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故意讓孩子受挫折值得嗎

故意讓孩子受挫折值得嗎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柏燕誼介紹了一個自己親身經歷的案例。

故意讓孩子受挫折值得嗎

一位事業上很成功、很有錢的爸爸,爲了不讓女兒因爲家裏的財富而喪失鬥志,也擔心太優越的生活條件讓女兒不能吃苦,於是便親手給女兒創造了一個 全新的生活。女兒出生以後,一家人就搬出了自家的別墅,租了一個很小的房子,生活過得非常節儉。這位爸爸覺得這樣還不夠,還要時不時地裝得很窮苦。女兒在 學校的成績雖然不錯,但是自卑感卻特別強烈。

女兒考上大學以後,父母才把家裏的真實情況告訴了她,“女孩子的反應可想而知。”柏燕誼說,這個女孩子非常氣憤,覺得自己是被愚弄了、被耍弄了、被欺騙了,女孩甚至開始懷疑周圍的所有事情。“這對父母以往做的所有事情,只起到了負面的效果。”

所有“刻意”的教育都不是好的教育,真正好的教育應該是不露痕跡的。有人這樣說。顯然,在現實生活中部分家長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用力過猛”。

  “用力過猛”往往只能適得其反。

面對家長“製造”出來的挫折,不少孩子的反應是抗拒。抗拒的方式有很多種,有些是語言上頂撞,有的是行動上不執行,有的更極端一些會讓自己生 病。“有些家長會認爲孩子是在裝病,其實,這是一種正常的反應。”柏燕誼說,當孩子認爲自己沒法承受巨大的壓力時,他一定會逃避,那麼如果這種逃避不能通 過講道理來完成,那就只好用軀體的方式來實現。他們有時會製造出一個自己不去面對的理由。“這完全是潛意識的,是真的,是在潛意識控制下的真實。”

這種“製造”挫折的辦法,最傷的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信任關係。“其實,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孩子與父母之間的互相尊重和互相信任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父母對孩子的信任。”柏燕誼說。

那位“70後”先生與兒子因手機而引起的矛盾就存在這個問題。

柏燕誼介紹,近些年家長與孩子因爲手機等現代化電子產品產生矛盾的事例時有發生,不少家長的做法是:沒收。“而‘沒收’這種做法就是建立在對孩子的不信任上的——我不相信你能管住自己。”

其實,很多父母只是看到了這些電子產品影響了孩子上課和學習,並沒有意識到,這些產品對孩子來說,還意味着自己與所處羣體之間的相互認同。

據英國的一項調查顯示,8歲以下孩子中,每4人就有1人有手機。目前,英國擁有手機的孩子有450萬人,其中,9~10歲的孩子裏有58%的人 有手機,11~12歲中89%的人有手機,13~14歲中約93%的人有手機,15~16歲有手機的人高達95%。我國的一項調查顯示,小學1~3年級的 孩子中10%擁有手機,4~6年級學生中30%擁有手機,初中生中有70%擁有手機,高中生幾乎人手一部手機。

在學生中手機普及率如此之高的今天,沒有手機的那個孩子就可能成了異類,就可能被同學嘲笑。因此,很多孩子對父母的激烈抗爭,更多的原因可能是爲了自己的自尊心而戰。

那麼,在寫信的這位“70後”父親的案例中,比較正確的方法是什麼呢?

“父母和孩子之間要就這件事重新建立相互的信任。”柏燕誼說。父母要告訴孩子:父母之所以讓你使用手機,是因爲父母相信你能正確使用,同時,你 也要用自己的行爲告訴父母你是值得信任的,因爲你出現過不能正確使用手機的事件,重拾信任需要一個階段性的考量。父母先給你一個星期的信任度,如果你能實 現承諾——正確使用手機,那麼這個信任就可以延長,當然如果你沒能實現承諾,父母也會收回相應的信任。

很多家長跟這位“70後”父親一樣,認爲現在的孩子受到的表揚和鼓勵太多,“家長這樣理解是錯誤的。”柏燕誼說,很多家長並不明白,其實孩子在現實 生活遇到的挫折已經很多了,比如,孩子因爲一些小小的失誤導致考試成績下降了、同學之間鬧矛盾了、犯了一些小錯誤沒有得到老師的表揚……這些在家長眼中不 算什麼,但是對孩子來說都是他們成長中的重大事件,在這些“大事”上遭遇困難就是挫折。

柏燕誼指出,家長對待這個問題容易犯兩種錯誤,一種是擺平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所有障礙,對孩子過度保護,另一種就是完全用成人的眼光觀察孩子的世界,不認同孩子面對的挫折,反而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給孩子“製造”挫折。

顯然,這位“70後”父親就屬於第二種。

“但是,無論怎樣也不能打孩子,”柏燕誼說,“因爲如果你打了孩子,他就會覺得自己已經爲所犯錯誤受到了相應的懲罰,就會認爲自己不用再對這個錯誤做任何積極的改變了。同時,也會由此傷害彼此之間的感情。”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