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放手吧!讓孩子獨立起來

放手吧!讓孩子獨立起來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8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現在流行一句口號:“一切爲了孩子,爲了孩子的一切!”

放手吧!讓孩子獨立起來
  比孩子能幹的家長,出於愛子之心,恨不得爲孩子包攬一切事情。他們處處照顧孩子,更時時保護孩子。由於家長太“能幹”,太“勇敢”,以至於剝奪了孩子鍛鍊自我的機會,壓制了孩子的自主發展。  在“勤快”、“勇敢”、“能幹”的家長身邊,大多是依賴性強、嬌生慣養,缺乏獨立生活能力,缺乏解決問題能力和挑戰精神的孩子。他們有着共同的特點:懶惰,怕吃苦,自理能力差。  上海寶山區曾對500個小學生進行調查。結果顯示,低年級學生27%不會洗臉,37%不會穿衣服,66%不會掃地,97%不會整理書包;中年級學生92%不刷碗,95%不整理房間;高年級學生93%不會燒飯,97%不會洗衣服。  那麼,是這些孩子一開始就好吃懶做,不願意自己做事嗎?顯然事實並非如此。其實,這些孩子大部分有過嘗試自己做事的願望,但我們的家長們往往在這時,不遺餘力地把這種自立的思想萌芽給扼殺掉了。而且理由種種:什麼孩子還小,怕做不好,不放心;心疼怕累着,不讓吃苦;認爲有錢就該讓人伺候着;擔心影響學習……  總之,是捨不得讓孩子動手的。這樣的教育思想教育出來的孩子,又怎麼可能勤快呢?  【案例】  (1)一個平常的日子,一所普通的學校,可是門口站滿了拿着掃帚、抹布、鐵鍬等工具的孩子媽媽。這是幹什麼呢?一問才知道,今天學校要大掃除,要求學生帶工具來打掃衛生。於是乎,家長們請假的請假、曠工的曠工,出馬上陣,捲袖子幹起來。孩子呢?或站旁邊觀看,或乾脆跑到操場上玩去了。  (2)舞蹈教室裏亂哄哄的,大人孩子忙成了一團。要上課了,需要換舞蹈服啊,結果所有的媽媽都在手忙腳亂,所有的孩子都筆挺挺地站在那裏,任由媽媽扒下自己身上的羽絨服、毛衣、毛褲,  然後套上舞蹈服、舞蹈鞋。有的媽媽手腳慢了,孩子一臉不耐煩地催促:“能不能快點啊?真慢!”下課的時候,照樣又是一通忙活……  東子給家長的建議——  1.家長適當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  案例中的這些場景,普通又普通,常見又常見,相信很多家長都見過。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這樣的包辦替代,對孩子成長是有百害而無一利,但家長們卻依然樂此不疲。爲了孩子的健康成長,請家長適當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屬於他自己的事情。  首先,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很差,不能很好地照顧自己,自我服務意識差,個人生活料理不好,勢必給今後的學習、生活帶來很多不便。其次,對孩子心理髮展不利。他們會認爲父母什麼都包辦是理所應當的,我的衣服就該媽媽洗,我的事情就該別人做,漸漸把自己當成了“小皇帝”。如此形成只是爲自己着想的自私心理,日漸懶惰,並缺乏愛心和責任感。  父母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有照顧和撫育孩子的義務,我們可以將自己的生活經驗提供給孩子,但是千萬不可以代替本應由孩子去做的一切,如果那樣就會限制孩子的成長,剝奪孩子生長的空間。孩子是要走向未來的,而未來社會是能力型社會,孩子的動手能力、交際能力、適應能力、勞動能力、吃苦能力等綜合素質,決定着他未來的發展。  這諸多能力從哪裏來?從實踐中來,從生活實踐、交往實踐、學習實踐中才能獲得。所以,當孩子一點點長大,我們要適時放手,讓孩子去做他們該做、他們能做、他們願意做的事情。  我戰友的妻子是一個勤快無比的媽媽,女兒都讀初三了,卻從未自己洗過衣服。因爲要上早自習,孩子每天都要起很早,哪怕自己休班,媽媽也要起得更早給女兒做早餐,然後一大早騎自行車把女兒送到學校去。而孩子下晚自習的時候,常常是夜裏9點多,媽媽無論白天多累,都要給孩子做夜宵,看着女兒吃下去了,把女兒換下來的衣服洗乾淨了,伺候着孩子睡着了,才肯上牀休息。  