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母嬰資訊 > 尿牀治好又復發,這是爲什麼?醫生:問題出在便祕和尿尿

尿牀治好又復發,這是爲什麼?醫生:問題出在便祕和尿尿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不爲娘,不知娘辛苦,當娘後才明白有多麼的不易!當小九至今還是一條單身狗,發小Yoyo已是二孩的孃親,歲月把她從一個不諳世事的小姑娘打磨成如今的育兒大拿。

她常說,育兒就像打怪升級,必須步步爲營,“吃、喝、拉、撒、睡、病無一處是小事,馬虎不得!”

但就算是育兒大拿,還是會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Yoyo對家裏那位小公舉6歲了還尿牀委實感到頭痛。

尿牀治好又復發,這是爲什麼?醫生:問題出在便祕和尿尿



小時候沒治好,到了成年還會繼續尿

小公舉平均每個星期尿牀2-3次,到了冬春季節尿牀次數更多。Yoyo當然知道尿牀不是孩子的錯,不是孩子懶也不是因爲睡得太沉。說到底它是一種病,醫學上叫遺尿症。

爲此,Yoyo專門帶娃到兒童醫院看過,已經排除了最常見的八種器質性疾病,包括隱性脊椎裂、兒童尿崩症、兒童糖尿病、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畸形、泌尿繫結石、神經系統疾病、精神創傷或行爲問題。醫生由此給出診斷,孩子應該是功能性遺尿。

“年齡在5歲以上,每個星期晚上尿牀2次以上,持續時間在三個月以上,就可判斷爲遺尿症。”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腎內科主任醫師鄧會英表示,這種尿牀並非長大了就會好,小時候不治療,成年後還會繼續尿牀。成年遺尿症更難治療,不僅可能影響婚戀這等人生大事,還可以將尿牀遺傳給下一代。

尿牀治好又復發,這是爲什麼?醫生:問題出在便祕和尿尿 第2張


小九曾經也不懂事,之前聽一位朋友說他的弟弟25歲還尿牀,當時以爲他開玩笑,真是罪過罪過!不是身在其中不知其苦,當尿牀成爲一種病態呈現時,實際並不好笑,患者們都很焦慮很自卑。

便祕和尿尿姿勢不對,尿牀煩惱難斷

得到確診以後,Yoyo按照醫生說的方法,從孩子的飲食、喝水、作息做好生活習慣調節管理。同時進行心理行爲治療,寫尿牀日子,每晚在沒尿牀前就趕緊叫醒孩子上廁所。

“通過四個月的辛苦訓練,孩子的尿牀情況有明顯改善,但是最近兩個星期,不知爲何又嚴重起來?”她疑惑說到。

尿牀跟其他很多疾病一樣,會反反覆覆,時輕時重。鄧會英說,飲食、喝水、作息這幾個方面,家長或成年患者都能注意到,比較容易忽視的是以下兩點:

一個是便祕;另一個是尿尿姿勢。

對於便祕,寶爸寶媽要正確理解,並非粑粑又乾又硬纔是便祕。有的便祕患者,粑粑不硬,但就是好幾天才拉一次。只要一週的便便次數少於兩次或者拉粑粑不順暢,有出血或伴隨有疼痛感,都算是便祕。

爲什麼便祕會引起和加重尿牀?吃下去的食物變成粑粑都是堆積在直腸,直腸與膀胱都住在同一屋檐下——盆腔,空間十分有限,你膨脹變大了,我就會受到擠壓。因爲便祕,粑粑越積越多就會壓迫膀胱,受到刺激的膀胱再也不能自控就會排尿,晚上尿牀的煩惱也就形成了。

鄧會英強調,預防便祕可以改善尿牀,這就要求我們:

1、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蔬菜水果以及豆類薯類;

2、每天早上起牀後建議喝下一杯溫開水,沖洗腸道後,再吃早餐;

3、小公舉小王子上學前留出15分鐘上廁所拉粑粑,慢慢建立起早上排便的良好習慣。

4、爲小公舉小王子配個適合的馬桶。很多家庭不管大人孩子都是一個型號的馬桶,那麼問題來了,馬桶太大,孩子坐在上面的時候,拱背塌腰,屁股乃至大半個身軀都凹進馬桶裏,兩腳離地,這種排便姿勢導致會陰部肌肉嚴重被擠壓,阻礙大便的排出,原本很有拉粑粑的感覺這一下又消失了。所以使用馬桶時,正確的排便姿勢是,雙腳踩穩地面,身體微微向前傾,這樣粑粑纔會拉得又快又好。

說完了便祕,接着要好好說一下尿尿。是的,尿尿看似小事,難登大雅之堂,但每天跟你我他都十分密切。

鄧會英指出,尿尿的姿勢不對,可以引發女性外陰炎、男性尿道口發炎,這對遺尿症患者來說,還會加重尿牀。

尿牀治好又復發,這是爲什麼?醫生:問題出在便祕和尿尿 第3張


在尿尿的時候,不少小公舉是以緊緊夾住大腿的姿勢在拉尿,結果尿液沿着外陰一路滲下去,把大小陰脣裏裏外外淋了個遍。小女孩的外陰皮膚本來就很嬌嫩,而尿液是很鹹的,如此一來,整個外陰、尿道口一片潮紅,導致外陰炎。外陰炎又會刺激膀胱,促使尿頻,白天發生尿頻綜合徵,晚上睡覺也尿牀。

小王子尿尿的問題在於太着急,一拉完尿,沒抖一抖JJ滴乾淨餘尿,提起褲子一溜煙跑了。剩下尿液全滴在褲襠上了,直接浸泡着JJ,結果尿道口發炎了。

因此,不管是小公舉還是成年小仙女,都應該好好學習正確排尿的姿勢:坐在馬桶上時,兩腿自然放鬆打開,使兩肩膀與膝關節平行,這樣尿液纔會成一條直線出來,不傷外陰,完美、健康!

而小王子、帥哥們則在結束尿尿後,建議輕輕抖動一下JJ,滴完餘尿,再走不遲,這個小動作耽誤不了你幾分鐘。此外,還要注意每晚認真清潔包皮,預防包皮炎。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