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行爲心理 > 培養孩子安全感的六件小事

培養孩子安全感的六件小事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6.4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都需要培養安全感嗎?怎麼培養孩子的安全感?培養孩子安全感的更多細節,父母忽視這些細節,即便充足陪伴、及時滿足孩子的需求,也可能造成孩子安全感的不穩定,讓孩子對上幼兒園等需要在一段時間內離開家、離開爸媽的事感到焦慮和恐懼。所以有了今天這個小清單。

第一個細節:這次可以做的事情,以後仍然可以做

今天玩兒沙子,下次想玩沙子的時候還可以玩;今天吃了糖果,下次想吃糖果的時候還可以吃;今天看了動畫片,下次想看動畫片時還可以看……

這些生活中的小規則如果保持穩定,孩子會感到放鬆和安全。但是在不少家庭中,都不是這樣。

今天允許孩子玩了泥沙,但又覺得孩子弄髒了衣服不好,下次就不讓玩了;今天拗不過孩子的央求,給吃了一顆糖,下次又想,不行,再吃就吃壞牙了,於是就不管孩子怎麼要求都不給吃了;今天給看了動畫片,明天又想到總看動畫片會不會看壞眼睛?於是不給看了。

至於什麼時候允許,什麼時候不允許,可能有幾種情況:

一是因人而異,比如媽媽允許做的事,爸爸不讓做,這件事就只能媽媽在的時候做;二是因時而異,今天允許了,明天又不允許了;三是因地而異,在家明明讓做,在外面又不讓做了。

這會讓孩子非常混亂:到底什麼事什麼時候是可以的,什麼時候又不可以呢?

真心爸媽認爲,更好的做法是,對孩子可以做什麼和不可以做什麼,有個恆定的準則,家裏的成人統一用這個準則對待孩子,並且不因爲時間和地點的改變而隨意變動。

在有恆定規則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也更容易理解幼兒園生活的基本規則,而且他也會相信,這些規則是確定的,不會突然變化,一下子搞到他無所適從。

培養孩子安全感的六件小事

第二個細節:大人承諾過的事,不會反悔

大人不輕易承諾,一旦承諾,就一定如約踐諾,對孩子形成穩定的安全感也非常重要。

這些承諾無論大小,只要有諾必踐,就會幫助孩子培養起對父母和其他成人的信任感。感到他人和外界是可信的,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不少爸媽,其實並不太重視對孩子的承諾。

有時是,孩子提出一些小小的要求,他們會不假思索地隨口答應,卻很快就忘到腦後,並不真的去實踐。

比如孩子說,我晚上要吃什麼,媽媽答應得好好的,但晚飯時可能會端上自以爲更可口更美味的東西;再比如,孩子說,爸爸你今天早點來接我,結果幼兒園放學時,卻讓孩子落到最後。

有時是,孩子提出一些比較大的要求,比如買一個大型玩具或者吃一頓大餐,爸爸媽媽明明答應了等什麼什麼時候去做,之後卻想方設法拖延、找藉口,總之就是想反悔,搞得孩子非常失望。

如果父母或其他主要照顧者經常如此,會給幼小的孩子一個非常負面的認知:大人對小孩子說話,是不認真的,大人不可信。

他們不那麼信任爸爸媽媽和家中的其他成人,剛剛上幼兒園,接觸到陌生的老師,就很可能對老師也非常提防,顯示出更明顯的分離焦慮。

當然,這也並不是說,我們要教孩子無條件地信任成人,因爲這事關孩子的安全;但是,讓孩子對身邊親近的成人有基本的信任感,還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個細節:第一次做的事,會得到充分的保護和支持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有很多第一次:第一次看醫生、第一次外出就餐、第一次去遊樂園、第一次玩滑梯、第一次和小朋友一起玩、第一次坐火車、第一次坐飛機、第一次見到某個親朋好友……

面對這些第一次,很多孩子都會既好奇又膽怯,既想嘗試又有些緊張、既想要又不敢要,這時父母的反應,很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安全感。

很多爸媽的做法是鼓勵孩子“要勇敢”、“要大膽”,並且在孩子表現得沒有預期那麼好時,給孩子負面的評價。

比如第一次看醫生,孩子哇哇大哭,大人可能會這麼“鼓勵”孩子:“你看旁邊那小哥哥多勇敢,你哭了多不好啊!”孩子第一次見到陌生親友有點害羞、不能乖巧地打招呼,大人可能會批評孩子:“這多沒禮貌!”

