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你給孩子貼的標籤,無形之中揹負着走完一生!

你給孩子貼的標籤,無形之中揹負着走完一生!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評價孩子的時候,無形之中孩子把這些壞毛病或者壞習慣背在身上,會認爲我就是這樣的,我會按照這個路線發展下去,“標籤”帶給孩子的影響是很大!

幾乎家長一張口,標籤的小紙條就從天而降,每一個寶寶就變成了一個個行走的標籤。

但家長們在遊刃的給寶寶貼標籤的同時,卻忽略了標籤的“魔力”有多大。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標籤效應(Labeling theory)”,是指當一個人被外界用某個特定的詞描述和分類時,他的自我認同和行爲將會隨之受到影響。

美國加州大學的Edwin M. Lemert教授關於年輕人吸毒成癮原因的研究就是一個能很好證明標籤效應的例子:在上世紀50年代的美國,很多年輕人之所以有吸毒行爲,都和社會評價有關——“我之所以這麼幹,是因爲我就是這種人(I do these things because I am this way)!”這種“我就是這種人”的暗示,藉助上帝之手將人們引上了一條具有明確指向性的道路。

與“標籤效應”相近,“暈輪效應”則更能說明標籤在一個人身上起的反應:人們對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只能從局部出發,然後擴散而得出整體印象。如果一個人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籠罩,並被賦予一切好的品質;反之,如果一個人被標明是壞的,那他就會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所籠罩,並被認爲具有各種壞品質。

標籤有“好”的,也有“壞”的,但無論是哪一種標籤,都會影響個人的個性意識和自我評價,揹着標籤的那個人往往會朝着“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而在被貼標籤的人羣中,最容易被“標籤效應”影響的就是沒有分辨能力的兒童:

一、某些標籤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很糟糕。

“他不會這樣做的,他太害羞了……”

“一個小女孩家家的,毛毛躁躁……”

“她最討厭吃肉。”

“抱歉,他總是這麼吵鬧!”

……

其實當家長這樣給別人說自己的孩子的時候,孩子們往往會相信你說的是真的。她會下意識的意識到自己的害羞和吵鬧是“不好的”。而“害羞、毛躁、吵鬧”這樣的標籤會讓她感到很難爲情。

更可怕的是孩子會慢慢接受家長給他“創造”的標籤,他會認爲“我就是這個樣子的”,而且長大後她還會繼續相信這個標籤。

二、貼標籤會使孩子錯誤地認爲才能是天生的,不可改變。

你給孩子貼的標籤,無形之中揹負着走完一生!

“你很棒,跑步很厲害”、“你寫字真好看”、“你算的真快,數學天才。”……當孩子們屢屢被標記爲“運動健將”、“小書法家”或者“數學天才”的時候,他們會相信這些標籤就是自己的身份。

這些家長認爲的“好”標籤看似能鼓勵寶寶在某些領域走得更遠,但長遠看,這並不是一個明智的做法。因爲被貼上特殊才華的標籤後,孩子們往往會認爲這些才能是天生的,不可改變,更體會和理解不到實踐和辛勤工作的價值。這類孩子長大後往往很容易自信,也更容易灰心。

更恐怖的是,一個被標記爲“運動員”的孩子有可能會覺得他無法探索設計,或者他永遠不會擅長閱讀。而一個被貼上“愛學習”標籤的孩子,可能永遠都體會不到在遊樂場瘋玩的樂趣。

三、標籤本身具有不準確性。

不誇張的說,幾乎每個孩子每天都在經歷變化。人類包含很多複雜的情緒、反應和個性,孩子們當然也是如此。昨天對孩子有過的評價,今天可能就過時了。而標籤這種反人類的存在卻非要硬生生的將孩子像商品一樣,用關鍵詞定個碼,將孩子的性格行爲規範在一個小方框中。

古人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連古人都無法預測的事情,你卻非要急匆匆的定個性,你這不是魯莽是什麼?

四、給孩子貼上標籤,會使得糾正行爲變得更加困難。

“貼標籤容易,撕卻難。”一旦貼了標籤的孩子犯錯後受到懲罰,孩子們會更原因相信你的消極情感和言論是針對他們的,而非是行爲本身。

而且壞的事情發生後,不具備分辨和判斷是非能力的孩子們會輕易的原諒自己,“反正我就是這樣的啊”。一旦孩子們有了這樣的預設前提,家長給犯錯的他們講道理,效果多半會大大折扣,行爲糾正無疑也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美國著名青少年學家說:“永遠都不要低估你的話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力。”鑑於貼標籤對孩子的成長有上述嚴重影響,我給家長們總結了幾種讓孩子少受“標籤效應”的傷害的方法,希望能幫助你成爲更負責的家長:

1、在生活中避免給寶寶說小氣、內向、害羞、調皮、不上進和天才、聰明、懂事這樣有指向性的詞;

2、誇獎和批評寶寶時要就事論事,而不去評價孩子的性格、智力、能力等。例如:當你要說他懶的時候,不如直接說:“寶寶你該把玩具收起來了”、當你要說他聰明時,更好的表述應該是:“你把碗筷都擺好了,桌子上乾淨多了!”;

3、對於年少的孩子,家長應該保持的心態是在曲折中保持期待,而不是匆匆給他們“下定義”。只有耐心澆灌,才能收穫驚喜。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