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大冷天讓學生帶蝸牛 家長吐槽“奇葩”作業

大冷天讓學生帶蝸牛 家長吐槽“奇葩”作業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8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這大冷天的,去哪抓一隻蝸牛?”10月26日,玉泉小學三年級的家長林雪(化名)在“家長羣中”發現了一項高難度作業,科學課上要求每個學生帶一隻蝸牛進行觀察。林雪稱,儘管這次並不是強制,但類似製作海報、製作航模、做麪食等奇葩作業,“這都很正常”。昨天,玉泉小學相關負責人表示,對“蝸牛事件”並不清楚,但學校鼓勵“家校合育”的理念,科學課上提倡學生觀察小動物,學校爲此“圈地”養育小白兔、鵝、鴨等供學生觀察學習。教育問題專家熊丙奇 (微博)認爲,學生作業應該考慮實施的難度和結果,不應該由“考學生”變成“考家長”。

大冷天讓學生帶蝸牛 家長吐槽“奇葩”作業

事件

家長吐槽“大冷天去哪抓蝸牛”

昨天,玉泉小學三年級學生家長林雪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前兩天,她從家長羣中得到了一項很難完成的作業。在科學課上,老師讓孩子儘量每人帶一隻蝸牛到學校裏觀察。

“這大冷天的,你說我去哪找蝸牛呢?我想了半天也想不到去哪找蝸牛,有的同事甚至建議去西餐館買一隻法式蝸牛。”林雪說。

因爲作業並不是強制性,林雪並沒去抓蝸牛,但有些家長非常積極。“一名家長不知從哪裏搞來8只蝸牛,問有沒有同學要,可以共享起來。我說也要一隻,也不知道有沒有給我兒子。”

林雪介紹,類似抓蝸牛的奇葩作業並不少,比如把白醋和和小蘇打放在一起,形成二氧化碳,看能不能熄滅蠟燭。做完實驗之後,還需要拍照片、洗照片,寫實驗過程,這些作業最終都是家長完成了。”此外,學校還讓學生“做麪食”分享給大家,最終都變成孩子姥姥奶奶做了。

林雪說,她也不是很反對學校的各種另類作業,對於時間比較充裕的家長來說還好,她作爲工薪階層時間比較少,這的確是個負擔,“怎麼說呢,算是甜蜜的負擔吧。”

校方

鼓勵家長參與學校教育

昨天,玉泉小學相關負責人告訴北青報記者,自己對科學課上帶蝸牛事件不是非常清楚,“帶蝸牛難度還是比較大吧,我們科技嘉年華讓學生帶過土豆”。但學校鼓勵在生物科學課上,學生多觀察研究動物。學校爲此還在臨近小區專門弄了一塊地方,養了鵝、鴨子和小白兔等常見動物供學生觀察,引起學生的興趣。

上述負責人表示,這不是作業奇葩,只是學校提倡“家校合育”的教育理念,希望家長更多地參與到學校教育中,減少校方和家長的對立。學校提倡場館式教育,鼓勵家長和孩子一起參觀博物館,進行場館式學習,因爲學校帶着全校學生統一參觀並不現實。

延伸

奇葩作業家長做各地都有

早在2014年11月份,廈門網就做了一項關於奇葩作業的調查。在一項“你會幫孩子做幼兒園作業嗎?”的調查中,796680人回覆會一起做,佔比25%;237215人表示不會幫忙,佔比75%。

儘管佔比只有四分之一,但現實中吐槽奇葩作業的家長並不少。有幼兒家長在博客中發文章稱,幼兒園要求“用碎布縫製一條一米長的軟棒,裏面塞點彈力絮,然後兩頭縫上釦子和鈕釦眼,類似的女紅已經做了三件”。

幾天前,大連媒體報道,一名家長爲了給3歲女兒完成萬聖節作業——製作南瓜燈,一不小心竟刺破指動脈,並送進了醫院。

此前,國內多家媒體報道幼兒園、小學各類奇葩作業,包括出本書、造出聲的電視、做泡菜……幾乎沒有幼兒和學生可以獨立完成,學生作業演變成了家長作業。

專家

作業不能異化爲“考家長”

北京一所重點中學的生物學教師說,這種現象在現在的教育中比較普遍,從某種程度上,也是老師將教學任務轉嫁到家長身上的不負責任的做法。在幼兒和小學階段,生物教育確實重在觀察,但“抓蝸牛”有點過了,因爲小學生基本上完成不了,最後都得靠家長,“佈置作業,最好讓學生能夠得着。”

昨天,著名教育問題專家熊丙奇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稱,讓孩子帶蝸牛去學校觀察的初衷是好的,但需要考慮作業的實施難度。制定作業要考慮作業的實施難度,需要符合學生的特點,超過了這個度就變成了“考家長了”。

熊丙奇認爲,現在的部分素質教育已經“走偏了道路”,變成了假的教育創新。最根本的是缺乏針對作業的評估機制,沒有合適的機制去評價一項作業的意義、目的、實施難度等。“比如做這項作業,是否需要調用學校資源、家庭資源等都需要考慮,而不應該由教師隨意佈置作業。”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