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母嬰資訊 > 瞭解坐月子的誤區,遠離月子病,從科學坐月子開始

瞭解坐月子的誤區,遠離月子病,從科學坐月子開始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先從生活習慣開始說起,婆婆不讓她洗頭刷牙,就連洗臉也是熱毛巾擦擦,渾身的黏膩和汗臭味讓萌萌特別不適應。正確做法:月子裏是可以洗澡的,不過最好選擇淋浴,這樣更健康衛生。於是,就會阻止產婦刷牙,就連漱口也很少讓她…

原標題:瞭解坐月子的誤區,遠離月子病,從科學坐月子開始

“坐月子”是自古以來就有的傳統,在很多老人心中,“坐月子”就如同重生一樣。其中的艱辛,怕是隻有產後的新手媽媽才明白吧。說真的,西方國家並沒有“坐月子”這一說,並不是他們不重視產後女性的健康,而是選擇了更爲健康的生活方式。

瞭解坐月子的誤區,遠離月子病,從科學坐月子開始

故事案例:

身邊所有人都羨慕萌萌,覺得她遇到了好婆婆,整個月子把她照顧的很好。但是隻有萌萌自己,這一個月如同“牢籠”一樣,壓得她快喘不過氣。爲了節省開支,萌萌產後回老家做月子,誰能想到婆婆的傳統觀念那麼強烈,很多習俗讓萌萌難以忍受。

先從生活習慣開始說起,婆婆不讓她洗頭刷牙,就連洗臉也是熱毛巾擦擦,渾身的黏膩和汗臭味讓萌萌特別不適應。另外就是飲食,婆婆“逼迫”她每天吃一隻雞,以及無數的雞蛋和營養品,說是這樣才能確保寶寶有母乳。餐餐都是高熱量高脂肪的肉類,連蔬菜都很少見。

瞭解坐月子的誤區,遠離月子病,從科學坐月子開始 第2張

確實,婆婆的出發點是好的,而且準備的食材都格外用心。但是這樣坐月子真的好嗎?很多農村老人,依舊保留着傳統的觀念,覺得坐月子就是要臥牀休息,什麼都不用做。但如今已經是21世紀,新手媽媽想要身體健康,就應該用科學的方式做月子,這纔是對自己和寶寶最大的負責任。

瞭解坐月子的誤區,遠離月子病,從科學坐月子開始 第3張

遠離四個“坐月子”誤區,讓年輕媽媽重拾健康和信心

誤區一:不能洗澡洗頭

直到現在,很多老人堅持不讓月子裏洗澡和洗頭,總覺得日後寶媽會出現頭疼,或者全身痛的毛病。老人之所以擔心,是覺得產後身體虛弱,洗澡和洗頭的話,容易使涼氣進入身體。

但其實,產後不能洗澡的想法是錯誤的。要知道,產後會大量出汗,若是再碰上三伏天氣,身體可能會有很大味道。若是不注意個人衛生的話,很容易給身體帶來健康危害。而且寶媽需要餵奶,長期跟寶寶接觸,也容易把細菌傳染給嬰幼兒。

正確做法:月子裏是可以洗澡的,不過最好選擇淋浴,這樣更健康衛生。而且要確保水溫舒適,洗澡後要立馬擦乾身體和頭髮的水分。

瞭解坐月子的誤區,遠離月子病,從科學坐月子開始 第4張

誤區二:不能刷牙

很多人覺得,月子裏刷牙的話,很容易出現缺鈣的情況,然後會導致牙齒鬆動,甚至出現脫落,嚴重的影響口腔健康。於是,就會阻止產婦刷牙,就連漱口也很少讓她們做。

只是,長時間不刷牙的話,產婦的口腔衛生如何才能得到保障呢?口氣過重,對牙齒的傷害更大,據說經常不刷牙的人,纔會導致牙齒鬆動脫落呢。

正確做法:月子期間也要注意口腔衛生,而且要定期的刷牙和漱口。建議選擇產婦專用的軟毛牙刷,搭配專用的牙膏。對了,哺乳期產婦的鈣需求較大,最好適量的補鈣。

瞭解坐月子的誤區,遠離月子病,從科學坐月子開始 第5張

誤區三:月子要捂

產後月子期,很多農村地區的產婦被包裹成“糉子”,不僅抱着頭巾,而且還穿着厚的衣服,蓋着厚的被子,就連窗戶也是密閉狀態。老人覺得,月子期不能吹風,只有關閉窗戶,才能更好的隔絕風源。

若是碰上夏天,不管多麼悶熱,都不允許開風扇和空調。只想說,這樣的理念真的害人不淺,月子也是需要通風的,最起碼要確保室內的空氣對流和衛生。

正確做法:房間的窗戶要適當通風,夏天也可以穿短袖做月子,只要衣服舒適透氣就好。空調和電扇也可以開放,只要產婦不直接對着風口就好。室內溫度,最好保持在28°,寶寶和產婦都會覺得很舒服。

瞭解坐月子的誤區,遠離月子病,從科學坐月子開始 第6張

誤區四:臥牀靜養

生產畢竟是一項龐大的工程,不管是順產還是剖腹產,都是特別消耗體力的,所以產後虛弱是正常現象。在很多老人心中,如此消耗體力的事情,就應該臥牀靜養纔對。甚至,有些老人打着愛的旗號,讓產婦整個月子都在牀上度過。

要知道,長期臥牀是特別痛苦的事情,雖然老人是好心,但是卻辦了壞事。因爲長期臥牀會影響產婦的下肢循環,嚴重的還會出現血栓等問題呢。

正確做法:產後一定要適當的下牀運動,簡單的行走沒有任何問題,只要不體重東西,不做體力活就好。

瞭解坐月子的誤區,遠離月子病,從科學坐月子開始 第7張

總結

作爲新時代的女性,一定要科學的坐月子,遠離這些傳統思想。產後42天,記得要做檢查,瞭解身體的恢復情況如何。月子期間要均衡營養,多吃蔬菜和水果,少吃油膩的湯湯水水。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