制定好的,當然應該具體到哪個年齡允許孩子做什麼事情,比如單獨在家、獨自去商店、騎自行車去朋友家、獨自去看電影等等。如果規定不夠詳細,就給了孩子爭議的空間,他會說:“我以前並不知道啊!”

隨着孩子漸漸長大,家庭安全規範要提前作出相應修訂。

對於8歲的孩子,你可以這麼說:“告訴你,我會站到陽臺上去看着你自己走過這條街去傑西家。”

對於10歲的孩子,可以這麼說:“有個辦法可以讓我放心,你可以自己騎車去傑西家,大約要過兩條街,你到他家的時候,給我打個電話彙報一下就好了。”或者:“好,你和喬納可以一起去看電影,你爸爸和我會坐在你們後面的某一排。”

對於13歲的孩子,可以這麼說:“電影開始前5分鐘我送你到影院,結束後5分鐘我再去同一地方接你。”

這些折中的辦法避免了發生矛盾,同時也告訴孩子你信任他,並能夠更好地鼓勵他們的獨立性。效果會在日後逐漸顯現出來的。

不同情況,酌情對待。有一些活動你不允許他在城裏做,但是當你們都在郊區或農村時,就可以讓他去做。但是需要跟孩子解釋明白,讓他知道在不同的環境下,他們有不同的獨立活動的機會。當你們去郊區農場的親戚家做客時,就可以允許孩子自己走得比在紐約城裏遠一點兒。

我有一個朋友對她的孩子非常謹慎小心,但她告訴我,她曾經允許9歲的兒子自己一個人滑雪並且自己乘坐索道上來。因爲她知道兒子對滑雪的安全規定非常清楚,而且,必要時周圍又有很多成年人可以提供幫助。她跟我說,她兒子的那種從心底煥發出來的自豪感和自己能夠獨立的驕傲,簡直是無可比擬的。

爲不同的孩子量身定製不同的規則。即使是在同一個家庭裏,有的孩子也會獨立得比別人更早些,這跟年齡、發展情況以及性格都有關係。就像人們常掛在嘴邊的那句抗議:“這不公平!”但事實的確如此。但是,孩子足夠成熟之後再允許他們獨立做事,這本身並不是一件壞事。(儘管如此,家庭安全規範應該適用於家裏的每位成員。)

  必然的矛盾

孩子在嘗試着獨立去做事情卻沒有成功時,常常會有一種挫敗感,因爲他想自己能做某件事,但事實上卻不能夠,“我不能做”正是獨立的大敵。

他想做的事和他認爲他能做的事往往是不一樣的。或者,有時候他僅僅是爲自己沒能夠用他想用的方式做出來而感到很沮喪。這種沮喪是一種能夠被克服的感覺,這是一種必然的矛盾。學會容忍挫敗是所有孩子在成長路上必須面對的事情,是獲得獨立的過程中必須翻越的高峯。

  這樣處理必然的矛盾

教孩子學着容忍挫敗。許多孩子在學習容忍挫敗的能力方面需要父母的幫助。可以跟孩子一起做事,讓他能夠對某些挫敗一笑置之,或學着去承受這些,慢慢地,孩子容忍挫敗的能力就會增強。“你那麼努力地去猜這個謎語,差點兒就猜出來了。再猜猜,馬上就要猜對了。”這種鼓勵不僅會使得孩子堅持不放棄,而且也讓他知道沒有你的幫助他也能夠獨立去做出來。下一次,他就會願意更加努力地去做事,因爲他知道過程中經歷的努力和堅持。挫敗感也能夠促使孩子更加努力,而成功就是這樣得來的。

由挫敗而來的衝突可以促進孩子掌握獨立做事的應對技巧。當孩子還小的時候,是爸爸媽媽負責讓孩子感覺到一切都好。隨着孩子漸漸長大,爸爸媽媽不可能一直守護在孩子身邊,孩子需要自己學着去讓自己感覺更好。你聽過這樣的故事嗎:有個大學生由於挫敗而用拳頭擊打寢室的牆壁。很顯然,這個大學生還沒有學會處理挫敗的技巧。花點兒時間跟孩子交流一下,當你感到沮喪或挫敗時,你是怎麼做的:“有時候我覺得特別沮喪的時候,我就想喊出來,我就去一個我能喊叫的地方,我得把這些不好的情緒都宣泄出來。”或者:“我感到非常挫敗的時候,我就去跑步,直到跑得很累,把所有的沮喪通通從身體裏趕走。然後就好多了。”

