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繪本中的四部曲,讓孩子學會情緒管理

繪本中的四部曲,讓孩子學會情緒管理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7.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情緒有利也有弊,其中的利弊與個人的控制能力(即情緒管理)有關,因此每個人都應該成爲自己情緒的主人。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情緒,當情緒來的時候,我們不是要壓住它,而是敞開心扉去接納,然後找到合適的渠道進行疏導。在這點上,大人、孩子是一樣的。

繪本中的四部曲,讓孩子學會情緒管理

那麼,何時對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進行培養?研究表明,個人情緒管理培養的最佳時期應該從孩子兩歲開始。越小開始培養,孩子越能掌控好自己的情緒。

因此,下面推薦的繪本,適合2歲以上的孩子。

NO.1《生氣的亞瑟》——幫孩子識別情緒

作者:(英)奧拉姆 著,(日)北村悟 繪,柯倩華 譯

繪本中的四部曲,讓孩子學會情緒管理 第2張

從情緒發展的觀點而言,小孩兒需要先認識情緒,才能學習調節情緒。要知道,情緒本身並沒有錯,而且每個人都會有情緒。

讓孩子從小認識各種情緒,並能準確表達自己的情緒是情緒管理能力關鍵的一步。

亞瑟的媽媽讓他去睡覺,不讓他看電視片,所以亞瑟生氣了。他非常、非常地生氣,氣到足以把整個宇宙都震成碎片……但突然之間,亞瑟忘記了究竟是什麼惹得他如此生氣……

負性情緒爆發對孩子的影響不亞於世界末日。

本書並不以成人式的反應爲主軸來表現應如何約束和改變小孩兒的生氣行爲,而是帶着大小讀者一起用“顯微鏡”把“生氣”這件事看個仔細,弄清楚它到底怎麼回事。

這種坦誠面對、探索情緒的態度,也是一種健康的呈現方式。

我們看見亞瑟的怒氣中,其實摻雜着許多別的情緒:寂寞、害怕、傷心、失落、彷徨……

就像現實中的小孩兒,被包圍在複雜的情緒中,常常自己也無法說清楚。原來在這些情緒的後面,還隱藏着肉眼看不見的脆弱和受傷。

作者和畫者合力將抽象的怒氣做了具體而有條理的詮釋,選擇了精確的隱喻和象徵,設計了由小而大的階段性意義,使“氣”成爲可指認、分辨、描述的對象,小孩兒也認識到原來詞語表達的方式如此奇妙豐富。

許多小孩兒對書中蘊含的創意感到驚歎佩服,在閱讀中不斷有“哇”的叫聲和滿足的笑容。或許因爲主角亞瑟和他的處境,正是小孩兒一直親身經歷卻少被大人認真對待所致。

此書除了讓小孩兒抒發內在情緒以外,也讓小孩兒確實領會到“生氣”的破壞性和殺傷力。

一個小女孩兒看完後若有所思地說:“它會傷害到你身邊的人。”這本書以不說教的方式傳遞了一個很重要的訊息——“生氣”的負面效果,不只會讓大人感到沒有面子或不方便,更在於它可能對自己或別人造成傷害,所以小孩子應該多思考自己行爲的後果和責任。

NO.2《我不想生氣》——教會孩子接納自己的情緒

作者:(新西蘭)特蕾西·莫洛尼 文/圖,蕭萍 譯

繪本中的四部曲,讓孩子學會情緒管理 第3張

見到孩子發脾氣,很多父母如臨大敵,往往會馬上喝止他們,這樣做並不恰當。情緒如溝渠,宜疏不宜堵。

《我不想生氣》這本書講的是一隻特別愛生氣的小白兔的故事。當有人嘲笑他時,他會生氣;當有人踩壞他堆的沙堡時,他會生氣;當媽媽錯怪他時,他會很生氣……

生氣時,小兔子覺得自己的肚子裏好像裝着一個大火球,馬上就要爆炸啦!嘭!當他生氣時,他還想使勁叫、使勁踢、使勁跺腳……

小兔子雖然很愛生氣,但他意識到亂髮脾氣並不好,因爲生氣的“大火球”不僅會傷害自己,還傷害別人,所以他不想生氣。

他怎麼做的呢?生氣時,小兔子就做做深呼吸,或者到一個喜歡的地方靜靜地坐着,或是到關心他的人身邊給他說說爲什麼生氣……小兔子就這樣認識了自己的情緒,很好地接納並處理好它。Good job!

