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行爲心理 > 孩子認生被陌生人惹哭,該如何處理?

孩子認生被陌生人惹哭,該如何處理?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5.1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認生,被陌生人惹哭,爸媽該怎麼處理比較妥當?孩子爲什麼會認生呢?孩子會認生是什麼心理?

週末得空兒,帶着閨女去逛商場。一到童裝區,小妞兒就興奮地喊:「媽媽,小豬佩奇!」然後,擰着身子,拉我到一件小豬佩奇造型的裙子前。

導購見狀,趕緊熱情地招攬。就在我去選號碼的當兒,她已經麻溜地取下一件,招呼也不跟孩子打,就硬生生地要往小妞兒身上套——好像那不是孩子,而是一個模特造型。正在興頭上的小妞兒有點猝不及防,使勁往她爸爸懷裏鑽,一邊推託着,一邊哇哇大哭。


我趕緊制止導購,並抱起閨女安慰:「你不認識這個阿姨,你想讓媽媽幫你穿,對嗎?」

閨女趴在我肩上,嗷嗷着,還不時驚恐地回頭看那個「冒犯」了她的導購。

「這孩子看着挺活潑,原來這麼認生……」,導購爲自己的冒失打圓場,還贈送了小玩具想挽回小妞兒對她的「偏見」,但小妞兒說什麼也不肯再試穿她家的衣服。

這看似是一件小事,但卻提醒我:千萬不要以爲孩子小,就忽略她的情緒。每一個陌生人的成人,在孩子眼中都可能是一個奇怪的「巨人」。

孩子認生被陌生人惹哭,該如何處理?

這可不是小題大做,換位思考一下,如果忽然有一個身高是你的兩倍,體重是你的三四倍的巨人,一個招呼都不打,就開始拉扯你的胳膊,要把你往一件衣服裏套,你會是什麼感覺?你的內心會不會「咯噔」一下,同時本能地開始抗拒?

孩子爲什麼會認生?

我們常說的「認生」,在心理學上叫陌生人焦慮(Stranger Anxiety),指的是孩子遇見不熟悉的人,所表現出來的小心、謹慎,甚至抗拒。這種焦慮通常在孩子 6 個月的時候出現,在一歲左右比較明顯,會伴隨孩子的整個幼年。

孩子爲什麼會產生陌生人焦慮呢?

心理學家愛因斯沃斯(Mary·Ainsworth)等人認爲,原因出在事情超出了孩子的預期。6 個月以後,孩子的小腦瓜就會根據既往的「經驗」,嘗試着「預測」一些事情了。尿布溼了,孩子會期待媽媽給他換;餓了,孩子會期待媽媽給他餵奶。而媽媽一般也都會「如期而至」。這種「一切盡在掌握」的感覺,讓小傢伙覺得爽爆了。而忽然,換了一個保姆,出現了一個陌生人,不能按照孩子熟悉的套路來,孩子就會驚懼、排斥。如果孩子會說話,他可能哭着說:「說好了媽媽來,怎麼忽然換人了!我討厭這種『出人意料』!」

所以說,陌生人焦慮並不是什麼壞事,它是孩子大腦快速發展以及認知能力與日俱增的一種表現。當媽的也別焦慮,孩子出現陌生人焦慮,說明他已經建立了良好的依戀關係,並能夠區分熟人和陌生人了。而且,從積極的方面看,陌生人焦慮還可以保護孩子,避免他被不友好的陌生人傷害。

不過,陌生人焦慮存在着較大的個體差異,研究表明,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認生」,每個孩子焦慮的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別。而且,同樣是陌生人,有些孩子對女性,對錶情豐富、面容和善的人焦慮就少一些。

就比如我閨女,看見漂亮、長相甜美的女孩子就不會焦慮;而看到高大、皮膚黑、不苟言笑的男士就會比較抗拒。其實,這都是人之常情,我們大人不也是這樣嗎?

雖然,孩子認生是一種正常現象,但由於認生多是後天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所以,最好能正確引導,以免任其發展,將來影響孩子的性格和社會化進程。

如何應對孩子的「陌生人焦慮」?

