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父母常說的這幾句話,暴露了教育還停留在奴隸制層面!蒙臺梭利和正面管教這樣告訴你

父母常說的這幾句話,暴露了教育還停留在奴隸制層面!蒙臺梭利和正面管教這樣告訴你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3.1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提到蒙臺梭利、正面管教,幾乎所有的家長都知道,這是兩種科學的教育方式。有一些家長甚至能說出兩種教育理念的精髓。比如蒙臺梭利的精髓就是“觀察孩子、瞭解孩子、跟隨孩子”,而正面管教的精髓則是“和善而堅定地”教育。

提到蒙臺梭利、正面管教,幾乎所有的家長都知道,這是兩種科學的教育方式。有一些家長甚至能說出兩種教育理念的精髓。比如蒙臺梭利的精髓就是“觀察孩子、瞭解孩子、跟隨孩子”,而正面管教的精髓則是“和善而堅定地”教育。

可對很多家長來說,記住理念容易,進行實踐卻很難。爲什麼呢?因爲教育在於細節,教育還是一種思維習慣。我們在傳統的教育思想中長大,我們常常無意識地遵從骨子裏已經根深蒂固的思想意識。於是很多時候,我們帶着科學理念的殼子,執行地卻還是傳統的教育。下面我們就用生活中最常見的一些教育場景,來解讀蒙臺梭利和正面管教思想的精髓。

1.不要動,那太危險

場景

孩子攀上馬路邊的欄杆,媽媽說:不要動,那太危險!

孩子盯着車上一個奇怪的按鈕,媽媽說:不要動,那太危險!

孩子把頭伸進樹上的一個洞裏,媽媽說:不要動,那太危險!

孩子把手放到飲水機的水管下,媽媽說:不要動,那太危險!

有危險嗎?

有危險!

可你知道最大的危險是什麼嗎?

是我們因爲害怕世界有危險而把孩子限定在保護膜中!

保護膜就是圈套!還記得金庸筆下一個有邪氣的武術嗎,大概情形是把人從小塞進罐子裏養着,這人長大了也還是一個罐子那麼大,人也是一個罐子的形狀。

蒙臺梭利說:“科學教育,就是要放鬆對孩子的約束,讓孩子自由自在地發展自己的個性。”

蒙臺梭利舉了桌椅板凳的發展之路的例子。

一開始很多孩子擠在同一條板凳上。一羣科學家提出用科學來完善教育,於是,他們根據孩子的身體發育需求,設計了不同高度的凳子,甚至把課桌和椅子的高度進行了精密的測算,以確保孩子在聽課的時候能夠保持端正,並能防止脊椎彎曲。

這時,他們發現,擠在一起的孩子們會通過身體的接觸悄然爭鬥。爲此,他們又設計了單個人的椅子,他們對兩個孩子之間的距離進行了精密的測算,保證孩子們都有自己的空間,任何人都不會受到旁邊人的影響。

父母常說的這幾句話,暴露了教育還停留在奴隸制層面!蒙臺梭利和正面管教這樣告訴你

還有一些科學工作者,爲了讓孩子的坐姿更加標準,爲了保證孩子的骨骼發育不會出現畸形,專門研製了類似於支架一樣的東西。在這樣的“科技”桌椅裏,孩子們只能保持端正的坐姿,只能一個人靜靜地聽老師講課。

科學是如此精心,可做出來的板凳卻還是冷冰冰,缺乏人性的關懷。蒙臺梭利說:“科學教育考慮的應該是給孩子自由,而不應該是通過限制孩子的個性發展來規範化孩子的人生。”

我們常說的“不要動,很危險”,和這些“科學板凳”一樣,都是在束縛孩子的天性。而我們對孩子的這種束縛,比那些科學板凳更可怕,因爲我們做出來的是“精神牢籠”,是把孩子狠狠控制成了奴隸。在這樣的精神牢籠中長大的孩子,會失去對世界探索的慾望,失去對自我潛能發掘的信心。世界那麼大,可孩子不敢動!

所以,我們既要保護孩子的安全,同時還要儘可能地讓孩子與這個世界碰撞。

比如,孩子把手伸到飲水機下,只告訴他一次:“這裏有開水,很燙。”如果他還繼續做,那麼我們由着他去做,當開水真的燙了他一次後,他就永遠記住了什麼叫“開水很燙”了。

其實,孩子對這個世界的探索越多,碰撞越多,他對安全和危險的瞭解反而愈加深刻,把握也就越加精準。

2.你一定要好好學習,長大後出來找個好工作

場景

農民對自己的子女說:我們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你一定要好好學習,長大後找個輕鬆的好工作!

