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育兒寶典 > (下)“世上只有媽媽好”,過分依戀也是病

(下)“世上只有媽媽好”,過分依戀也是病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接着,我很認真地告訴她,父母疼愛孩子,孩子眷戀父母,是人的天性或本能。至於依戀,更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情感表現,它源於孩子對養育、愛護自己的人的一種信賴感;和由此

(下)“世上只有媽媽好”,過分依戀也是病
接着,我很認真地告訴她,父母疼愛孩子,孩子眷戀父母,是人的天性或本能。至於依戀,更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情感表現,它源於孩子對養育、愛護自己的人的一種信賴感;和由此產生的親情需要和安全體驗。一定的依戀,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日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有着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如果家長不注意教育方式和方法,一味溺愛,便可能導致孩子的過分依戀。一旦暫時與親人分開,就會哭泣、吵鬧,或悶悶不樂,與其他人疏遠,行爲異常突出。少數患兒還會出現噁心、嘔吐、頭痛、腹痛等症狀,病程可持續數月,甚至數年。這與一般孩子離開親人後的通常反應不同,是一種病態情緒

  小陳聽了,也認真起來,說:“唉,我先生也經常在電話裏勸我別太寵愛孩子,可惜我沒當回事。”

  我說:“也不完全是你的責任。書上說,兒童分離性焦慮症與患兒的個性弱點有關,與遺傳也有一定關係。父母患有焦慮症,子女的焦慮症發生率會明顯高於其他人。此外,父母突然分離、孩子在幼兒園受到挫折、遭遇不幸事故、親人病重或死亡等生活事件,都是誘因。”

  “那現在該怎麼辦呢?”聽我說孩子有病,小陳頓時憂心忡忡地問我。

  我小心解釋說:“孩子患了兒童分離性焦慮症,當然應該重視,及時矯治啦。要不然,隨着年齡增長,往近的方面說,上學後可能發生學校恐怖症、考試緊張症;往遠的方面說,成年後可能發生急性或慢性焦慮症,影響生活、就業、婚姻和家庭。不過,你不必過於擔心。菲菲還小,可塑性很強。只要改變教養方式,完全可以慢慢調整過來。”

  小陳聽後有了點信心。應她的要求,我提了幾條建議。

   首先,克服自己的焦慮傾向,把握愛的方式,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感。菲菲長大了,就該上幼兒園,這是孩子學會獨立、走向社會的第一步。在菲菲面前,應該儘量愉快地談論有關幼兒園裏的生活,設法使孩子熟悉新的生活環境,與老師和小朋友親近起來。

  其次,採取多種措施,幫助孩子逐步擴大交往範圍,如培養孩子與陌生人打招呼的良好習慣,鼓勵孩子與別的小朋友玩耍等。

  第三,豐富孩子的生活內容,提高孩子的情趣。患有分離性焦慮症的孩子往往好靜不好動,喜歡在家裏而不願外出。可引導孩子到遊戲場所玩耍,到大自然中去嬉戲,從而激發孩子對周圍美好事物的興趣,養成活潑開朗的性格。

  第四,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和自信心。可從教孩子做容易學會的小事入手,比如自己穿衣服、洗手帕、掃地、抹桌子等。當孩子做好、做對時,及時給予表揚。

  對於個別焦慮症狀嚴重,影響飲食和睡眠的患兒,可考慮適當使用抗焦慮藥物治療。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