告訴孩子怎樣宣泄沮喪。針對不同年齡的孩子,有不同的建議。

對於年齡稍小的孩子,可以這麼說:“要趕跑這種情緒,有很多種方法。你可以跳起來再落下去,這樣跳動20次,也可以重重地跺跺腳。可以到戶外去大喊兩聲,也可以快速地在院子裏來回跑幾趟。”

對於年齡大點兒的孩子,可以這麼說:“看起來在院子裏使勁兒踢足球能讓你好受些。”

但很多時候,當感到沮喪時,上面所說的事情不是隨時能做的,所以孩子也需要學習一些能夠容忍挫敗感的技巧:“當你覺得你快受不了了,馬上就要爆發的時候,試着深呼吸3次,用鼻子吸氣,用嘴巴吐氣,就像這樣——”給孩子作個深呼吸示範。這種辦法適合所有年齡的人。這樣你就把他放在了能夠照顧自己的一個位置上。這也是獨立的一種表現。

可以教孩子更加機智地面對矛盾。當矛盾出現的時候,大多數父母的做法都是趕緊了解情況並儘快解決問題,其實,可以不必這樣,只是陪在身邊,不需要做什麼,需要做的只有等。過一會兒,你可以安慰一下孩子:“這真讓人沮喪,我真的非常理解你的感受。”真誠地表達出這個意思,避免那種高高在上的語氣。如若不然,這會更容易招致抱怨和牢騷的。耐心地等待,直到氣氛有所緩和時,試着說:“你覺得什麼時候去做合適呢?”這樣你就把問題又推給了他,接下來,你可以說:“我知道當你拿出個計劃來的時候就會覺得好多了。”如果他真的吐露了想法,無論想法本身怎樣,都要給他鼓勵:“你總能有辦法。”

第五節

獨自玩耍

“我怎樣才能讓孩子自己玩?”這個問題是我經常被問到的,不管是多大孩子的父母,而且往往都是關於第一個孩子,因爲養育第一個孩子時,父母往往沒有經驗。因爲父母有太多事務纏身,沒有時間來陪孩子玩,但面對第一個孩子,又鉚足了勁兒要做一個好父(母)親,於是面面俱到,不小心就成了直升機式父母。因爲總有父母或其他人陪在身邊,孩子根本沒有機會體會一個人玩耍的感覺。

  這樣教孩子獨自玩耍

如果你孩子還在襁褓中或剛剛蹣跚學步,可以讓他自己玩會兒。當孩子這麼大時,你當然會一直緊密監視,但是跟孩子在同一個房間和跟他一起玩耍是兩碼事。這兩件事,孩子都需要。讓孩子單獨待一會兒,讓他自由探索一下他的小世界。當你看到小寶寶自娛自樂並且非常投入時,不要隨便打擾。這時候,你可以在屋子裏忙些其他事情,當他自己玩夠了,鬧出一些別的響動來時,也不要立刻趕過去查看,他可能又被別的事情吸引住了。如果不是這樣,也再給他一分鐘,然後再過去跟他玩,因爲他正在學着自娛自樂呢。

告訴蹣跚學步的小孩你的安排。“一會兒我要去廚房做飯了,你自己玩啊。”這樣他就能知道,接下來要各做各的事情了。

期望學齡前小孩能夠自己玩。3~5歲的孩子當然應該在你的監護和指導下成長學習,但他們也需要足夠的時候獨處。當他要求跟你一起玩時,你可以說:“我完成工作之後就陪你玩。現在你先自己玩,一會兒我看看你自己玩得好不好。”

如果孩子小的時候你總是陪他一起玩,會導致孩子認爲你就應該全天候陪着他,即使他長大一些也會這麼認爲。要想讓孩子日後能夠自己做作業,自己參與其他的活動,在他還很小的時候就讓他自己單獨玩,才能使得這一切順利成真。習慣成自然嘛。