通過故事,孩子們還和小兔子一起認識了名叫孤獨的小雨滴和那個名叫妒忌的綠色怪物,非常形象並自然地接納了自己的情緒,並學會在孤獨中得到樂趣。這一切都會使得我們和周圍世界的關係變得通透與明亮起來。

NO.3《羅伯生氣了》——讓父母和孩子一起去面對情緒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作者:(法)米雷耶·阿隆索 文/圖,戴露 譯

繪本中的四部曲,讓孩子學會情緒管理 第4張

情緒是流動並可以傳遞的。家庭成員的情緒會影響到其他人,大人們的情緒也會不知不覺間影響孩子。因此,需要恰當處理的,不只包括孩子的情緒,也包括父母的。

羅伯今天很不高興,因爲爸爸又批評他了!他想:“可惡”的爸爸爲什麼老是說他這個不對,那個也不對呢?就這樣,羅伯越想越生氣——一隻紅色的怪物從他的嘴巴里鑽了出來。

怪物掀翻了桌子,拉壞了檯燈,掀倒了書架……不過,當怒不可遏的“怪物”走向玩具的時候,羅伯終於意識到了自己的情緒失控。他慢慢地整理好了房間裏的物品,然後走到樓梯口問道:“爸爸,還有甜點吃嗎?”

《羅伯生氣了》是一本生氣的爸爸和生氣的兒子之間的情緒管理故事。這本書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了親子關係中的問題和答案。

父母可從中反思自己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親子間該如何建立相互信任和彼此包容的默契、怎樣更好地與孩子分享情緒等問題。

羅伯最後不僅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失控,而且主動去面對和解決了自己負面情緒導致的結果——收拾整理房間,並主動去與爸爸重新建立聯結。

在這一點上,孩子們比大人更容易從壞情緒中恢復過來,大人應向孩子們學習才行。要知道,想要孩子養成積極情緒,父母和家庭內部的情緒也一定要是積極的、和諧的。父母做到了,孩子也就學會了。

NO.4 《菲菲生氣了》——積極尋找更多情緒管理的方法

作者:(美國) 莫莉·卞文/圖,李坤珊譯

繪本中的四部曲,讓孩子學會情緒管理 第5張

孩子之所以發脾氣、哭鬧,在於他們並未掌握更恰當、更有效的方法。父母應該怎麼引導呢?除了讓孩子合理宣泄之外,還可與孩子討論通過共情、轉移注意、合理化等多種方式來疏導。

《菲菲生氣了》,就是一個很好的轉移注意力的方法。

“小時候,每當我氣極了的時候,就會覺得自己像是世界的中心點,是座一觸即發的火山。那種想要爆發、即將爆發、又怕爆發的狀態,是一種很可怕的感覺!”作者莫莉·卞在回憶自己童年經驗時這麼說。

基於這樣的回憶,她創作出《菲菲生氣了——非常、非常的生氣》,直指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最難學習的一課:如何控制及處理情緒。