工人對自己的子女說:每天辛苦勞累地幹活,真不知什麼時候是個頭,你一定要好好學習,長大後找個看起來體面的好工作!

商人對自己的子女說:這樣賺錢太辛苦了,你一定要好好學習,長大後找個更容易賺錢的好工作!

公務員對自己的子女說:抱了金飯碗,就等於一生無憂,你一定要好好學習,長大後找個更舒心的好工作!

好工作也許等於好生活!

可一個人的一生只等於一份好工作、一種好生活嗎?

人生有那麼多可能,我們爲什麼只爲了逃離一種痛苦而衝向另一個極端呢?

蒙臺梭利說:“教育所要求的只有一項:通過孩子的內在力量來達到自我的學習。”

父母常說的這幾句話,暴露了教育還停留在奴隸制層面!蒙臺梭利和正面管教這樣告訴你 第2張

有一段時間,朋友圈一直在傳遞着“再怎麼努力,也不可能擺脫你所在的階層”的灰色情緒。就如《爸爸去哪兒》裏紅起來的李湘的女兒王詩齡,當別的孩子還在泥坑裏玩耍的時候,人家的孩子已經從一個節目中紅起來,然後走上了國際舞臺,做了國際小模特,成了國際“大明星”。當我們輸了自己的人生,還談什麼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其實這和我們常說的“長大後找個好工作”一樣,是對人生的一種狹隘認定,都是對多元世界的一種誤解。這時候就越發覺得蒙臺梭利強調的孩子的“自我學習力”的重要性了。

什麼叫自我學習?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曾經看過一篇報道,一個孩子有一個理想,那就是能夠打遊戲職業聯賽,然而遊戲是被他的父母絕對禁止的。他只好偷偷地打,偷偷地看職業聯賽回放學習打遊戲。高中畢業後,他沒有考上大學,他乾脆就進了網吧,不拿薪水工作,只爲了能夠自由打遊戲。爲了遊戲,他廢寢忘食,中了魔怔一樣,連擡頭看人一眼就覺得是浪費時間。

他終於可以打職業聯賽了,可殘酷的是,他並沒有天賦。他感覺自己像一隻蒼蠅進了蜜蜂的世界一樣,到處是花香,而他只能扇動翅膀。

他的爸爸幾次找過來,苦口婆心地和他談話,讓他學習一門技術,應付以後的生活。他動搖了,跟着爸爸回去了。可他太愛遊戲了,在沒有打遊戲的幾個夜晚,他感覺食不甘味,睡不能眠。

於是,他重新回到網吧,這一回,他義無反顧,更加瘋狂。只用了兩個月的時間,他再入戰場,就戰敗了那個他需要仰望的、戰無不勝、最有天賦的職業選手。

那個很有天賦的職業選手對記者曾經說過這樣的話:遇見他,我很頭疼,他沒有技巧,天賦也不高,可我就是打不贏他。

任何人在人生的路上,總會遇見那麼一兩件讓我們廢寢忘食想要去做的事情,哪怕這件事讓我們很辛苦,讓我們備受折磨,哪怕那件事看起來很“不正經”,甚至可能沒有任何意義,我們也不會得到任何回報,可我們就是忍不住要去做。

這其實就是內在的學習力。

而孩子的內在學習力是超越於成人的,因爲孩子的思想還沒有如我們一樣,進入到一個固化的框架中,任何新奇、有趣的事情,對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如果我們用一個意義“你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來框住孩子的這種自主學習,那麼首先,我們會破壞孩子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其次,我們會降低孩子的人生格局。

蒙臺梭利爲什麼一再強調要觀察孩子、瞭解孩子、跟隨孩子,就是因爲孩子的學習是發散性的,是沒有邊界的,是自然的。這種學習回饋給孩子的,是一種擴散性的認識,這種認識,有着可以無限擴展的框架。