如果你的孩子還不能夠自己單獨玩,無論多大年齡,都可以循序漸進地培養。你不能指望一直沒有跟你分開過的孩子突然能夠自己去玩,這是不合常理的。他已經習慣了有你陪在他身邊,要想改變這種現狀,需要循序漸進。

試着去說:“我就坐在這裏看我的郵件,大約需要幾分鐘,你先跟布娃娃玩一會兒。”

對於還沒有適應自己單獨玩的孩子,注意不要強調“單獨”這個字眼。如果孩子對獨自玩耍很不能容忍的時候,第一次試着說個很短的時間,並且當這個時間結束之後,要記得去表揚他。“我看郵件的時候,你跟娃娃玩得很好,這非常棒,你真應該爲自己自豪。”然後,漸漸延長每天讓他自己玩的時間。

不要因此而生孩子的氣。不知道自己該怎樣去玩,畢竟不是孩子的錯。如果你因此表現出憤怒,孩子會從你氣憤的語氣中感覺出來的,那樣只會讓他更加依賴你,結果適得其反。

有些孩子試圖通過說話保持跟你的聯繫。何謂獨自玩耍?就是跟你沒有任何聯繫的玩耍。如果孩子還繼續跟你講話,問你問題,或者向你展示他的作品,那麼,你可以說:“我看完書之後再聽你慢慢講,現在我們都各自安靜地做自己的事吧。”

切忌告訴孩子該怎麼做。有些時候,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說這樣一句話:“我不知道該幹什麼,我沒有什麼事情可以做。”或者只是說一句:“我很無聊。”千萬記住,這些話都是誘餌,你千萬不要上當。孩子會有足夠多的事情去做,只要看看他的玩具架就知道了。你可以簡單地迴應他一句:“噢,我知道你肯定能找到事情做的。”然後就此打住。可能首次這樣做不會奏效,但是如此重複兩三次之後,他就不得不離開你獨自找些事情去做了。有時候,聽到他說無聊時,也可以試着這麼說:“沒關係,我知道你一定能找到一些有趣的事去做。”順便說一句,在家裏並不存在無聊的事情,說無聊的孩子都是想繼續黏着你不放而已。(關於無聊的更多探討,請參見第7章。)

第六節

父母的角色

學習獨立貫穿於孩子成長的整個過程。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個慢慢積累的過程,就像蓋房子壘磚瓦,要一點一點來。而且每一步都是爲下一步打基礎,慢慢地,孩子就能夠一天天獨立起來。在修建獨立這棟房子時,孩子自己親手壘的磚瓦越多,他就會感到越自信,而獨立也是源自於自信的。

就像我們之前曾經探討過的,有些孩子天生就更喜歡出去冒險嘗試,並且會比你想象的要更加獨立。如果你的孩子碰巧是這樣,你就更能理解我所講的了。他們往往用一種不同的方式來進行挑戰,有時候,對於這種孩子的獨立精神,要予以鼓掌肯定,而不是限制打壓。無論面對什麼樣的孩子,無論孩子性格怎樣,你作爲父母都要考慮周全,並且擁有持久的耐心。

  這樣鼓勵孩子獨立

從日常事情做起,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在日常生活中去找機會讓孩子獨立做一些事情。無論是自己刷牙還是自己玩,不管他自己是不是願意去做。甚至可以讓寶寶學着自己睡覺,只要你能夠放手讓他自己去。讓孩子獨立去做一些事情,父母的堅持會告訴孩子:我對你的能力非常有信心。這點很重要。讓他相信他自己能行,那麼行動上也就一定能行。

讓孩子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常規行爲會規範孩子的生活並且更容易培養孩子的習慣。這樣他不僅知道他自己該做什麼,而且也會知道你希望他怎樣去做,就不再需要你天天告訴他了。很自然地,他就養成了獨立的習慣。

有所限制,有所禁忌。可能聽起來有些奇怪,給孩子設定限制反而會讓孩子覺得有安全感,敢於去嘗試一些風險。禁忌反而能讓孩子產生一些自信,因爲這會讓孩子知道哪些東西是不能碰的,哪些地方是不能去的。知道了這些,孩子就能更加放心大膽地去作一些新的嘗試了。而能夠作出嘗試正是獲得獨立性的重要表現。