《菲菲生氣了——非常、非常的生氣》這本圖畫書無論是顏色還是構思都被後人評爲經典。

它的封面就是一個瞪着藍色的大眼睛、鼻孔大張、嘴巴緊閉的小女孩,不用看書名我們馬上就能猜出這個女孩生氣了。

這個故事的重心與特色,是將情緒狀態以直觀的畫面形式呈現,作爲主角的孩子是整個情緒處理的主控者。

這種方法不同於常見的以文字描寫來表達情緒的作品,或是以大人所積累的經驗與智慧爲基礎,在敘述中進行教誨的童書。

作者以言簡意賅的文字和極具表現力的圖畫,直接抓住抽象的情緒,並直觀形象地將它呈現了出來。

故事中的菲菲先是以肢體動作表達憤怒,進而躲進自己的世界,宣泄悲傷、漸漸緩和、最終恢復平靜。

作者對這個過程形象細膩的描畫,加上對孩子心理感受貼切的瞭解,使得孩子們能夠自然而然地認同菲菲,毫不設防地進入情節與氛圍的中心,同時獲得閱讀的樂趣、瞭解情緒歷程,並最終會懂得,情緒來了,我還可以獨自靜一靜!

最後總結起來,引導孩子學會情緒管理,一般有以下四步,再次分享給每一位父母:

第一步:教孩子認識情緒

認識情緒,是學會管理情緒的前提。孩子太小,語言表達也跟不上,所以他們在情緒失控之後,往往搞不明白或者說不清自己是爲何生氣。

所以,大人需要通過詢問,嘗試對孩子的情緒進行辨識。這個過程,也會讓孩子更清晰地認識自己。

與孩子的日常溝通中,其實也可以通過觀察他人、溝通繪本里的主角的情緒狀態等方式,去幫孩子明白:她生氣了,因爲……/她很快樂,因爲……

第二步:接納孩子的情緒

孩子有了情緒時,父母不要強迫孩子停止哭泣或別的我們不喜歡的情緒表達方式,而應馬上停下手中的事情,並耐心傾聽他們、陪伴在他們身邊。

要知道,首先,哭泣本身就能起到宣泄和癒合的作用,其次,父母安靜的陪伴會讓孩子感到安心,覺得自己是被愛着的,是被接納的。

自然,孩子也就學會了接納自己以及現狀,他的負性情緒會因此消減,並且由此轉化爲自信。

第三步:引導孩客觀認識因情緒導致的行爲

孩子因爲負性情緒而出現了負面行爲時,家長可引導孩子區分哪些行爲是可以接受的、哪些行爲是不被接受的。

讓孩子明白:有情緒並沒有錯,但自己表達情緒的方式是不恰當的,是不被接受的,需要改正。

如孩子與小朋友打架了,媽媽查明原因後可這樣對孩子說:“小朋友將你搭的積木撞壞了,你很生氣。媽媽明白這種感受,但你動手打小朋友就不對了。你那樣做小朋友會害怕的,這樣做就沒有小朋友願意跟你玩了。你應該告訴小朋友你的感受,並告訴他不要這樣做,‘你撞壞了我的積木,我很不高興。請不要撞壞我的積木。’”

通過這樣的對話,父母讓孩子認識到自己之所以做得不好,不是因爲他有負面情緒不對,而是因爲他的行爲不恰當,並由此引導孩子表達或處理自己的情緒。

需要注意的是:當孩子情緒很大時,父母一定要阻止孩子做出傷害自身和他人的行爲,告訴他不能這樣做,然後靜靜地陪伴他。

第四步:進一步教孩子恰當管理自己的情緒

孩子還太小,這時父母除了要去接納孩子的負性情緒,還需要幫孩子發展出自己的想法,幫助孩子做出最好的選擇,並鼓勵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

這樣,當孩子再遇到類似的事情時,才能知道如何恰當地獨自面對。

比如,下次我生氣了,可以去看一本書、聽聽歌、到外面玩會兒或者找人傾訴,等等。或者去找到更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比如積極地溝通,而不是大哭大鬧地鬧情緒。

作爲父母,我們也需要不斷反省,如何給孩子做好榜樣,並注意不要把自己的負能量、負性處理方式傳遞給孩子。如此,孩子也能逐漸掌握並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壞脾氣的小孩都是父母一手造成的。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