當孩子有了這種認識,不管孩子身處怎樣的侷限,他都有辦法從生活中撕開困境的口子,走向更廣闊的世界中去。

父母常說的這幾句話,暴露了教育還停留在奴隸制層面!蒙臺梭利和正面管教這樣告訴你 第3張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還記得那個《一個都不能少》裏的魏敏芝嗎?如果沒有張藝謀,她真的可能就陷入一個不可突破的牢籠中,然而在最關鍵的時刻,她站出來了,從此生活徹底改變。

很多人認爲這是她的個性,不是所有孩子都有的。的確如此,但教育,其實就是要發掘孩子的這種可能,如果我們的孩子對任何新奇的事都充滿好奇,都滿懷激情,那麼任何性格的孩子,在機會面前都會毫不猶豫地衝出來。這就是自主學習的力量。

所以,我們千萬不要強調讓孩子努力學習,更不要告訴孩子,努力學習是爲了將來有個“好工作”、“好生活”。

3.“你做得太棒了,媽媽好愛你”

場景

你畫得太棒了,媽媽好愛你!
你的表演真精彩,媽媽好愛你!
你這次考出了這麼好的成績,媽媽好愛你!

這話乍聽起來沒毛病

讚賞了孩子,順便還表達了愛,多好一句話!

可仔細一想,不對味!難道孩子表現得不好,媽媽就不愛他了嗎?難道孩子不夠出色,媽媽就不願意搭理孩子了嗎?

蒙臺梭利說:“兒童應該得到成人的愛,而不應該是獎賞。”

凡有所獎懲必然就規定了方向,凡規定了方向,就不再是純粹的自然發展。

父母常說的這幾句話,暴露了教育還停留在奴隸制層面!蒙臺梭利和正面管教這樣告訴你 第4張

孩子會爲了得到父母的愛而去做事,而不會去做他內心想要做的事情,這其實是違背自主學習力的發展的。

正面管教的創始人簡·尼爾森說:“愛孩子沒有任何條件。”

很多媽媽,孩子表現得不夠好,就會變得憂慮、焦心,這也許與我們要在一個焦慮的社會中競爭着生存有關,我們總是希望能給孩子準備最好的,然後讓他成爲最好的,一生無憂。

這種想法沉澱到思想裏,就會形成教育的焦慮,讓我們不由自主地帶上有色眼鏡看孩子,孩子表現好,我們就“歡天喜地”,孩子表現得糟了,我們就“青面獠牙”。

簡·尼爾森博士在大兒子泰雷爾離家出走時,儘管非常生氣,但她還是對兒子說:“我尊重你的選擇,而且我要告訴你,我很愛你。”

正面管教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那就是尊重孩子、愛孩子。因爲堅定而和善的愛,能夠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一個孩子,只有安全感建立和完善成熟,纔會無懼面對世界的一切困難。

在繪本《大衛不可以》裏,那個長者三角鼻子、一嘴碎芝麻漏風牙的大衛到處搗亂,最後還摔碎了魚缸,惹得媽媽懲罰了他,就當他在角落裏哭泣時,媽媽走過來抱住他說:“大衛我愛你。”

我們都該如此,即使孩子表現得不夠好,我們也應該擁抱孩子,告訴他:“我愛你!”

4.你應該聽我的話,我是你媽,不會害你!

場景

我告訴你,那個孩子在外面交很多壞朋友,你該聽我的,不要跟他來往!

和老師之間就要搞好關係,老師喜歡你纔會教給你更多,我是你媽,不會害你!

這個季節不能穿得太少,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都多,你該聽我的!

回家第一件事就應該是做作業,做完作業再玩,這是常識,你怎麼不聽我的話呢!

我們總是以一個過來人的姿態,告訴孩子,你該聽我的,我說得沒錯!

我們還會以一個親媽的姿態,用愛冠名,告訴孩子,我是你親媽,我不會害你!

可不管怎樣,我們的表達就是在告訴孩子,你應該這樣做,而不應該那樣做!