要讓孩子知道哪些是可以商量的,哪些是不可以的。商量乃至談判,是孩子日後生活的一種重要的能力,這種能力的發展也使得孩子的獨立性向前邁了一大步。如果他能夠跟你談判,也就促使他去思考誰纔是真正說了算的。如果是孩子自己說了算,也就意味着他要爲自己的安全負責,在這些情況下,他就會更傾向於在家附近。這也是獨立性的一個方面。

教育孩子善始善終。孩子往往會習慣於讓父母去幫他完成自己要做的事情。不要助長孩子的這種習性。堅持你的要求,不要隨意妥協。

對孩子獨立性的期望,要考慮孩子的年齡、發展狀況以及脾氣。對於那些怕黑的孩子,讓他獨自上樓就有點兒太過了。但是你可以告訴他,你會一直站在樓梯口並且會一直跟他說着話,看着他自己爬樓梯。這將會幫他邁出獨立的第一步。

幫孩子獲得成功的經歷。開始先給孩子一些他力所能及的小工作,這樣可以讓孩子漸漸積累一些自信心。在孩子還不能夠學習繫鞋帶之前(大約5歲),就給他買尼龍搭扣的鞋子吧。如果孩子只有3歲大,那就給他買鬆緊帶的褲子,這樣他就可以自己穿脫了。這樣做就是爲了讓孩子有機會去體會獨立做事的成就感。

給孩子選擇的權利。通常,兩個選擇就夠了,選擇太多反而不好。能夠自己作選擇讓孩子感覺到他能夠參與作決定,這也會鼓勵他獨立性的發展。其實,這些選擇都是你給的,你可以說:“你是想自己爬樓梯上去呢,還是願意坐電梯呢?”他可能會說願意爬樓梯,這樣也就避免了他什麼也不願做的可能性。

生活中充滿了各種選擇。通常父母幫孩子作選擇會比較容易(當然也比較省時),但是日後你會後悔的。孩子總該學會爲自己作選擇並且堅持自己的選擇,越早學會這種能力,對孩子本身越好。

允許孩子去體會他的行爲以及選擇的後果。孩子需要學着去承擔他自己行爲的後果,不論是好是壞,你可能很難接受這個。但這是爲了幫他下次能夠作出更好的選擇並且修正自己的行動。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來說,父母可以幫忙理解具有邏輯性的後果,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和理解能力用合適的方式讓孩子明白。對於年齡較大的孩子,一般會明白後果是他作出的選擇的一部分。可能作爲父母,都會不忍心如此,畢竟誰也不願意看到自己的孩子遭受痛苦,但是這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一門必修課。正所謂“吃一塹,長一智”。“你非得穿着你最喜歡的籃球衫去上學,現在弄上顏料了吧。我知道你會很傷心,下一次你就知道該穿什麼去上學了。”而不是簡單地再給他買一件新籃球衫。(參見第4章中關於後果的探討。)

鼓勵孩子解決問題。你可能很想去幫孩子把問題趕緊解決掉,尤其是當你趕時間的時候(但是誰不是在趕時間呢)。但是,你這是在助長孩子的依賴性。可以口頭上幫他:給我講講是什麼問題。有時候,孩子給你講述碰到的問題,一邊講一邊就能夠發現解決方法。如果孩子沒有立刻發現解決方法,你可以說:“你覺得可以怎麼辦呢?”或者:“你試過什麼辦法呢?”然後說:“爲什麼這樣做沒用?”有時候,當孩子在試着解決問題時,你需要做的只是陪在他們身邊。“我知道這個問題的確很難,我會一直陪在你身邊的。”這時候,他很可能會大聲地說:“但是我不會!”你可以這麼迴應他:“好,那麼你不需要去做了。”然後你繼續做你的事情。孩子可能只是還沒掌握解決那種問題的能力,也不要操之過急。

不要處處給孩子“指示”。雖然有時候你告訴他要做什麼、怎麼做會更簡單,也更實用,但這麼做會妨礙孩子獨立性的發展,也會抑制他自己做事的能力。你應該讓孩子參與其中,並且接受孩子的方式。“我敢肯定,只要有你幫忙,我們一定能在奶奶來之前把遊戲室打掃乾淨。”這樣就可以很大地鼓舞孩子幫忙做事的熱情。結束之後,一定要記得表達一下這個意思:“遊戲室大掃除,你真的幫我解決了個大問題,幫我把各個東西各就各位,你真棒!”

