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溝通交流都是障礙的小屁孩,怎麼才能學會情緒管理?

溝通交流都是障礙的小屁孩,怎麼才能學會情緒管理?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9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如何培養一個高情商寶寶,建議媽媽們要重視寶寶的負面情緒,不要爲了止哭或制止寶寶發脾氣,就馬上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文章發出後,也有很多媽媽在後臺跟我交流,表示寶寶大哭的時候真的是下意識地轉移注意力,確實下次遇到同樣的事還是會不開心;也有媽媽認爲,寶寶的世界很純粹,轉移注意力簡單有效,不需要把事情弄得那麼複雜;也有媽媽表示,陪着寶寶,給他一個擁抱並沒有什麼用,還不如轉移注意力更直接有效,也沒見對寶寶有什麼影響。

其實每個孩子的個性都不一樣,有的寶寶比較溫和好溝通,聽得進去道理,用語言安撫就能收到效果;有的寶寶比較執拗,不管是轉移注意力還是擁抱陪伴,他都要發泄夠了纔算;也有的寶寶天性樂觀,本來還哭着呢,看到新玩具馬上笑逐顏開,真的是很難用統一的方法幫助寶寶化解負面情緒。

很多媽媽都催萌芽再寫一篇更詳細的寶寶情緒處理方法,不管是轉移注意力或者是別的方式,來取代之前慣用的轉移注意力法,萌芽目前還在蓄力中,但是看到@紅豆媽 這篇寶寶情緒管理的文章,正好有聊到針對負面情緒治標又治本的方法,這和我的想法一拍即合,推薦大家一起討論學習。


說到寶寶的情緒管理,很多育兒書都會提到,要給情緒貼標籤,要給它命名,讓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並學着自己梳理負面情緒。玩具被搶了叫做很生氣,媽媽沒來抱抱我叫做不高興,今天出門沒有按照標準流程跟我說bye bye,小爺就是不開心!

事實上,給情緒貼這樣那樣的標籤並不是爲了幫助寶寶處理或者感受情緒,而是教給他一種表達的方式,讓他能夠思考、表達、與人交流自己的情緒狀態。

情緒體驗是是很真實的,每個人都能夠感受,但是對於情緒的思考卻是需要高級別的認知能力的介入的,是需要學習的,如何引導孩子學習思考情緒呢?

首先要讓孩子知道,情緒都是非常正常的。

《怎麼聽孩子才肯說,怎麼說孩子纔會聽》這本書裏,提到了一個觀點,不要否定孩子的感覺。 感覺都是直覺的,比如打針一定會疼,吃藥一定會苦,被別的小朋友搶了玩具一定會不高興。不高興了不舒服了,小孩子就會哭,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孩子的開心、傷心、生氣、發怒,明明都是很正常的,可孩子的負面情緒一來,家長卻開始以自己的方式,傳遞出“有這樣的負面情緒是不對的”的信息。

很多家長受不了孩子哭,孩子一哭,彷彿路人都在指責你不會帶孩子,怎麼這麼嬌氣,怎麼這麼自私,一下子面子問題成了頭等大事,下意識的就會採用哄騙的方法,告訴他與他相反的感覺,比如“打針一點都不疼,一下子就過去了”,“你很喜歡小哥哥對不對,把你的玩具跟小哥哥一起玩兒好不好?好孩子要懂得分享。”

這種做法否定了孩子自己的感覺,他會誤認爲自己不好的感覺是不正常的,一定程度上會使他感到混亂,甚至選擇壓抑自己的感受。我們其實應該誠實地描述孩子的感覺,比如“打針真的很疼,但是可以忍”,“我知道你現在不高興,不願意跟小哥哥分享你的玩具,那等你什麼時候高興了不想玩了我們再分享好不好?”

溝通交流都是障礙的小屁孩,怎麼才能學會情緒管理?

Happy Hippo, Angry Duck,A Book of Moods,By Sandra Boynton,Illustrated by: Sandra Boynton

對於情緒,孩子不需要壓抑,也不需要抱歉。讓孩子知道,他的不高興是非常正常的,他也不需要時時刻刻都高興,他的各種情緒體驗都是正常的,這是正確對待情緒的第一步。

作爲父母,我們要認識到孩子情緒背後的原因,知道孩子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表現。瞭解但是不去做評判,尤其是不要否定,這是最重要的。

當孩子接受自己的情緒後,描述當下的狀態,幫助孩子認識並思考情緒。

可能有些家長會覺得,是不是隻要幫孩子說出他的情緒(鑑於還有很多小寶寶還不會表達呢),就是描述當下的狀態了?描述狀態有什麼技巧和注意事項呢?

其實,我們要做到的是描述狀態,而不是提供解決的方案,所以不要過度歸因,不要妄圖揣測孩子的狀態,要讓孩子自己去感受,不要替他感受。

RIE理論中有一個實況轉播的育兒技巧,可以在描述情緒狀態的時候採用。

舉一個柚子媽媽的分享:昨天我下班,帶柚子去玩,她看到一個小姐姐在坐扭扭車,就跑過摁了下扭扭車上的按鈕,然後那個小姐姐迅速打了柚子,柚子表情很錯愕,她可能不太懂,然後我就把她拉走了,讓奶奶回家拿了我們的扭扭車下來,我當時也不知道和柚子說啥,也不知道要不要安慰她,畢竟她也沒哭啊。我這種做法對嗎?我不太理解,孩子這時候是什麼心情,是難過還是無所謂,我就每次乾脆什麼都不說。