除了把女兒照顧得妥妥帖帖之外,平時,她從不用孩子動手做家務,即便孩子要刷碗,她都奪過來自己幹。結果,孩子讀高中的時候住校,不到兩天就哭着跑回了家,說什麼也不去了。原來每天吃完飯孩子不會刷碗,同學們都笑話她。衣服髒了,更是不知道怎麼洗。還想家,想媽媽……  所以說,包辦出來的孩子大多自理能力差,惰性強。而如果拋掉溺愛,放手讓孩子去做,孩子也就能夠早早自立了。  2.要學着做個“懶”家長  我一直秉承施愛有度,理性教子。在和妻子培養女兒的過程中,不時地告誡自己:讓自己懶一點。  妻子平時做事本就隨意,自有了我這樣的教育理念後,就越發“懶散”了。依依坐在牀上對坐在沙發上的媽媽喊:“媽媽能給我倒杯水嗎?”她媽媽屁股都不擡:“寶寶自己去吧!”  她媽媽靠在沙發上吃桃子,吃完後會高舉着桃核喊依依:“寶寶,幫媽媽扔到垃圾桶,好嗎?”依依屁顛屁顛地給媽媽幫忙,她媽媽會豎起大拇指誇她:“寶寶真能幹,都能幫媽媽幹活了!”於是,孩子會覺得自己很有本事,連媽媽的活都能幫幹了。  妻子經常對朋友講起孩子練舞蹈時,自己的“懶惰”招致的誤會。那是依依4歲的時候,爲了培養孩子的氣質和促進身體發育,以及對孩子意志力的培養,給她報了一個舞蹈訓練班。開始學舞蹈,每天妻子把孩子送去,就站在旁邊看依依笨拙地脫衣服、換舞蹈服。去接依依的時候,也照樣坐在旁邊等,無論依依穿得有多慢,有多費勁,她也不伸手幫忙。其他的媽媽都忙得滿頭大汗,可她悠閒得很。  時間長了,竟然有家長悄悄議論:“這肯定不是孩子的媽媽,要麼是保姆,要麼是後媽,太不稱職了!”而當確定真是親媽媽以後,勤快的媽媽們都用不滿的眼神看她,怎麼能這麼當媽媽呢?太懶了吧?太狠心了吧?  妻子就是這樣“懶散”地把勞動、照顧自己的機會給了依依,自己輕鬆了,孩子也成長了,大人和孩子都收穫了一筆財富。  有些家長眼睛只盯着孩子的學習,把提高成績放在教育孩子的第一位,對孩子的一切都包辦代替,而對於自理能力的培養,實在是漠視了又漠視。事實上,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僅不會影響學習,而且對於提升孩子的能力、提高學習效率還有幫助。所以,當孩子長時間學習之後,提出要自己做一些事情或幫媽媽做家務時,即便只是出於讓孩子的大腦得以休息的目的,也不該拒絕。  大部分家長認爲,孩子上學的時候,只要把學習搞好就行,做家務這樣的事情長大了自然就會了,何必現在牽扯孩子的精力?這種思想還是建立在“學習第一”的基礎上,導致的後果是孩子即便長大了也不會照顧自己。做家務或許學會了,可是依賴性可不是一天兩天能改變的,獨立意識和能力也不是立即就能生成的。  3.丟掉溺愛,方能喚醒孩子  懶惰是一種心理上的厭倦情緒,表現爲惰性強,不進取。雖然孩子懶惰的成因有很多,但主要的原因還是來自家長的溺愛。其實,對於孩子的懶惰,家長和孩子大多不自知,他們會認爲這是正常的表現,在他們心裏:家長的溺愛是出於本能之愛,孩子的懶惰也是自然之狀,所以他們不會認爲有什麼不妥。  孩子還小的時候,在很多家長眼裏,孩子就該這樣享受愛;而在孩子眼裏,家長就該這樣愛自己。而當孩子日漸長大,面對惰性行爲,渾渾噩噩,不思進取,家長和孩子就會相互指責。而到那時,再想改變卻非易事。  所以,家長要及早醒悟,丟掉溺愛,喚醒孩子,讓孩子學會照顧自己,打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讓孩子每天堅持做力所能及的家務。要有意識地創造條件,讓孩子做家長的小幫手,培養孩子的各種能力。只要是孩子能做的、想做的、願意做的,就要大膽放手,給孩子鍛鍊的機會。  在中國,許多家長給孩子的愛都僅僅侷限於表面。比如,怕孩子吃苦、怕孩子受累、怕孩子被人看不起等,這些事情本來應該讓孩子通過自己的能力去解決,這樣有利於讓孩子學會做人的起碼道理。但是,我們的家長們往往用包辦代替來解決問題。以爲替孩子做了,孩子就不用吃苦受累了,殊不知,孩子在安逸面前逐漸地失去了能力,失去了品格。  什麼是愛孩子,每一個家長都有不同的體會,但是,有一點是明確的,溺愛不是真正的愛,而是狹隘自私、缺乏理性的愛。真正的愛是科學的,是理性的,是注重孩子能力和品格的培養,讓孩子能堂堂正正地做人,讓他們學會自立,自己去創立人生和財富。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