給予啓迪,而不是直接作答。許多孩子需要一些建議或者提示才能夠想出怎樣解決問題。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要過分提示,甚至直接告訴他解決方法,記住,需要解決問題的人是他,而不是你,你的目的是要激發他的這句話:“我能行!”關鍵是要聽他大聲說出“我”來,並且通過解決問題才能讓他真正知道他能行。

幫孩子學會如何處理矛盾衝突。教會孩子如何面對衝突,就幫他在獨立自信的路上邁出了一大步。無論是幫你的學齡前孩子學會用言語解決問題而不是直接動手,還是告訴你的正在讀小學的孩子怎樣用言語化解運動場上的衝突,或者怎樣阻止同學欺負弱小的行爲,都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很強大很有能力。

對於小一些的孩子,可以教他這麼說:“我不喜歡你拿的鏟子,請放下。”

對於稍微大一些的孩子,當他被戲弄了,可以教他這樣去說:“請問讓我難堪會讓你覺得很爽嗎?”告訴孩子一些情景下該怎樣去說,會讓孩子在現實中碰到這些情況時有勇氣去迴應。

懂得表揚。時刻記得,我們是在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既要表揚孩子的獨立行爲,又要表揚他做事的成效。

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可以這麼說:“哇!遊戲室裏本來是一團糟的,你竟然把每輛車都排整齊了。真能幹!”或者說:“你在那張畫裏用了那麼多種顏色啊。真棒!”

對於年齡稍大的孩子,可以說:“你把整個場地都清理了一遍,並且把所有的袋子都收在了路旁,真是個得力的助手!”

但是儘量不要過分誇獎你的孩子,因爲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只是奔着你的誇讚而去做事情。(關於如何避免過分誇讚,請參見第4章內容。)

支持孩子的興趣,有興趣纔會有積極性。你可能夢想着自己能培養一個棒球明星,卻養了一個能歌善舞的孩子。你的孩子需要去過他自己的人生,而不是你的人生。他會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和興趣愛好,這是件好事,你的支持和鼓勵會促使他的興趣得到更好的發展,不要吝惜表揚。“我做夢也沒想到我會有一個天才舞蹈家兒子。”

教孩子去承受失意。承受失意跟承受沮喪一樣,是孩子能夠健康成長並且日後能夠獨立的一堂必修課。如果父母只是做好一切,儘量不讓孩子失望,這其實是在剝奪孩子學習如何承受失望的機會。當孩子面對失意時,你可以說:“我知道競選失敗是件很痛苦的事情,你付出了那麼多努力,能做的都做到了,現在的結果真的很令人傷心,我能夠體會你的感受,肯定非常失望。”一個表示理解的擁抱將是一劑良藥,這要比跑出去買一支冰激凌更能安慰他。

要讓孩子懂得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即使是父母也不可避免。但是不要過分強調,要注意分寸。

要教孩子學會如何放下包袱。孩子需要體會一些不好的情緒,感到沮喪、因爲失望而悶悶不樂等等。但是更重要的是,他能夠放得下,能夠很快從中走出來,就像我們常說的,要學會放下包袱。早有思想準備是能夠從中走出來的重要一步,總是沉浸在失意中,是不會得到改變和成長的。

鼓勵孩子表現自己。小學年齡的孩子(或者更大一些的)要面對他們的老師和各種課程的教練。無論是向老師解釋作業爲什麼晚交了或者和教練辯論那個球爲什麼沒接好,都需要孩子能夠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表達自己。那個關於高中生甚至還有大學生的家長給教授打電話解釋孩子作業問題的故事讓我聽得頭皮發麻。孩子需要學着去表達自己。如果他不願意做,那麼後果顯而易見。

正如那句俗話,父母給了孩子身體和翅膀。給身體容易,插上翅膀難。而鼓勵和發展孩子的獨立性正是給孩子插上翅膀。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