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懷孕 > 孕婦交流 > 聽三代媽媽講講“育兒經”

聽三代媽媽講講“育兒經”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代媽媽講講“育兒經”。

孩子,永遠是家裏的寶貝疙瘩。但這個“寶貝”到底應該怎麼帶,每個家長都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論。多少年來,這本“育兒經”一直經歷着一輪又一輪的變遷,並展現出其時代的烙印。在此,本版特請來3位極具代表性的媽媽,講述不同時代的育兒觀,並邀請北京海淀婦幼保健院兒童早期發展中心主任閆琦和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兒保教授金星明進行逐一點評。

聽三代媽媽講講“育兒經”

60年代

粗放型

吃飽穿暖不生病就行

馮淑珍(75歲):我幾個兒女當年都是“粗放式”帶大的,沒現在這麼多講究,他們幾個哪個不是活蹦亂跳、沒病沒災的?當時的觀念就是,只圖孩子吃飽穿暖不生病,把他們拉扯大就知足了!

在孩子出生的第三天,習俗上是請子女多、身體好的婦女給喂第一次奶,叫做“開奶”。在此之前只給孩子喂點水。過去給孩子餵飯沒有現在這麼講究,就是把高粱米煮熟了,然後用嘴嚼碎,再吐到一塊乾淨的布上,用布把飯裏面的汁擠出來,放上點糖當奶粉喂孩子。

小孩兒出生7天或12天,就得睡家裏祖傳下來的“悠車”。所謂“悠車”,其實就是一個木製搖籃,掛在大炕的上方,有一米長,兩端是橢圓形的,上面4個銅鉤用4根粗繩子拴着,固定在屋頂的吊環裏。把孩子放在“悠車”裏,肩、臂和腿都要用布帶子綁住,一是防止翻身掉下去,二是讓他不“溜肩膀”,胳膊腿長得直。睡“悠車”的孩子長大身材好,沒有前雞胸、後羅鍋、溜肩膀、羅圈腿之類的毛病。但也有不好的,就是綁住胳膊腿的孩子不能隨意翻身,只能仰臥,時間一長,有些“後腦勺”就被壓平了。

那會兒根本就沒有什麼“尿不溼”。尿布都是舊衣服、褲子改的,還是那種家裏自己織的布,硬硬的,很粗糙。從大兒子到小女兒,我都一直在用這幾塊尿布,早就洗得泛白或變黃了。

我總覺得,孩子不是教育出來的,什麼樣的孩子就該長成什麼樣。平時,我會給他們唱幾首小時候就聽過的兒歌,其他時間,幾個孩子幾乎天天都去院子裏瘋跑、去水庫洗澡、摸魚。

專家點評

馮女士的育兒經,絕大部分都被時代淘汰了。現在的育兒經中再不是隻有“吃好”、“喝好”、“長得胖”、“別磕了碰了”這麼簡單的幾個字,而是有了更多新的內涵在裏面。比如,不能違背孩子的自然生長規律,採取綁腿等方法。因爲嬰兒出生後,下肢呈自然彎曲狀態是正常的,肩部和頭部也是一樣。如果過分束縛,反而會影響骨骼發育。過去孩子生得多,家長和孩子很少交流,不重視親情之間的溝通,忽視了心理教育,可能會造成其認知能力、語言能力的障礙,甚至導致性格孤僻。但值得發揚的是,過去的孩子都是滿院子跑,不像現在活動空間大多侷限在家裏,會更利於良好性格的形成。

80年代

規劃型

提前給孩子規劃人生

宋芬(52歲):我生女兒的時候是1980年。那個年代生孩子,生就生了,沒見誰想那麼多。我和丈夫在單位都很忙,所以誰也不能把心思全放在孩子身上,只能輪流管。

我女兒斷奶很早,1個月就給她餵奶粉了。因爲怕燙着她,每次喂前,我都把奶瓶放在嘴裏試試溫度。3個月時,我開始給她吃蛋黃,4個月喂爛麪條。她大一點了,特別不愛吃飯,必須得邊哄邊喂,有時太費勁了,就開電視讓孩子看,達到多喂幾口的目的。