這樣的做法,很容易讓這些“第一次”變成負面體驗,讓孩子不那麼樂於嘗試其他的新體驗。

更好的做法是,充分理解孩子面對這些“第一次”時的緊張和生疏,完全包容他所有“不佳”表現,並且給孩子必要的輔助。這會幫助孩子相信,當他感到困難時,會從大人這裏得到充分的保護和支持。

孩子有這樣的安全感,等到他第一次上幼兒園,面對陌生的小朋友、陌生的環境、陌生的老師時,更容易相信,老師會給他必要的保護和支持,不會把他丟在那兒不管。

第四個細節:不會被強迫做感到害怕的事

一些父母爲了讓孩子勇敢、不怕困難、不怕挫折,會特別要求孩子去嘗試一些他感到害怕的事。

比如有的孩子怕高,大人就特別找更多機會訓練他們爬高,有的孩子怕黑,大人就特別找機會訓練他們不怕黑,有的男孩子不太喜歡情節比較緊張激烈的動畫片,大人就特別要求他們多看。有一次我就看到一位媽媽要求孩子走那種三四米高的獨木棧道,雖然有保護,孩子還是嚇得哇哇大哭,媽媽卻不讓他下來。

我很懷疑這種“訓練”是否真能做到讓孩子不再害怕這些事,但是有一點非常確定,就是,總是被強迫做這樣的事,會大大傷害孩子的安全感,他會特別擔心:

如果我上了幼兒園,幼兒園老師會不會也讓我做這些?如果我害怕,老師會不會批評我,認爲我不夠好?

如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所言,人的安全需求是除了生理需求之外的一個基本需求,在它之上,纔是愛與歸屬、自尊與尊重、自我實現等更高層次的需求。如果孩子進入一個新環境,連“我是安全的”都感受不到,你怎麼可能期待他會有積極投入的行動,有更好的表現,並積極尋求認同和自我實現呢?

第五個細節:喜歡的東西,不會突然消失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喜歡的東西,有的是偶爾三五天喜歡上,有的是一直都喜歡,有的是精緻的好東西,比如特別棒的樂高玩具,有的是在父母看來沒啥意義,甚至又髒又破的東西,比如粘滿泥巴的斷樹枝。

但無論它們是什麼,只要不是有毒有害,會直接讓孩子受傷,做爸爸媽媽的,最好都尊重孩子的這些“喜歡”,不要讓它們突然消失。喜歡的東西會一直在,這會讓孩子感到更安全。

真心爸媽家兩個孩子都十幾歲了,我們還留着好多他們小時候玩兒舊的玩具,裝在玩具箱裏,放在架上。其實好幾年都不會有人動它們,但孩子們就是喜歡留着,每次熱愛斷舍離的真心媽媽想把它們清理掉,孩子們都會要求:“留着吧”。

一些父母可能會想,你不讓我收拾,那我趁你不注意丟掉總行了吧?我覺得這樣不太好。心愛之物突然不見,對誰來說,都不是好感受,它會讓人覺得受到威脅。

那麼,以後孩子大了,總會經歷一些“失去”,現在不讓他經歷,會不會保護過度?我覺得不會的。儘管有些東西一定會失去,但至少爸爸媽媽需要幫孩子建立這樣的認知:在自己的家裏,心愛之物會受到保護,家是一個安全基地。這是基本的安全感。

第六個細節: 不會突然得到意料之外的反應

孩子對從父母那裏得到的迴應是什麼樣的,會有所期待,比如笑着說話時,會得到父母的微笑迴應,撒嬌時,會得到父母充滿愛意的接納,做了一件小小的錯事,不會遭到大大的懲罰,提一個小小的要求,不會遭到嚴厲拒絕。

如果父母的迴應總是在孩子的期待之中,孩子的安全感就會非常穩定。

但顯然,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有如此的幸運。一些父母給孩子的迴應是不確定的,很大程度上要看自己當時的心情。心情好的話,可能會特別熱情地迴應孩子,心情不好的話,哪怕是孩子笑着來找你說話,也可能突然大聲呵斥他,把孩子嚇得不知所措。

這樣陰晴不定的迴應方式,會讓孩子非常困惑:我到底什麼時候能得到什麼樣的迴應呢?我到底怎麼做才能得到預期迴應呢?也會讓孩子變得特別謹慎:我得學會察言觀色,免得一不小心就被大吼一頓。

在家庭中有這樣經歷的孩子,到了幼兒園或者學校,都會很難融入,因爲他們不知道,和其他成人相處,會不會也有同樣的遭遇。

總之,孩子的安全感來自感到穩定,確認不會有不可預知的風險。

這種感受就像走在河邊,絕大部分人都不會感到不安全,因爲他很清楚,如果不是發生極其意外的情況,河水不會暴漲、堤岸不會坍塌,即便河水很深,他也會感到安全。但是走在沼澤地上,絕大部分人都會感到不安,因爲他不知道,哪一步邁出去,會踏入泥潭,面臨滅頂之災。

所以,除了充足陪伴和及時滿足,爸爸媽媽還需要特別留意,通過生活中的種種細節,爲孩子打造一個充滿安全感的環境,幫助孩子培養持續、穩定的安全感。這將是他未來面對新生活、新環境時的重要心理根基。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