尊重孩子的決定,哪怕他只是個嬰兒

拜訪親友,有的孩子會躲在爸爸媽媽身後,緊抓大人的衣角不放。這個時候,彆強迫孩子「快說叔叔好」「快給阿姨打個招呼」。否則會進一步加深孩子的恐懼和排外心理。

其實,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來看,陌生的背後,可能就隱藏着某種潛在的危險。面對陌生人,孩子是缺乏安全感的,你越強迫孩子,越忽略他的感受,他越會覺得自己孤立無援,面臨着一個了不得的危險。

想解決孩子怕生的問題,不能勉強孩子跟陌生人親近,而應尊重孩子的選擇,讓他自己來決定是親近還是拒絕,哪怕他只是個嬰兒。

你可以輕拍孩子的後背,溫柔地告訴他,「別怕,有媽媽在呢,這就是你常唸叨的姑姑,姑姑很喜歡你,還給你買了很多繪本,《小豬佩奇》你還記得嗎?」

這樣循序漸進地讓孩子平靜下來,他會更願意去接近姑姑。

做孩子的「安全後盾」

在陌生的場合,孩子會把你當成他的「安全後盾」。要扮演好這個角色,去親友家串門,最好確保孩子隨時能找到你。不要覺得人多,有人幫你看着,就隨隨便便離開。

雖然跟親友熟悉了之後,孩子會逐漸放鬆,但如果你不得不離開孩子的視線,最好還是跟他打個招呼。比如,「媽媽去廚房幫忙,你先跟哥哥玩好嗎?」以免孩子一時找不到你,又陷入焦慮、哭鬧之中。

避免旁人貿然抱起寶寶

有些大人過於熱情,一見面就衝到孩子面前,想抱起孩子,甚至會說一些使孩子害怕的話去逗孩子。其實,孩子對陌生人的反應通常取決於陌生人的行爲。

有研究發現,如果陌生人能讓孩子主動控制彼此間最初的互動,那麼,他在孩子眼中就容易變得更「友好」;反之,如果陌生人冒冒失失地接近孩子,並試圖控制孩子的行爲,比如,讓孩子坐下吃飯,或試圖抱起孩子等,都會引發孩子的焦慮和恐懼。

所以,如果親友伸手要抱孩子,孩子卻扭頭背對他,並表現出對媽媽的依戀時,千萬不要在「讓姑姑抱抱怎麼了」的玩笑中,硬把孩子塞給對方,或者任由對方貿然抱起孩子。

給孩子足夠的心理緩衝

有些親友,你可能非常熟悉,但對孩子來說卻未必。有些至親,孩子可能都還沒有見過,那對孩子來說就還是「陌生人」。所以,你需要給孩子一些時間讓他來觀察周遭的環境,判斷這個陌生人是不是可靠,是不是他喜歡的。

研究發現,經過 20 多分鐘的觀察,1 歲到 1 歲半的孩子,如果覺得這個陌生人還不錯,他就會拿出個玩具或鄭重其事地送給對方一個禮物。

爲了給孩子足夠的心理緩衝,在孩子做好「評估」之前,大人最好注意友好相處的「邊界」。等孩子拋出橄欖枝之後,媽媽再從中「撮合」讓親友接近孩子。

讓孩子隨身攜帶「安撫物」

出門的時候,爲避免孩子孤單焦慮,可以讓他隨身攜帶一個「玩伴」,孩子熟悉的、手感舒適的毛絨玩具、小揹包等都是可選項。讓他像《小豬佩奇》裏面的喬治那樣,走到哪裏就把恐龍先生帶到哪裏。

這一點很有趣,有研究表明:有安撫物陪伴,或者有年幼的兄弟姐妹陪伴,孩子的陌生人焦慮都會有所減輕。因爲孩子的焦慮跟「同伴」能否保護自己沒有關係,最重要的有「熟人」在旁邊,孩子會更放鬆自在。

最後,給大家提個醒,人多的場合,一定要顧及孩子的情緒,充當好孩子的情感後盾。畢竟,爸爸媽媽穩定的愛和支持,纔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安全感來源。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