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沒有玩耍的少年,會長成一個木訥的成人!

沒有玩耍的少年,會長成一個木訥的成人!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4.0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失去遊戲機會的猴子,長大後可能變得十分木訥,有些甚至失去求偶及生小猴子的本能;沒有經過玩耍的“彩排期”的少年,一樣可能變成木訥的成人。

離港前一天,到朋友家午膳。朋友在百忙中,取出他精緻的茶具,各式名茶,一款一款地品味;又啓動一套他費盡心思的音響器材,細聽不同線路搭配出的各種不同的音樂效果。

通宵工作的朋友,被自己心愛的玩具包圍着,樂得像個孩子,臉上全無倦意。

每次碰到愛玩的人,我總會跟着一起快樂。愈來愈覺得玩耍是成年人最缺乏的東西。因爲缺乏,更是顯得重要。

不會玩的人,是不懂得自由的人。這些人不單對自己有所限制,對別人也會不自覺地扣滿枷鎖。

心理治療的很多學派,都有特別談論到“玩”的重要性和不會玩的人所出現的各種問題。尤其是對兒童的心理治療,“玩”是絕對不能忽視的重點。

會玩的人是有福的

有一派治療法,叫做生物療法,創始人是亞歷山大?魯宏。

魯宏說:“人的個性,像樹的年輪,是一圈又一圈地發展出去的。嬰兒的一圈,代表愛與享受;孩童的一圈,代表創作與幻想;少年的一圈,是玩耍及嬉戲;青年的一圈,是情愛及探索;而成年人的一圈,則象徵現實與責任。一個完全的人,要具備上述所有特性。”

這一圈一圈的發展,有一定的程序,如果有一圈未完成而被破壞了,這個人的個性就會負傷,不能完全。

而最容易失去或被壓制的,是玩耍及嬉戲的一圈,一般家庭及學校,都是不鼓勵孩子玩樂的。

成年人教孩子,往往把自己處身在內的現實及責任那一圈,過早地套到孩子身上。因此,我訓練治療人士時,總是先教他們玩耍。

有人問:“玩,真的那麼重要嗎?”

真的重要。兒童的學習,大部分都是在玩耍中進行的。心理學家約翰?蒙尼作過一個很有趣的研究,他觀察未成年的猴子,在籠內互相嬉戲作惡,你追我逐。於是把一部分小猴子分開放到別的籠中,不讓它們有機會耍樂。

沒有玩耍的少年,會長成一個木訥的成人!

這些失去遊戲機會的猴子,長大後變得十分木訥,有些甚至失去求偶及生小猴子的本能。

成長前的彩排期

幼猴玩耍的行動,蒙尼稱之爲“彩排期”,其作用是爲小猴子鋪路,讓它們成功地發展成大猴子。

人也是一樣,沒有經過“彩排期”的少年,一樣會變成木訥的成人。

最近被邀與一羣爲青少年服務的社會工作者開座談會,引用蒙尼的實驗,我問:“你們在成長中,是怎樣的一隻幼猴?”

大部分的回答,都是說:“是一隻木訥呆板的小猴子!”

“是隻有讀書沒有玩耍的小老人!”

“是個乖孩子!”

他們反問我:“錯過‘彩排期’,對現在發展可有什麼影響?”

我忍不住開他們一個玩笑:“錯過‘彩排期’,長大隻好做社工了。”

玩的哲理

其實,每個行業,都缺乏懂玩的人。這裏指的不是工作緊張之餘放鬆一陣的作樂,而是切實地把“玩”的哲理融入工作及生活的藝術中去。

家庭治療大師韋特格就是著名會玩的人,他作治療時,天南地北地與病人天馬行空,在很短時間內,往往使本來十分沮喪的一家人,高高興興地繼續接受生活的挑戰。

我的老師米紐琴也是個老頑童。七十多歲的人,每次見我找到什麼玩意,他都搶着要玩,玩得“投入”。

這兩人都是充滿生命活力的開山祖師,他們無窮的創造力,與他們對生命的好奇、與他們的好玩,是息息相關的。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