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教孩子追求快樂?不然先培養韌性......

教孩子追求快樂?不然先培養韌性......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6.9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個人都想要幸福快樂。幸福快樂始終是人類的一箇中心目標,“追求幸福”的權利甚至被寫進了美國獨立宣言裏。但是,永恆的幸褔快樂真的存在嗎?甚至,永恆的快樂真的值得追求嗎?

1962年,維克多和米爾德雷德?戈策爾(Victor and Mildred Goertzel)夫婦合着了那本經典的《偉人的搖籃》(Cradles of Eminence),針對400多位二十世紀名人的童年進行了批判性的研究。

他們選擇至少有兩本傳記、對社會有傑出貢獻的人爲研究對象,包括美國汽車大王亨利?福特、美國爵士音樂家路易?阿姆斯特朗、西班牙畫家芙烈達?卡羅、美國前第一夫人愛蓮娜?羅斯福、法國科學家居里夫人等。

戈策爾夫婦發現,這些名人當中,只有15%在沒有問題的家庭中長大、並得到家人的支持,10%在好壞參半的家庭中長大,75%在有顯著問題的家庭中長大。他們的結論是,成功的表現與克服逆境之間有某種聯繫。

換句話說,這些社會上、企業上的領袖是有韌性的人,不是追求快樂的人。

心理學家琳恩?克雷(Lynne Cripe)說,沒有人會主張人類應該故意去製造困境。事實上,她指出,許多人爲困境都不公道,應該被消滅。但是,看來,在一個全然“幸福”的環境裏成長,與所有的苦難隔絕,也非理想

教孩子追求快樂?不然先培養韌性......

曾克服困境的人,不輕言放棄

上述對於韌性的看法不只見於針對名人的研究,也見於各行各業的普通人。比方說,心理學家艾美?維爾納(Emmy Werner)和魯思?史密斯(Ruth Smith)自1955年起觀察夏威夷考艾島上的698個人,從幼童期直到中年期,並於2001年總結該研究,寫成《人生旅程》(Journeys)一書。

書中那些童年期克服困難的人,成年後成爲積極的問題解決者,並始終爲追求更好的生活而努力。他們找出並善用自己的強項,不論是急智還是個人魅力。他們親近那些支持他們、關心他們的人,包括老師、朋友、親戚、同事。

也許最重要的一點是,那些曾經克服困難並達成目標的人永不言棄。英國牛津大學心理學教授安克?埃勒(Anke Ehlers)安克?埃勒(Anke Ehlers)認爲,這些人有一個“內在鬥士”在驅動他們。他領導的一項研究發現,那些有韌性的人即使表面上與困境妥協,他們的內在鬥士、克服困難的決心,會大大減輕他們的創傷症候羣。永不妥協、永不放棄的心理素質,讓他們有力量度過困境,更加堅強。

韌性可以透過後天養成

我們要如何成爲更有韌性的人?克雷建議,第一,訂定一個有挑戰性的目標,並着手進行。第二,拒絕在困境中放棄該目標。第三,採取積極的方法來應對困境。最後,勇於向別人求助。

幸福快樂是一件美好的事。但事實是,生活會帶給我們種種跌宕起伏,種種磨難挑戰。有時候,韌性比快樂更重要。而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訓練,成爲一個有韌性的人。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