我的建議是:可以的陳述一下事實,比如“小姐姐剛纔可能不太高興,因爲你沒有徵求她的同意就動她的東西,小姐姐剛纔打了你一下,是不是你也不太高興?我們可以先玩你自己的玩具,等小姐姐高興了我們徵求她的同意,說不定可以一起玩”。說這麼多孩子可能聽不懂,但是這是一個機會,多說幾次說不定就明白了。

這其實就是在用實況轉播的方式來幫助寶寶識別自己的情緒,陳述事實不僅能幫助寶寶習得關於情緒的語言,也能幫助他認識情緒。

溝通交流都是障礙的小屁孩,怎麼才能學會情緒管理? 第2張

Happy Hippo, Angry Duck,A Book of Moods,By Sandra Boynton,Illustrated by: Sandra Boynton

有時候其實孩子只有朦朧的感覺,並沒有辦法搞清楚自己是什麼感覺,尤其是一兩歲的孩子有情緒,但表達力欠缺,很容易跟自己生悶氣,發脾氣,我們就說他們是terrible 2,其實很不公平,他們只是溝通受限罷了。如果能跟他描述事實,幫他理清楚自己的感受,也有助於更好的溝通。

除了描述情緒,我們還可以藉助生活場景或繪本,再度重複描述同一情緒的不同狀態。

一次兩次的實況轉播可能不足以幫助孩子思考自己體驗到的情緒狀態,因爲即使是同樣的情緒,其感受也是很複雜的。這個時候如果有類似的場景或者繪本故事,可以試着重複描述自己的或者書中人物的情緒狀態。

需要注意的是,在這一過程中,只描述狀態,不評判情緒,給孩子一個機會從旁觀者的角度來思考自己之前的情緒,有利於他心智的成熟。

比如,讀繪本的時候,在相似的情境下,告訴孩子書中的小朋友遇到了這樣的事情,他的情緒是怎樣的,他是怎麼做的,但是並不要求孩子遇到同樣的事情也這麼做。

我個人覺得比較有幫助的做法是,將繪本中講到的一些情緒的事情,在現實生活中復現出來,讓孩子認識到當下的狀況和繪本中的故事是有一定的關聯的,並開始簡單的類比思考。

比如《小熊寶寶》繪本的《好朋友》,裏面有“好朋友一起玩兒,真開心”,還有“小狸貓很害羞,不敢說一起玩兒”。紅豆跟小朋友一起玩兒的時候,我就會引用這個故事,說,“一起玩兒,真開心”,要是紅豆不想一起玩,我就說,“小狸貓很害羞,不敢說,我也一起玩兒”。

這個時候的繪本對於我們而言,有點像一個媽媽和孩子共享的情緒詞彙庫,我對繪本描述是告訴她,她當下的狀態,媽媽是這麼理解的,用她能懂的方式提出我的看法,也是一種對情緒的語言交流,至於她同不同意我的看法,那就不是我在意的了。通過這種事先的學習以及事後的思考,孩子對於情緒的認識會更進一步。

溝通交流都是障礙的小屁孩,怎麼才能學會情緒管理? 第3張

Happy Hippo, Angry Duck,A Book of Moods,By Sandra Boynton,Illustrated by: Sandra Boynton

接下來,引導孩子用社會可以接受的方式表達或者宣泄出來。

通過讀書和媽媽當下的描述,孩子能夠獲得詞彙意義上的情緒認知,之後就可以對情緒進行討論和思考,同孩子討論什麼是社會可以接受的合理的情緒表達,我們畢竟都是社會化的動物,生活在人羣之中,用合適的方式表達或宣泄是需要學習的。

生活中最常見的止哭方式是立馬轉移注意力,“不哭不哭看這裏”,馬上拿出玩具或者零食來逗引孩子。轉移注意力非常的有效果,因爲小孩子的注意方式都是無意注意爲主,注意的時間非常短,一個新玩具一點聲音,就能讓他忘卻之前的不愉快,但其實這種做法是很消極的。

雖然看似解決了當下的問題,讓小朋友不要添麻煩,大家繼續快快樂樂的愉快相處,但從深層次上來講,孩子並沒有學會同自己的情緒相處。下次遇到同樣的事情,他可能還是隻能通過哭或者跟自己生悶氣,來解決自己的負面情緒。

比較積極的做法是,給負面情緒找一個出口,比如通過撕紙,亂塗亂畫,運動發泄,在非公衆場合允許孩子尖叫,或者冷靜下來,這些都是方法,但是具體的怎麼做,要具體到每個孩子的狀況。

甚至很多時候,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我們根本不需要做什麼,因爲負面情緒也是一種生活體驗,是孩子同生活和環境的角力,它並不是針對家長的,可能靜靜的陪伴就能夠幫助孩子度過情緒低潮。

最後還要說一句,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不是不可以用,尤其是出門在外或者公衆場合孩子大哭大鬧很尷尬的時候,迅速避免尷尬還是很有用的。但是轉移注意力治標不治本,很可能下次同樣的狀況孩子還是選擇哭鬧來表現。而我們的目標是,找到孩子鬧情緒的源頭,給他適當安撫,陪他認識情緒再一起思考和疏導,達到治標又治本的目的。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不否定孩子的情緒表達,接納他的情緒,通過故事或者示範,讓他認識的每個人都有情緒,每個人的情緒都是不一樣的。

對於孩子的各種情緒都能夠平靜的接納,給自己的負面情緒找一個出口,這也是做父母的情緒管理。 還是那句話,育兒不如育己,家長能夠正確的管理自己的情緒,要比1000種說教都有效。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