老人都說孩子怕凍不怕捂。每到降溫,我就給她捂上厚厚的一層,晚上反覆起來,看是不是又踹被子了。

她小時候愛讓人抱着,無論在家還是在外面,我都抱着她,全家一起看電視時,每次她不老實,就得把她放在腿上,又拍又晃,有時還得使勁地顛,這才聽話。

女兒幾個月的時候,就讓她學走路了。一來擔心地板髒,不願讓她在地上活動,二來怕爬的時間長了,耽誤了學走路。

我們特別重視孩子的學習,每天監督她做作業,否則不能下樓玩。我媽說,鄰居的孩子,小時候都沒怎麼管,現在也都挺有出息的。可我覺得不對,孩子就像一張白紙,完全看家長怎麼描繪,怎麼給孩子鋪平前進的道路。我們從小就給孩子做了規劃,上什麼小學,考什麼高中,學什麼樂器,準備多少錢留着出國上學用。

專家點評

這位家長犯的錯誤不少,比如,輔食添加不夠合理,母乳餵養的時間不夠。孩子在6個月以後才能給他們吃果泥等糊狀食物,不應該吃蛋黃、爛麪條等。喂孩子吃飯是不好的習慣,我們現在更講究培養他們的參與意識,鼓勵自己吃。孩子不能總捂着,否則很容易體質變差,易生病。冬季室內溫度低時,給孩子蓋被子也要蓋到腋窩以下。如果棉被較厚,要把孩子胸口處的被子掀起來一點,以利於呼吸和散熱。不要錯過孩子的爬行階段,爬行可以增強手、足、胸、腹、腰、背、四肢的肌肉力量,且鍛鍊協調性,並擴大視聽、觸覺,增強小腦平衡與反應能力;不要老抱着孩子,讓他們多接觸自然,多做戶外活動,保證每天至少1小時。

新一代

信息型

照着書本養孩子

王睿(28歲):懷寶寶時,家裏所有的家務活都不用我幹,每天的菜譜也都由家裏人精心烹製。婆婆每天變着花樣給我做補湯,全家人都圍着我轉。

懷孕時,我買了很多書“惡補”,還上網搜索一切需要的育兒經驗,常常泡在網絡育兒論壇裏,和年輕媽媽交流心得。

孩子剛生下來時,我什麼都不會做,尿布不會換,奶粉不會喂,大部分時間都是婆婆和大姑在照顧。一次心血來潮,把孩子帶回自己家,結果,孩子晚上受了涼,得了支氣管炎。

聽說給孩子餵奶要嚴格按照每兩三個小時一次的頻率,所以孩子睡着了我也要把他弄醒餵奶。有人說孩子在四五個月前神經系統發育不全,睡覺時會驚醒,需要大人在一邊陪伴,我就抱着他睡。

可再注意也有出問題的時候。一次給孩子喂朋友從美國帶回的高級液體奶粉,結果他連續10天不大便。這可把我急壞了,心急火燎去了醫院。醫生左看右看覺得孩子沒病,後來得知孩子吃的是美國奶粉才找到根源:原來美國的奶粉並不適合中國兒童,孩子吃了火氣很大就不排便。

在教育方面,我崇尚一切以孩子快樂爲目標的“開放式教育”。我會帶他聽音樂、看戲劇、到游泳館健身等。我們這一輩的新媽媽大多是受過高等教育的,想法比較先進。一次,兒子在客廳自己跑着玩,腳下一滑摔了一跤,我看在眼裏卻不去扶,他四下張望,撇了下嘴,就自己爬起來,什麼事也沒有地去玩了。

專家點評

相對於父母代代傳承的育兒經驗,70年代末,80年代初這一批新媽媽可能會有不少源自科學的育兒知識。普遍擁有較高學歷的“獨生父母”們往往藉助網絡的力量來拓寬育兒知識的來源。新媒體、專業書籍、長輩傳授經驗,成爲當代育兒的“三大法寶”。所以,育兒知識已從傳統意義上的口口相傳,變得更加多元。只是“80後”們大多隻在理論上達到了一定高度,在父母眼裏,他們更多的不過是“眼高手低”。年輕父母自己要有積極的態度,相信自己能夠照顧好孩子。也可以去醫院開設的嬰幼兒養護教育班聽聽專家的課,有利於做好各種準備。

[編後]其實,我們在這裏討論三代人的育兒體會,更多的是想告訴您,儘管社會觀念在進步,但過去的育兒方法仍有其可借鑑之處。所以,隔代育兒帶來的不應該是沒完沒了的矛盾,而應該是各取所長之後優勢的疊加。

孕婦飲食
孕婦保健
胎教常識
流產胎停
胎兒發育
孕婦疾病
孕期食譜
孕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