父母常說的這幾句話,暴露了教育還停留在奴隸制層面!蒙臺梭利和正面管教這樣告訴你 第5張

蒙臺梭利說:我聽到了,我忘記了,我看到了,我記住了,我參與了,我理解了。

如果你不能讓孩子親自參與某件事,只是嘮叨着告訴他,他永遠不會去認真傾聽,自然也不會去記憶、思考。

蒙臺梭利一直強調,教育的職責,是觀察者、守護者、發掘者,而不應該是指導者。可其實現狀是,很多父母不但把自己當成指導者,還會是那個指責者。

簡·尼爾森說:如果我們要告訴孩子一件事情,最好使用啓發式發問,而不要直接灌輸。

簡尼爾森舉了一個例子:

一天,簡的女兒回家後宣佈,要在九年級的畢業派對上不醉不休。簡沒有反對,只是問:“爲什麼你會這麼想呢?”她說:“因爲其他人就這麼做,看上去他們玩得很開心。”簡於是又問:“如果你沒有喝醉,他們怎麼說?”瑪麗想了想,說:“他們會說他們很佩服我。”簡點點頭,再次發問:“那麼如果你喝了酒,他們會怎麼說?”她又想了想說:“他們也許會對我很失望。”“那你對自己會怎麼看?”瑪麗說:“我會覺得我是個失敗者。”她又長長思考了一下,說:“我想我不喝酒了。”

我們總是把孩子當成一個麪糰,想要怎麼揉就怎麼揉,其實孩子是有思想有感覺的個體,我們居高臨下的指導,趾高氣昂的指責,只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尊心受傷,而不願意接受。

我們總是抱怨,金玉良言一籮筐,孩子卻不肯聽,卻沒有想過,用掏糞勺盛飯,有幾個人會吃?

其實孩子能夠自我反省,能夠自我激勵,甚至能夠自我監督,可我們的那句“你該怎樣,你不該怎樣”,一棍子就把孩子打到了叛逆的路上。

5.你還小,這個事你做不好,說了你也不懂!

場景

你還小,連勺子都拿不穩,怎麼就想做飯?
你還小,說了你也不懂,等以後長大點再說!
你還小,這樣的事情你不要參與,免得受傷!

還小,是做不了大事!

可小人也有一顆小心,小人也有一顆大腦!

放小了比例,你怎麼知道我做不了?

父母常說的這幾句話,暴露了教育還停留在奴隸制層面!蒙臺梭利和正面管教這樣告訴你 第6張

蒙臺梭利有一個重要的理念,就是教育應該從胚胎起就應該開始。因爲只有四分之一的基因能夠主動被遺傳,而另外的四分之三卻會依據環境的變動而改變。

蒙臺梭利教育十分重視環境,蒙臺梭利博士說:“在我們的學校中,環境教育兒童。兒童需要適當的環境才能正常地發展,完善其人格。”

我們成人之所以總是用小人來看待孩子,是因爲我們沒有給孩子準備一個良好的環境。

“有準備的環境”,是爲了和精神處於胚胎狀態的孩子保持步調一致而設置的環境。對六歲以前的孩子而言,成人的環境與孩子的環境在大小及步調上相差懸殊,因此孩子在活動時需時時依賴成人的協助。

可是,孩子一直依賴成人的協助便無法完成應有的成長,不能支配自己的生活、教育自己、鍛鍊自己,形成獨立的個體。這時候就需要我們爲孩子準備一個環境。比如,和孩子身高配套的桌椅,孩子最喜歡的文字圖畫書,隨手就可以拿到,有一個孩子自己可以自由管理的小玩具區,還有和孩子走路一致的同伴……

這個環境是“有準備的環境”其意義並不僅只是環境,而且是兒童將要面臨的未來世界及各國文化的方法與手段。

6.我給你提供了最好的,你一定要給我爭氣!

場景

孩子,爲了你,我可以拼上全部,你一定要給我爭氣!

買學區房爲了啥,還不是爲了你有個好環境,你要不爭氣,你對得起我嗎?

我把工作都辭了,用全部精力來教你,你咋就不給我好好爭口氣呢!

你賭氣,爲什麼要孩子來爭氣?

你所謂的最好的,只是你認爲的最好的,可是真對孩子最好的?

這句話和前面第二句話的意義一樣,都會限定孩子的人生格局,讓孩子從人生之初就被限定在父母的套子裏,因此,這句話還有一個副作用,那就是會影響親子關係。

蒙臺梭利說過,激發生命,讓生命自然發展。作爲父母,我們最應該做好的是觀察者的角色,而不是發出指令者的人,更不是恩賜者。

這六句最常說的話,其實暴露了我們的潛意識,我們還停留在把孩子當成奴隸的階層。如果我們把孩子當成奴隸來養,那又何必期望孩子成爲未來世界的將軍?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